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欧洲生活史

极地特遣打字机

极地特遣打字机 @Imaginaerum

6 本书  

《深渊之下》资料

欧洲近代生活 [图书] 豆瓣
作者: 里夏德·范迪尔门 译者: 王亚平 人民(东方) 2005 - 8
《欧洲近代生活:宗教、巫术、启蒙运动》内容简介:《欧洲近代生活》从文化史的角度概述16-18世纪欧洲人的日常生活;《家与人》阐述城乡居民在居住范围内的生活:出生和童年、爱情和婚姻、年老和死亡。插图64幅。
《村庄与城市》阐述村庄和城市的生活世界,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农民和商人、手工业者和他们的同业公会、庆典、习俗、公众的生活和国家的权力。插图68幅。
《宗教、巫术、启蒙运动》研究宗教改革这场伟大的宗教运动、巫术、迷信和18世纪启蒙运动这个巨大的精神转型的过程。探索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插图63幅。
作者里夏德·范迪尔门是德国萨尔兰德大学近代史教授。
西方社会史(共3册)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巴克勒等 / [美] 麦凯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5
这是一部介绍西方历史和文化遗产的经典之作。本书以社会史为核心,从普通人的兴趣点出发,重现历史上普通人的生活。本书内容和图片资料极其丰富,所述自古至今,深受读者欢迎。书中大量引用了原始史料,通过使用这些引文,作者试图演示历史学家们如何审视和评估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证据。作者想告诉读者,历史既不是一份枯燥的事件表,也不是一堆乱糟糟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观点。这些引文能够帮助读者树立起一种意识,那就是,即使是在人类所经历的最早、最遥远的年代,历史也已经被形形色色的男男女女所塑造,他们有的出身显贵,有的就是平民百姓。
书中每章还包括一个仔细选定的参考阅读书目,以及对每本书的简单介绍,这样如果读者想要继续思考和学习,就应该知道去阅读哪些材料。
中世纪的人们 [图书] 豆瓣
Medieval People
作者: [英] 艾琳·帕瓦(Eileen Edna Power) 译者: 苏圣捷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中世纪的人们》在第一版付梓后的多年中,艾琳·帕瓦继续收集零散的笔记,并且为《中世纪的人们》的扩充版本计划了数篇论文。但是,在她去世之前,只有《先驱者》一文得到完成。现在它被加入了这个版本。不过在出版之后,这篇文章不是在所有的方面都与作者的原文相同。《先驱者》这篇论文在慕尼黑阴谋前后成形,此时战争正在临近。当时没有一个正在研究罗马被蛮族人劫掠问题的历史学家——起码不是那些像艾琳·帕瓦这样对于墙壁外世界较为敏感的历史学家——能够意识到公元5至6世纪的罗马帝国和20世纪30年代欧洲的相似之处。她在完成了论文之后,决定暂不发表,而是把它做成小册子,分赠给更为友好的读者。这就是她在1938年冬天剑桥历史俱乐部上做的事情:那时她替换了论文的开头并且用数个自然段——也许说用数个自然段的注释更好——总结了原本的论文,这种形式更适合她当时的目的。
破碎的生活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roken Lives: How Ordinary Germans Experienced the 20th Century
8.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康拉德·H.雅劳施 译者: 王晨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 1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
从纳粹独裁、二战、大屠杀、冷战到柏林墙倒塌
在充斥着杀戮与死亡的剧变中,普通人如何重建破碎的生活
「编辑推荐」
★ 一幅20世纪德国历史的完整图景,生动地展示普通民众在时代动荡中的颠沛命运。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德国人,承继了德意志帝国的历史荣光,拥有幸福自由的魏玛童年,之后却经历了纳粹的统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大屠杀的罪孽、战败的离散与清算、冷战东西德的分裂,最后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迎来两德的统一。他们的一生就是20世纪世界历史的缩影,是大时代下个人命运的最佳写照。
★ 一部折射大时代的“小人物”群像,完整呈现普通人在重大历史关头的处境与选择。
本书的主角既有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了解他们为何支持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政权,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大屠殺切割,最终如何理解自己蒙受的苦难与战争的责任,进而体会普通人如何与强大的命运进行斗争并选择自己的生命道路。
★ 一个还原普通人声音的真实世相,揭示剧变下普通人重建破碎生活的日常点滴。
从一战到大萧条,从纳粹到二战,从冷战到柏林墙倒塌,20世纪的普通人的生命不仅仅是一连串重大历史事件,还有与家人共进晚餐的温馨、与同伴的游玩时光、在爵士乐声中摇摆的青春、在战争的死亡威胁下建立的温暖家庭、在冷战的紧张情势中重建的生活……这些普通人的日常,正是生命的真实面貌。
★ 史密森学会2018年最佳历史书籍,《柯克斯评论》2018年最佳非虚构类图书,《选择评论》2018年优秀学术著作。
「内容简介」
20世纪20年代出生的“魏玛一代”德国人,经历了20世纪几乎所有重要事件:第三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大屠杀、战后重建、冷战分裂,以及柏林墙倒塌后的统一与复苏。私人生活与历史进程罕见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当他们回顾一生的经历时,曾经的热情因看清独裁政权的真相而幻灭,有人忏悔,有人以无知和被蒙蔽作为开脱的借口,也有人声称德国人同样是受害者以博取同情。
基于七十多部自传和回忆录的一手叙述,《破碎的生活》描述了普通人视角下的20世纪德国。其中既有参与前线战争的士兵,也有在后方挨过萧条岁月的女性;有种族清洗的加害者,也有纳粹暴行的受害者。透过对德国民族身份的重新审视,本书试图回答:为何如此多人支持了希特勒的战争与纳粹的残暴,他们最终又如何与种族主义和独裁政权切割并重新拥抱人权,从军事侵略者变为欧洲的民主支柱。
压力下的生活 [图书] 豆瓣
作者: [瑞典]托米·本特森 / [美]康文林 译者: 李霞 / 李恭忠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7
《压力下的生活:1700-1900年欧洲与亚洲的死亡率和生活水平》是一部具有高度原创性的论文集,书中首次系统地分析了18-19世纪欧洲和亚洲的人口行为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作者运用事件历史分析法,考察了当时的比利时、意大利、瑞典、中国和日本100多个乡村社区中10万余个生活史实,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压力下的人口反应。从而挑战了以欧洲为中心的马尔萨斯人口观,证明了人口行为具有空间差异,而且取决于人类的意志,尤其是社会结构和文化实践,这就把历史人口学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对我国人口学及相关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存在与喧哗 [图书] 豆瓣
作者: (法) 雅克·杜加斯特 译者: 黄艳红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5 - 2
全景式扫描19、20世纪之交欧洲文化生活
展现多种艺术形式构成的“昨日世界”
诊断现代社会文化病态中的悲哀与惶恐
分析酒馆文化、街头表演等新的娱乐方式
《明德书系·趣味文明史·存在与喧哗:19、20世纪之交的欧洲文化生活》以独特的横截面视角考察欧洲社会19至20世纪文化生活方面的骚动和变迁,作者试图将考察范围扩展至欧洲,内容涉及新娱乐方式的出现带来的文化同质现象、地理及历史演变对欧洲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摄影和电影等新艺术表现形式的出现带来的文化交流革命。
创建日期: 2022年9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