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與美國人

豆瓣
中國人與美國人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9862623541
作者: 徐國琦 Xu Guoqi
译者: 鍾沛君
出版社: 貓頭鷹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18 -7
装订: 平装
价格: NTD570
页数: 432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從同舟共濟到競爭對決,一段被忽視的共有歷史

Chinese and Americans: A Shared History

徐國琦 Xu Guoqi    译者: 鍾沛君

简介

從政治角力到經濟對決,中美兩國其實也曾同舟共濟,攜手合作!
第一本不以衝突為重點,
用六個文化交流故事,
以人民交往的視角,重新理解200年中美關係史
***國際史大家入江昭、哈佛講座教授柯偉林、康乃爾講座教授陳兼好評推薦***
「理性關懷台灣命運的人都該閱讀這本書!」——吳翎君(師大歷史系教授)
★中美關係是國際秩序中最重要的兩個法碼
★本書挑戰傳統的「美國中心論」視角,批評新起的「中國中心論」觀點
★不再只是政治與經濟,更關注隱藏其中的人民力量
★百年前中、美也是「小國」,我們不僅該理解大國的歷史,也該學習小國的生存之道
在權力競爭與文明衝突之前,他們在共有的歷史中彼此交流:
•美國是清帝國唯一的西方好友,他們簽下了中國在十九世紀唯一的平等條約
•當時最古老國家(清帝國)的第一位信使,竟然是由最年輕的國家(美國)所代表
•清帝國派往美國的第一批小留學生,回國後成為現代化與促進中美關係的重要力量
•在十九世紀末各地風起雲湧的排華風潮中,美國卻延聘一位中國知識分子遠赴哈佛大學教授中文。
•被視為袁世凱「洪憲帝制」的背書者,來自美國的學者古德諾,也是中國從朝代政治轉變成共和國制的重要見證者。
•在去儒家化的五四運動裡,卻出現一位「西方孔子」?其受中國人的喜愛程度,正和百年來中美關係的成正比。
•來自底層的乒乓球交流,搭起中共與美國的橋樑,中華民國的正統性從此消失於國際上。
從合作走向競爭,力爭世界第一大國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中國知識分子對美國總統威爾遜的失望,轉為反美的意念。其後經歷二戰的合作,與繼之的冷戰時代,兩國關係始終分分合合。
當1984年奧運,中國透過獲取第一面金牌重登國際舞台。此後,在瘋狂追求金牌數的路上,中國以此證明他們不但擺脫「東亞病夫」之名還是世界強國。2008年在奧運中達於顛峰的中國,正好對應美國的經濟崩盤,第一大國換人當的風聲甚囂塵上。
從「小國」故事到「大國」政治
我們熟悉的對立衝突,只是中美關係史中的一小部分。身為世界兩大強權,中國和美國其實已無法忽視彼此的存在,長期以來用衝突視角去理解的方式已然過時。
今日台灣是國際關係中的邊緣人,中、美則是強權大國,但時光推回百年前,十九世紀的中、美,卻是兩個得看歐洲列強臉色的「小國」。在國際上受輕視與不平等待遇之中,他們卻有了共通的基礎,在政治外交等「上層」國際關係之外,尋找出文化交流的途徑,值得今日小國台灣借鏡。
在兩國共同經歷的希望與挫敗中,我們不僅看見國際關係裡的人民,他們現實生活中的期望和他們預期的未來,而且也不僅有競爭而已。如同當年那批小留學生,不久的將來,今日這些前往美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又將為兩個關係帶來何種變化,或許這些問題,都可在這段共有的歷史中找到答案。

contents

緒論 中美人民出乎意料共有的歷史
第一部分 十九世紀的信使
第一章 蒲安臣: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位信使
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位信使
美國文明在中國的代表
「堪稱史上一個大國對另一個大國最高的讚美」:獲指派為中國對外的使者
蒲安臣使節團在美國:政治與外交
蒲安臣使節團在歐洲:尋求合作
蒲安臣的成就為何?
第二章 中國教育使團:十九世紀中國學童在美國
選擇美國作為中國首次留洋計畫目的地
中國少年在美國
中國教育使團提早召回:竟如瓜蔓抄,牽累何纍纍
成就與意義
第三章 戈鯤化:美國第一位中文老師
耶魯的中文課程計畫
哈佛的中文計畫
戈鯤化,中國的信使
戈鯤化之死及其影響
第二部分 中國與美國的國際化
第四章 古德諾:在中國的美國顧問
一位前任哈佛校長與中國
一位現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與古德諾
擔任信使的古德諾
古德諾的中國、中國人與憲法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新校長職與袁世凱稱帝計畫
中美故事裡的古德諾:結論
第五章 杜威:美國版孔子暨文化大使
大戰與中國的重大轉變
杜威先生到中國
中國:一個民主派實用主義者的一場實務教學
杜威在創造共有的歷史時的角色
杜威是成功的信使與大使嗎?
第三部分 流行文化與中美關係
第六章 以運動為媒介的共有外交旅程
美國人、基督教青年會、中國的奧運夢
越過球網的小球:乒乓外交
一九八○年莫斯科奧運:北京與華府共有外交目標
後記:「史上最好的比賽」
總結
附注
引用書目
中外文對照及索引
致謝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