現代世界六百年

豆瓣
現代世界六百年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6269612901
作者: 馬立博(Robert B. Marks)
译者: 向淑容
格式: 平装
出版社: 春山
发行时间: 2022 -7
装订: 平装
价格: NTD 550
页数: 432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15-21世紀的全球史與環境史新敘事

The Origins of the Modern World: A Global and Environmental Narrative from the Fifteenth to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馬立博(Robert B. Marks)    译者: 向淑容

简介

◆最受好評的全球史通史◆
請先看一眼本書封面的那張世界地圖。繪製者是十六世紀歐洲地理學家麥卡托(Gerardus Mercator),但位於地圖中央位置的不是歐洲,而是印度洋。也就是說,在當時人心中,世界的中心是亞洲。
在我們習以為常的認識裡,現代世界的起源,或者說全球化的起源,始於十五、十六世紀歐洲各國向外探險而開啟的大航海時代,西方從此走上崛起之路,成為推動及形塑現代世界的核心且唯一力量。於是有關現代世界的歷史著作幾乎都聚焦於歐洲,此即「歐洲中心論」。
本書作者馬立博(Robert B. Marks)的目標,就是要帶領讀者跳脫歐洲中心視角,改從更為寬廣、平等、利於展現區域互動與結構性因素的全球視野,重新理解我們現今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書中有兩條別出心裁的敘事線,貫穿它所要說的從十五到二十一世紀現代世界史故事:一是突出亞洲(以中國和印度為主)的地位,二是強調環境的影響。
首先,在近代早期的大部分時間裡,全球經濟的引擎及主角是中國和印度,歐洲為渴望接近亞洲財富的邊緣配角;因此作者在描繪現代世界的起源時,是環繞著亞洲展開,給予它應得的重視。其次,工業革命引領世界從農業經濟跨越到化石燃料工業經濟,向來被視為西方文化優越的證據,作者不以為然。他另闢蹊徑從全球面臨的環境限制這一脈絡來分析,認為這可能才是理解工業革命發生原因及為何發生在英國的理想途徑。此外,全書不斷討論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希望幫助讀者認識與正視當代「人類世」危機。
《現代世界六百年》為全球史通史名著。自二〇〇二年出版以來,因為內容扼要精實,敘事流暢易讀,廣受美國各大學世界史課程採用。為與時俱進,回應當代社會關心議題(特別是各種全球性危機),也數次改版更新,本書為最新的第四版。
近年來,「全球史」一詞在臺灣書市上頗為熱門,也已引進不少以全球史視角為研究取徑的翻譯書,但尚無一本全球史長時段通史,《現代世界六百年》將補上這個空缺。

contents

【導讀】從東亞環境史到全球史的捷徑|戴麗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導讀】加州學派眼中的現代世界六百年|劉慧(國立東華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

【前言與謝誌】
為何推出第四版?

【緒論】西方崛起?
西方崛起
「差距」及其成因
歐洲中心主義
故事與歷史敘事
以環境為基礎的非歐洲中心敘事所具有的要素

【第一章】一四〇〇年前後的物質世界與貿易世界
舊生態體系
一四〇〇年左右的世界及其貿易體系
黑死病:十四世紀中期的歷史局勢
結論:舊生態體系

【第二章】從中國談起
中國
印度與印度洋
Dar al-Islam,「伊斯蘭之家」
非洲
歐洲與久遠的火藥史
結論

【第三章】帝國、國家,以及新大陸,一五〇〇至一七七五年
帝國締造者與征服者
美洲遭征服與西班牙帝國
新大陸經濟
人類遷徙與早期現代世界
十七世紀全球危機與歐洲國家體系

【第四章】工業革命及其後果,一七五〇至一八五〇年
棉織品
新的能量及動力來源
煤、鐵與蒸汽
茶、白銀、鴉片、鐵與蒸汽
結論:進入人類世

【第五章】差距
鴉片與全球資本主義
其他地方的工業化
工業世界中的新動態
民族與民族主義
競奪非洲與中國
聖嬰饑荒與第三世界的形成
社會達爾文主義與自鳴得意的歐洲中心主義
結論

【第六章】大轉向
二十世紀以後之概述
第一部分:氮、戰爭與第一次去全球化,一九〇〇至一九四五年
第二部分:二戰後與冷戰的世界,一九四五至一九九一年
第三部分:全球化及其反對者,一九九一年至今
第四部分:大轉向──進入人類世
結論

【結語】改變、延續,以及未來的樣貌
故事總結
全球化
進入未來

注釋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