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患者的自我修养

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原书第4版) [图书] 豆瓣
Selecting Effective Treatments: A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Guide to Treating Mental Disorders, Includes DSM-5 Update Chapter
作者: [美]琳达·塞利格曼 (Linda Seligman) / 劳里·瑞森伯格(Lourie W. Reichenberg) 译者: 项锦晶 / 张丽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6 - 3
本书是在琳达·塞利格曼的经典著作《如何选择有效的心理疗法》基础上精心修订和完善的版本,结合了最新的循证实践研究,给出了治疗实施的实践指导性资料。
本版更新内容:
·DSM-5中诊断的变化内容。
·创伤及其终生的影响、自杀评估和干预、新的治疗方法如正念。
·儿童期精神障碍,包括自闭症谱系障碍、双相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情感依恋障碍。
·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谱系障碍和双相障碍的诊断与治疗。
本书对双重诊断干预策略进行了新的论述,并提出一种建立在最新循证实践研究基础上的精神障碍治疗新途径,与此同时也指出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充满活力、日新月异的领域,包含了很多个性化和人格化的因素。
本书是一本以读者为中心,简要地整合了最新实证研究的书。它提供了临床治疗师需要了解的基本信息(障碍的描述、典型的来访者特征、首选治疗师的特征)和干预策略(干预策略、预后策略),可以帮助他们为来访者制订有效的治疗计划。
本书既不提倡某一种特定的理论模型,也不会使读者局限于少数方法中;相反,它设法增强临床治疗师对精神障碍症状和动力的理解,试图给每种障碍的治疗提供多种选择方案,允许他们融合自身的强项、偏好的疗法与那些已证明有效的疗法。此外,本书也提供了一些关于药物对各种精神障碍有用性的资料,主要用来帮助治疗师把握用药的最佳时机,同时协助他们预期药物可能会对来访者产生的效果。
精神健康领域的临床治疗师、研究者和教育者在工作中都能用到这本书,尤其是临床治疗师,他们可以通过阅读本书来更加深入地理解复杂的诊断,以及更好地理解最新版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此外,临床治疗师还能根据本书内容制订合理的治疗计划,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可靠性,这都有助于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同时,本书也适合咨询领域非医学背景的对咨询和心理治疗方法已有基本了解的学生、实习生和实践者,也适合没有咨询经验但需要了解最适合特定类型来访者的心理疗法的咨询师。
仿制药的真相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Bottle of Lies: The Inside Story of the Generic Drug Boom
8.3 (33 个评分) 作者: [美] 凯瑟琳·埃班 译者: 高天羽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2020 - 10
仿制药是在品牌药专利到期之后,合法仿制出来的廉价版本。据称它的成分、效果与品牌药几乎一样。仿制药的广泛应用被誉为“21世纪公共卫生领域最伟大的进步”。
如今,仿制药占据了药品市场近90%的份额。但这个行业的真实状况究竟如何?它是充斥着不守信用的造假者,还是不乏确保品质的折扣商?
凯瑟琳·埃班对仿制药覆盖全球的产业链进行了历时十年的调查,揭示了其背后的安全隐患及其给全球公众健康带来的可怕风险。通过采访举报人、调查员、医务人员,梳理美国药监局数千页机密文件中的海量信息,埃班曝光了一个欺诈猖獗、伪造数据的行业。企业管理者为降低成本和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惜规避几乎每一条安全生产原则。而病人在不知情的状况下服用这些药物,会产生难以预测的后果,有时甚至危及生命。
这一切的发生并不是孤立的,仿制药产业可谓是全球化的终极试金石。凯瑟琳·埃班这本惊心动魄的纪实文学将引领读者见证一项公共卫生领域的创举如何一步步发展成为一场骇人骗局。
Crazy Like Us [图书] 豆瓣
作者: Ethan Watters Free Press 2010
From Publishers Weekly:
If you thought McDonald's and strip malls were the ugliest of America's cultural exports, think again. Western ideas about mental illness-from anorexia to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chizophrenia, general anxiety and clinical depression-as well as Western treatments have been sweeping the globe with alarming speed, argues journalist Watters (Urban Tribes), and are doing far more damage than Big Macs and the Gap. In this well-traveled, deeply reported book, Watters takes readers from Hong Kong to Zanzibar, to Tsunami ravaged Sri Lanka, to illustrate how distinctly American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have played in far-off locales, and how Western treatments, from experimental, unproven drugs to talk therapy, have clashed with local customs, understandings and religions. While the book emphasizes anthropological findings at the occasional expense of medical context, and at times skitters into a broad indictment of drug companies and Western science, Watters builds a powerful case. He argues convincingly that cultural differences belie any sort of western template for diagnosing and treating mental illness, and that the rapid spread of American culture threatens our very understanding of the human mind: "We should worry about the loss of diversity in the world's differing conceptions of treatments for mental illness in the same way we worry about the loss of biodiversity in nature."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瘋狂而古怪,傲慢又聰明的女子們--不被理解的痛楚,女性憂鬱症 [图书] 豆瓣 博客來 Goodreads
미쳐있고 괴상하며 오만하고 똑똑한 여자들
10.0 (6 个评分) 作者: 河美娜(하미나) 译者: 徐小為 大塊文化 2023 - 3 其它标题: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瘋狂而古怪,傲慢又聰明的女子們-不被理解的痛楚,女性憂鬱症 / 我的痛苦有名字嗎?


為什麼20、30歲的女性容易得憂鬱症?
會得憂鬱症不是因為「本來就有病」

讓她們以自己的語言述說
擺脫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
替女性書寫全新的受苦簡史

  從2003至2020年,南韓屢次成為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成員國中自殺率最高的國家,而「憂鬱症」被指出是自殺率居高不下的罪魁禍首,一直以來都被視為造成社會問題的成因。近年來,有越來越多20、30歲的女性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而20歲女性的自殺率也節節升高,2020年,南韓20-29歲的女性自殺人數比去年多出了40%。年輕女性的自殺問題如此嚴重,南韓當局已將20、30多歲的女性列為官方自殺危險群。

  求助精神科醫師的人越來越多,也開始接連出現分享自身罹病經驗的著述。不過,作者認為,雖然這些疾病經驗的敘事十分重要,但如果只以「個人經驗」的形式來省思憂鬱症,就難以從社會及歷史脈絡的角度來檢視這個被稱為憂鬱症的疾病,而我們對憂鬱症成因的解釋,也會因此只限縮在探討患者身處的環境與個性。

  為什麼2、30歲的女性會得憂鬱症?本書作者自己也是躁鬱症患者,並察覺了心理疾病並非單純是個人問題。她在書中訪談了三十一名2、30歲女性憂鬱症患者,並結合了自身的精神醫學知識、親身面對醫療不公的經驗,耗費兩年的時間寫成了此書。

  本書採取了全新的觀點,使用患者自身的語言,重新定義了名為「憂鬱症」的痛苦,打造了一個面向大眾的公共溝通平台,讓眾人能互相討論共有的受苦經驗,並提出更平等面對憂鬱症的看法。

  正如同美國作家兼詩人安妮.波爾所說:「疾病的歷史並非醫學的歷史,而是世界的歷史」。本書作者擺脫了醫學疾病與社會汙名的定義,替女性書寫了一部全新的受苦簡史,而這是讓一個文化理解痛苦的方式開始產生改變的起始點。作者讓罹患憂鬱相關疾病的女性們用自己的語言說話,不再讓醫生和諮商師奪走詮釋她們的主導權,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作者,採訪對象包含韓國及海外的韓國女性,學歷橫跨高中畢業至研究所畢業。

推薦人

  王雅涵 諮商心理師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依姓名筆畫順序排列)

  「這本書點出了值得被看見與探討的觀點。」——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本書以女性為視角,搭配調查、醫學歷史與個案經驗,補足了相關領域更多延伸的讀本,相信能對許多讀者有助益。」——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疯癫与文明 [图书] 豆瓣
Folie et Déraison: Histoire de la folie à l'âge classique
9.1 (86 个评分) 作者: [法] 米歇尔·福柯 译者: 刘北成 / 杨远婴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3 - 1
这部著作是对知识的清洗和质疑。 它把“自然”的一个片断交还给历史,改造了疯癫,即把我们当作医学现象的东西变成了一种文明现象。……实际上,福柯从未界定疯癫;疯癫并不是认识对象,其历史需要重新揭示;可以说,它不过是这种认识本身;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随时间而变的异己感;福柯从未把疯癫当作一种功能现实,在他看来,它纯粹是理性与非理性,观看者与被观看者相结合所产生的效应。 疯癫不是一种自然对象,而是一种文明产物。没有把这种现象说成疯癫并加以迫害的各种文化的历史,就不会有疯癫的历史。
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 [图书] 豆瓣
8.3 (17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博文 译者: 郭金华 上海三联书店 2008 - 3
作为1949年以来第一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精神医学研究的美国学者,凯博文在多层面上探讨了神经衰弱、抑郁症以及躯体症状之间的关系。本书为我们理解中国人在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上的体验开启了一个窗口,同时也对中国人和美国人各自如何解释自身的疼痛与绝望处境进行了一个跨文化的比较。
“本书对疾病症状与社会之间的辩证关系的分析十分具有穿透力。这本强力著作不仅属于人类学与精神医学的先锋之作,而且也展示了作者对消除人类不幸与苦难的深切关注和担当。所有致力于改善健康照顾系统的人都应该阅读本书。”
——Joan M. Anderson, Current Anthropology
“此书堪称医学人类学界长期以来所期盼的最重要的一本著作。”
——Richard Shweder, Culture, Medicine and Psychiatry
“一本视野宽广、发人深省的医学人类学著作。”
——Roy Porter,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对跨文化精神医学具有重要贡献。”
——Paul Chodoff, M.D.,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本书的田野研究写作精美,以至于历史学家都不断被其描述的中国共产主义政治实践中的那些重要时刻所吸引。作者以丰富细腻的笔触描写了中国人的社会关系,童年以及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那些问题。”
——Jonathan Spence, Yale University
“这是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中国精神健康问题的最好的研究。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著作。”
——Ezra F. Vogel, Harvard University
年輕ADHD的那些事:再一次擁抱自己 [图书] 博客來
젊은 ADHD의 슬픔
作者: 정지음 译者: 梁如幸 和平國際 2022 - 11


帶著年幼時期的心靈,只有身體成長的我,
最終克服了這一片混沌,走出了屬於自己的人生。

  原本走進精神科的目的是要解決菸癮,沒想到醫生建議我比起戒菸似乎要優先診斷ADHD做後續評估,就這樣一週後揭曉了原來我是注意力不集中型的ADHD?!

  在診斷之後被複雜的情感所淹沒,一直以為屬於我的人格特質,其實不過是疾病的症狀罷了,我曾借酒澆愁、埋怨家人、後悔過往、逃避面對。為了獲得安慰四處尋找類似ADHD患者的故事,但是只找到專業醫學書籍上的「案例解說」這樣冰冷的文字說明。最終決定透過寫作當作是一個開始,努力緊抓「飄散的注意力」,下定決心寫下自己的故事。

  本書作者以坦率而詼諧的生活方式,寫下更接近自己的機會,利用文字寫作,展現對自己極大化的同理心並送上溫暖的擁抱;同時也作為自己的第一位讀者,給自己蓋上認可的印章,期許如果遇到身邊有ADHD兒童或青少年的人,就會請他們幫助那些孩子了解認識自己的特質,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狀況之後,誠實的面對自我,在未來這些孩子就會自己找到人生的轉折點!

本書特色

  ✔ADHD的症狀和檢查及治療內容經過作者的主治醫生鑑定。
  ✔ ADHD作者親身經歷的日常事件提出解決方法以及心理調適,
  文字淺白易懂,讓讀者貼近ADHD視角的世界。

暖心推薦

  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李宏鎰   中山醫學大學 | 心理學系教授
  吳怡慧   臺北市立大學 | 特殊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林雅莉   大專特教老師
  陳勁秀   臨床心理師ADHD, 人生加把勁
  蘇予昕   蘇予昕心理諮商所所長、暢銷作家
  (按照姓氏筆畫排序)

  別再將目光聚焦在成人ADHD的缺陷、限制,以及所喚起的糟糕事。告別抱怨,體貼自己,擁抱一切的不完美,與世界獨一無二的自己和解。(王意中   王意中心理治療所 所長/臨床心理師)

  就算是ADHD又怎樣呢?是世界崩垮,或打掉重練的機會?
  作者分享一連串覺知、誠實面對與抉擇的艱辛歷程,終能擁抱屬於自己的幸福。(吳怡慧   臺北市立大學 | 特殊教育學系 助理教授)

  掌握注意力,為自己開一扇窗
  從事大專特教工作近20年來,絕大部分是聽到家長面對孩子的心聲,較少有學生表達自己面對障礙的困境,更別說探討成人ADHD患者的主觀感受。收到出版社要發行成人患有ADHD做一深入探討的書,我著實好奇,從那一個角度去表達成人世界ADHD呢?這本雖然是翻譯書籍,但筆者從自身認識障礙、面對及因應等生活的故事中說起,幫助大家對成人的ADHD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包容。(林雅莉   大專特教老師)  

  本書字裡行間盡顯成人ADHD大腦的活躍與繽紛。如果你覺得確診像詛咒,正為此而苦,邀請你翻開書頁一起踏上這淚水與希望交織出的自我和解之路。(陳勁秀   臨床心理師ADHD, 人生加把勁)

韓國網路書店Yes24讀者好評

  「一本改變人們對疾病刻板印象的書。這很有趣。」
  「一本將作者的誠實和愉快融為一體的書」
  「原來這樣的人不止我一個!!」
  「一本可以讓每個人都哭笑不得的書,不僅僅是那些在ADHD中掙扎的人。」

空洞的心 [图书] 豆瓣
In the Realm of Hungry Ghosts: Close Encounters with Addiction
8.5 (10 个评分) 作者: [加]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译者: 庄晓丹 / 林钗华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3 - 5
在本书中,加博尔·马泰博士基于几十年来帮助受毒瘾和精神疾病困扰的患者的工作经验,以及新近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以一种富有人文关怀的方式审视成瘾。他提出,成瘾不是只存在于少数意志薄弱者之中的个别现象,每个人都处于一个从轻微到严重的成瘾光谱中;成瘾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个人历史、神经发展和脑化学与成瘾物质/行为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瘾源于内心的空虚和无聊,这本质上是一种自我调节失败、无法自我满足的状态。尤其是那些在生命最初几年有被忽视或虐待经历的人,会失去正常发展与奖赏、动机、自我控制相关的神经系统的机会,无法自我满足的空虚成了“默认状态”。于是,人们不断向外界寻求满足,求助于成瘾物质或行为,但这些外部刺激始终无法真正填补内心的空洞,并且往往是对身心有害的。于是,每次在片刻的解脱之后,又会陷入更深的痛苦。
成瘾的疗愈需要一个生态:疗愈并不意味着从一种疾病中康复,而是意味着成瘾者可以开始创造新的内外部资源,以支持用健康的新方式,来满足自身真实的需求。
本书从对吸毒者的近距离观察开始,继而作者毫不掩饰地剖析了自己对古典音乐唱片和名声地位的成瘾。将真实故事和最新的科学研究、基于科学的解决方案融合在一起,最后为我们每个人能做些什么来避免成瘾,以及我们整个社会可以做些什么来帮助成瘾者给出了充满共情的建议。
创建日期: 2025年4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