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油处白嫖的非虚构书单
枪炮、病菌与钢铁 [图书] Goodreads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
- 7
为什么是欧亚大陆人征服、赶走或大批杀死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和非洲人,而不是相反?为什么么小麦和玉米、牛和猪以及现代世界的其他一些“不了起的”作物和牲畜出现在这些特定地区,而不是其他地区?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演化生物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揭示了事实上有助于形成历史最广泛模式的环境因素,从而以震撼人心的力量摧毁了以种族主义为基础的人类史理论,因其突出价值和重要性,本书荣获1998年美国普利策奖和英国科普书奖,并为《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作品。<br /><br />本书是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方面的一个重大进展,它记录了现代世界及其诸多不平等所以形成的原因,也是一部真正关于全世界各民族的历史,是对人类生活的完整一贯的叙述,娓娓道来,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叫魂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9.1 (343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上海三联书店
2012
- 5
《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中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清高宗弘历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然而在乾隆盛世达到登峰造极的时候,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搅得天昏地暗。在1768年从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冲击到了半个中国,百姓为之人心惶惶,官员为之疲于奔命,皇帝为之寝食不宁。在讲述叫魂故事的过程中,《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重在讨论这背后的历史意蕴。叫魂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传统中国政治和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问题。
性别战争 [图书] 豆瓣
Dr Tatiana's Sex Advice to All Creation
7.3 (15 个评分)
作者:
[美] 奥利维雅·贾德森
译者:
杜然
山西人民出版社
2010
- 9
奥利维雅女士以杰出的文字功力,用通俗易懂的笔法阐述生物性行为的进化和由此引起的社会学现象,作品有着极强的可读性和娱乐性,却又丝毫不影响其严肃性和学术本质。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作者几乎把目前我们知道的生物性行为进化模式都讲述了一遍,这千奇百怪的性行为进化模式,又导致各生物种群产生了各不相同的社会模式。这是一场实实在在的性别之间的对抗与战争,也是我们最终将原著的名字意译为《性别战争》的原因所在。
•一部讲述生物性行为各种进化模式及当代生物各大进化理论的学术著作。
•一本可以在苏东坡所说的“三上”(车上、厕上、床上)时阅读的学术书。
•一本可以任何人都能看懂、可以被反复阅读的轻松的严肃学术论著。
•一本被翻译成十七国三十余种文字、亚马逊畅销书前三名的五星图书。
•总之,这是一本任何人看完后都不会后悔,同时会心情愉快的快乐学术读本。
生命进化的跃升 [图书] 豆瓣
Life Ascending: The Ten Great Inventions of Evolution
9.0 (10 个评分)
作者:
[英] 尼克·莱恩
译者:
梅苃芢
文汇出版社
2020
- 6
40亿年前,海底热泉偶然地成为你和其他生命的起源之地;之后,DNA的复制密码让你得以繁衍;直到光合作用制造出氧气,你才解决了能源问题;接着,复杂细胞让你的构成从简单变为复杂;有性生殖打乱了遗传组合,让你结合父母的优点;运动扩大猎食范围,让生存变得容易;眼睛成为你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热血提升新陈代谢速率,以维持你的大脑消耗;意识更是让你得以学习、思考以及成长;而最后的最后,直到生命尽头,你会发现死亡才是一切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总而言之,在地球上,生命已经进化了40亿年。但与达尔文猜测的不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顺理成章地向前滚动;而是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跃升,激进地一路狂奔。DNA、光合作用、眼睛、性等10次进化,少了其中任何一次,你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样子。
翻开本书,见证你本身就是40亿年来最大的奇迹。
总而言之,在地球上,生命已经进化了40亿年。但与达尔文猜测的不同,进化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顺理成章地向前滚动;而是在某个时间点忽然跃升,激进地一路狂奔。DNA、光合作用、眼睛、性等10次进化,少了其中任何一次,你都不可能成为今天的样子。
翻开本书,见证你本身就是40亿年来最大的奇迹。
盲眼钟表匠 [图书] 豆瓣
The Blind Watchmaker: Why the Evidence of Evolution Reveals a Universe without Design
8.7 (9 个评分)
作者:
[英] 理查德·道金斯
译者:
王道还
中信出版社
2014
- 8
这是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自私的基因》的作者道金斯又一本经典之作。本书是正宗的演化论入门书,是我们认识自己,认识生命本身的绝佳读本。作者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之后,以“生物适应的起源”为核心,用稳健的文笔,详细阐释了生物适应是任何演化理论家不可回避的问题,而天择说是唯一可信的理论。一些学者提出了足以替代天择说的理论,或者认为天择说无足轻重,都过不了解释生物适应这一关。突变和自然选择是道金斯解释生命变化的两个基本概念。无论是对演化论有兴趣的朋友,还是持批判观点的人,本书都是最好的起点。本书是英语世界最流行的演化论教科书,曾获英国皇家文学学会非小说类最佳书奖、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文学奖。译者王道还先生说:“要是你一辈子只想读一本有关演化的书,就读这一本!”
“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象征自然运行的机制是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钟表匠”本来是“创世主”。本书指出:物种的演化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钟表匠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
各界评价:
他成功且令人钦佩地展示了自然选择是如何让生物学家们放弃了诸如设计、目的这样的概念,并且用一种大家易于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了现代读者。
——Michael T.GhIselin 纽约时报
这是我近些年读过的关于演化论最好的书。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它足够深刻,对于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读者来说,它写的够好,读起来足够简单。
——Edward O.Wilson
才华横溢,辩论紧张却又有大量可读性强极强,充分的例子与分析……《盲眼钟表匠》呈现出一场令人信服的科学辩论是什么样子,这是最好的科普。一个令人鼓舞的二流主题。有创造性的,走上歧途的同伴,其他科学领域被误导的闯入者,以及媒体错误报道来带的令人。极力推荐!
——伦敦时报
漂亮而华丽的写作。特别易于理解又像一场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演说。每一页都是真实的故事。这是最好的科普读物,我曾经读过的最好的书。
——Lee Dembart,洛杉矶时报
在让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演化生物学方面,道金斯比现今任何人都写的好。
——John Maynard Smith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出版以来,该理论最可读的读本,最有力的捍卫!
——经济学人
“钟表”是“世界运行模式”的隐喻,象征自然运行的机制是环环相扣、一丝不苟的。“钟表匠”本来是“创世主”。本书指出:物种的演化并没有特殊的目的。如果我是要把大自然比喻成钟表匠的话,我们只能说它是一位盲眼钟表匠。
------------------------------------------------------------------------------------
各界评价:
他成功且令人钦佩地展示了自然选择是如何让生物学家们放弃了诸如设计、目的这样的概念,并且用一种大家易于的理解的方式展示给了现代读者。
——Michael T.GhIselin 纽约时报
这是我近些年读过的关于演化论最好的书。对于生物学家而言它足够深刻,对于大量享受《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读者来说,它写的够好,读起来足够简单。
——Edward O.Wilson
才华横溢,辩论紧张却又有大量可读性强极强,充分的例子与分析……《盲眼钟表匠》呈现出一场令人信服的科学辩论是什么样子,这是最好的科普。一个令人鼓舞的二流主题。有创造性的,走上歧途的同伴,其他科学领域被误导的闯入者,以及媒体错误报道来带的令人。极力推荐!
——伦敦时报
漂亮而华丽的写作。特别易于理解又像一场抑扬顿挫充满激情的演说。每一页都是真实的故事。这是最好的科普读物,我曾经读过的最好的书。
——Lee Dembart,洛杉矶时报
在让普通大众理解和接受演化生物学方面,道金斯比现今任何人都写的好。
——John Maynard Smith
自1859年达尔文进化论出版以来,该理论最可读的读本,最有力的捍卫!
——经济学人
裸猿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The Naked Ape: A Zoologist's Study of the Human Animal
8.1 (32 个评分)
作者:
德斯蒙德·莫利斯
译者:
何道宽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0
- 3
德斯蒙德•莫利斯说,在193种猿猴中,只有一种猿猴全身赤裸,他们自诩为“智人”,实际却是“裸猿”。
莫利斯写的每个字都成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系列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三部曲”修订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里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
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莫利斯写的每个字都成为争论的对象——《裸猿》成为禁书,地下流通的书被没收,教会将其付之一炬;人类进化的思想遭到讥笑——却让《裸猿》系列卖了20 000 000册。三十年后,当“裸猿三部曲”修订再版时,莫里斯依然倔强,他在序言中声称一字不改。
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类的行为真的被莫里斯言中,我们该怎么办?
莫利斯给出的答案未必是最好的、却可能是唯一的选择:你是旷世无双、无与伦比的物种里的一员。请理解你的动物本性并予以接受。
冷血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豆瓣
In Cold Blood
8.7 (76 个评分)
作者:
[美] 杜鲁门·卡波特
译者:
夏杪
南海出版公司
2013
- 10
★我是个酒鬼。我是个吸毒鬼。我是个同性恋者。我是个天才。即使如此,我还是可以成为一个圣人。——杜鲁门•卡波特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我在高中时第一次读到英文版的卡波特作品,它让我深叹自己没有写作的才能,所以我在二十九岁之前都没有试图写小说。 ——村上春树
★ 被《纽约时报》誉为“美国有史以来最好的纪实作品”
★ 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TOP 1
★ 入选兰登书屋“20世纪全球百部英语非小说”
★ 美国推理作家协会“史上最经典的百部推理小说”
堪萨斯州,霍尔科姆村。几声枪响,良善温和、广受尊敬的克拉特一家惨遭灭门。凶手异常凶残狡猾:被害人均被击中面部,电话线被割断,子弹壳也消失不见……一时间,案件震惊了整个美国。
卡波特立即赶到当地,开始了长达六年的访谈和调查,对象包括死者亲友、邻居、当地警察,以及两名犯罪嫌疑人。案件逐渐得以还原,两名凶手从这起谋杀案中得到的只有几十美元、一副望远镜和一个收音机。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这条冷血之路?当作家试图打开凶手的内心时,他自己也经历了一次自省之旅。
对面的撒旦 [图书] 豆瓣
L'adversaire
作者:
[法] 埃马纽艾尔•卡雷尔
译者:
胡小跃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5
“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埃马纽艾尔•卡雷尔
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
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让-克洛德•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
这起惨案的离奇之处,在于罗芒既非精神失常,也非不爱家人。案发后,卡雷尔便以《新观察家》记者的身份,跟踪采访了罗芒案审判的全过程,并与这个“灭门凶手”见面,多次通信,还根据对方提供的路线图到他的家乡实地考察,接触了他以前的亲朋好友,终于在六年之后,写出了罗芒实施凶案的整个心理轨迹。“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卡雷尔在书稿的结尾写道。二〇〇〇年,本书首次面世,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二〇〇二年,女导演妮科尔•加西亚根据本书拍成同名电影,再次引起轰动。
而如果一切正常,让-克洛德•罗芒将于二〇一五年出狱。
本书根据一起震惊法国及至整个欧美的惨案写成。
一九九三年一月,自称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员的法国男子让-克洛德•罗芒杀死了自己的妻子、两个孩子、父母亲和家里的狗,然后放火烧屋并服下安眠药,但他后来并没有死。法庭判处让-克洛德•罗芒终身监禁,二十二年内不得假释。
这起惨案的离奇之处,在于罗芒既非精神失常,也非不爱家人。案发后,卡雷尔便以《新观察家》记者的身份,跟踪采访了罗芒案审判的全过程,并与这个“灭门凶手”见面,多次通信,还根据对方提供的路线图到他的家乡实地考察,接触了他以前的亲朋好友,终于在六年之后,写出了罗芒实施凶案的整个心理轨迹。“我想,写这个故事只能是一桩罪恶,或是一种祈祷。”卡雷尔在书稿的结尾写道。二〇〇〇年,本书首次面世,立即引起巨大争议。二〇〇二年,女导演妮科尔•加西亚根据本书拍成同名电影,再次引起轰动。
而如果一切正常,让-克洛德•罗芒将于二〇一五年出狱。
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桶川ストーカー殺人事件
8.9 (291 个评分)
作者:
[日] 清水洁
译者:
王华懋
后浪丨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1
- 2
推动反跟踪骚扰法案出台的凶杀案件!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是谁杀害了一个女孩三次?
调查记者全程追踪,直击日本官僚体制的结构性罪恶
日本纪实文学金字塔尖之作,日本记者会议大奖作品
◎编辑推荐
“我的女儿被杀害了三次。”
第一次是罪犯,
第二次是怠于调查的警方,
第三次是伤害她名誉的媒体。
前男友跟踪骚扰、买凶杀害 + 警方坐视不理 + 媒体污名化报道,无辜的受害人被一次次推向深渊。
遭遇骚扰和暴力、受到死亡威胁的女性,保留证据,奋力求救,为何无人听见?
饱受白眼的“三流”记者,为何挺身而出,站在公权力的对立面,揭露警方的一个又一个谎言?
■ 调查记者清水洁全程追踪,秉持“人”的良心而报道,传递受害人的真实声音。先于警方找到实行犯,揭露警察与官方媒体的罔顾事实、操纵舆论的“共犯”结构。
■ 十幅照片还原侦破过程,直击逮捕现场。
■ 本作“日本记者会议(JCJ)大奖”“编辑选择杂志报道奖”,被誉为 “记者的教科书”“日本纪实文学的金字塔”。
■ 此案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出台。
◎内容简介
一九九九年十月二十六日,年轻女子猪野诗织在日本埼玉县JR桶川站前遭人持刀刺死。
受害者生前因长期受到跟踪骚扰而多次向警方报案,警方却未予重视,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记者清水洁在调查这一事件的过程中,依从受害者生前留下的“遗言”的引导,多方走访查证,在警方轻视线索、调查不力的情况下,以记者的身份找到了实行犯,进而揭露了警方对受害者生前报案的漠视、敷衍,以及案发后试图抹黑受害者、掩盖渎职事实的行为。
此案引发强烈的社会反响,推动了日本《跟踪骚扰行为规范法》的出台。
本书是该事件的全记录。
◎媒体评论
此书除了让我们重新审视公权力的体制内在、媒体载舟覆舟的能力,也揭示了这样的意义:每个人都可能是促成社会之恶的原因,但每个人也都可以有所选择、选择自己不去构成社会之恶,甚至可以交付一己之力成就善的一部分。
——2019台湾OPENBOOK年度好书推荐语
清水先生是一位著名的记者,曾采访报道过“桶川跟踪狂杀人事件”“足利事件”等大案,放出过许多推翻警方与检方调查结论的独家特写。
——伊藤诗织在《黑箱》中评价清水洁
用这种方式,清水洁在调查上面把警方绝对不愿意别人知道的内幕给揭露出来,当然他绝对来不及救回被害者,但他尽到了作为一个调查记者最重要的责任,他不放弃把警方不愿意被大众知道的事实给揭露出来。这本书值得大家看一下,想一下。
——《杨照读书》
为了回应被害者的「遗言」而开始活动的清水记者,带着甚至是「愚直」的执念,最终将犯人和警察双方逼迫得走投无路,真的很精彩。我认为这才是记者的精神,这就是正义。我不常使用“感动”、“正义”等词语(而我这次使用了),所以我关于这部著作的感想,应该可以得到大家的信任。
——明治大学法科大学院教授 瀬木比吕志
凶年 [图书] 豆瓣
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
9.2 (8 个评分)
作者:
(美) 戴维·西蒙
译者:
徐展雄
上海三联书店
2015
- 7
《凶年》(HOMICIDE: A YEAR ON THE KILLING STREETS)是以巴尔的摩城为描写对象。巴尔的摩是全美犯罪率X高的城市之一,平均每三天就有两个人死于非命。这让该城警局重案组成为了政治、新闻、腐败和善恶的漩涡中心。大卫*西蒙是有史以来第一位被允许无限制跟踪报道巴尔的摩警局重案组的新闻记者。该书便是根据他于1988年跟踪报道写作而成,后被改编成美剧《火线》。据说奥巴马非常欣赏此剧。
看不见的孩子 [图书] 豆瓣
Invisible Child: Poverty, Survival & Hope in an American City
作者:
[美]安德里亚·埃利奥特
译者:
林华
中信出版社
2023
- 4
【编辑推荐】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 共斩获5项各类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 入选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书单。
★ 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
★ 耗时8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以细腻的文笔和历史视角展现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 “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少女的困境与挣扎,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 英文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万读者打出超高的4.73分。
★ 中国学者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鼎力推荐。
★ 联合国高级翻译林华(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引领读者开启本书的阅读之旅。
---------------------------
【内容介绍】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最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
【推荐与赞誉】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最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第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必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经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纽约时报》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洛杉矶时报》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第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一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必将成为一部经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经典之作。——《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霍华德·W. 弗伦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 普利策奖获奖作品,作者也是迄今唯一一位既获得过普利策新闻报道奖,又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的女性。
★ 共斩获5项各类图书奖,另获4项提名。
★ 入选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书单。
★ 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
★ 耗时8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以细腻的文笔和历史视角展现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
★ “以狄更斯作品般的深度”记录一名少女的困境与挣扎,审视贫富差距、阶层固化、原生家庭、种族歧视等美国社会结构和历史的产物,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 英文读书网站Goodreads上万读者打出超高的4.73分。
★ 中国学者张莉、毛尖、马凌、李松蔚鼎力推荐。
★ 联合国高级翻译林华(在联合国总部工作30余年,曾任口译中文组组长)引领读者开启本书的阅读之旅。
---------------------------
【内容介绍】
《看不见的孩子》是《纽约时报》调查记者、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安德里亚·埃利奥特历时八年追踪记录,参考和援引14325份各类文件写就的非虚构作品,讲述了一个名叫达萨尼的少女八年曲折的成长经历。在这部具有宏大历史感的作品中,埃利奥特将达萨尼的童年故事与她家族的历史交织在一起,追溯他们从奴隶制到向北迁徙的经历,以及这个家族在纽约的困境与挣扎。达萨尼成长的年代是纽约无家可归危机爆发,贫富差距加剧的年代。在没有稳定生存环境的情况下,她必须引导自己的弟弟妹妹面对一个充满饥饿、暴力、种族主义、毒品泛滥的世界。在带领七个弟弟妹妹从一个收容所流浪到另一个收容所的同时,达萨尼也在寻找跳脱这种宿命的途径。当她最终逃离这种困境,进入一所寄宿学校时,她面临着一个难于回答的问题:如果脱离贫困意味着抛弃你的家庭和你自己,你该怎么做?
《看不见的孩子》以细腻的文笔展现了一名在困境中挣扎的少女,一个贫困代代相传的家族,以及一座赤贫与巨富可能一街相隔的城市。但达萨尼和她的家人只是一个缩影,他们面临的贫困、歧视、阶层固化和原生家庭问题是美国历史和社会结构的产物,这部“具有狄更斯作品般深度”(普利策奖获得者阿亚德·阿赫塔尔语),“足以比肩奥威尔”(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语)的作品的每一页都在审视这些问题,并拷问纽约这座城市甚至整个美国的良知。
本书获2022年度普利策非虚构图书奖、2022年度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等5项图书奖,另获4项图书奖提名,并入选美国前总统奥巴马2021年度书单、《纽约时报》2021年度十佳图书、《时代》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大西洋月刊》2021年度十佳非虚构图书、美国亚马逊2021年度最佳非虚构图书等10项美国著名媒体和平台的年度图书书单。
---------------------------
【推荐与赞誉】
一部感人至深的深度报道,讲述了纽约市无家可归危机中一个女孩的成长经历,成功地融合了文学叙事与政策分析,描绘出失败的制度下的坚韧。——普利策奖授奖词
一部沉浸式报道的力作,对美国贫困的代际传递做了细致入微、直面现实的描述。整整8年,安德里亚·埃利奥特跟随书的主角11岁的达萨尼,以及她的父母和7个弟弟妹妹在纽约市无家可归者收容所、法院、学校、福利办事处进进出出,最后到了宾夕法尼亚州给达萨尼带来第一线希望的一所寄宿学校。埃利奥特以深切的共情呈现了这个家庭日常生活的细微纹理,展示了物质匮乏那令人疲竭的千篇一律。在此过程中,她徐徐展开当今美国的生活百态,让读者看到过去的偏见与不公至今犹存。美国无家可归者的人数仍在不断增加,这本书应该也必须得到我们的关注。——安东尼·卢卡斯图书奖授奖词
《看不见的孩子》深切聚焦一名普通女孩的成长史,令人惊讶地呈现了美国社会贫困阶层的代际传承,文学品质和社会情怀兼具,是非虚构写作的典范之作。——张莉,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作者持续八年追踪美国女孩达萨尼和她的父母以及七个弟弟妹妹进出纽约的法院、学校、收容所、儿童保护所、心理治疗机构的赤贫人生,既让我们看到贫困和种族的关联,看到达萨尼故事中的祖先苦难,也让我们深刻意识到被监视的穷就是政治的穷、人类的穷。不管达萨尼拥有多少个瞬息宇宙,家庭小爱也永难填平她和她的家人所处的深渊。作为迄今唯一一位获得过普利策图书奖和普利策新闻报道奖的女性,埃利奥特的这本书比狄更斯更彻底,比奥威尔更绝望。——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一部翔实客观的深度调查报道,一部历时八年的人类学田野笔记,一部融合了个人史、家庭史、族裔史、城市史的非虚构作品,必将以深厚的人道主义情怀成为美国经典。本书锐利地指出,美国福利制度,特别是儿童寄养制度,在以空前的速度摧毁家庭,剥夺有色人种的亲权,无效而又靡费,弊病丛生。与此同时,家庭成员间的血缘亲情,师生之间的诚挚信赖,以及陌生人的善意,是暗影之上的烟花,弥足珍贵,分外感人。——马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书评人
这本书可以为你打开个人叙事的视角:不再把个体的不幸只看成一个人的问题,同时也看到它背后的一个家族,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与一种制度。个人的奋斗在那些结构性的困境中极尽微渺,艰难地传递出希望之光。摆脱不幸的第一步,就是不再对困境的深沉与森严视而不见。——李松蔚,心理学博士,心理咨询师
为了撰写此书,埃利奥特耗时8年,跟着达萨尼和她的家人从收容所到学校、法院、福利办事处、心理治疗课、派对,几乎如影随形。跟随着埃利奥特,读者无缝地穿行在这些空间中,很容易忘记埃利奥特在进入每一个机构时都需要克服其特有的壁垒。书中的报道细致入微,似乎无所不包,全部来自作者的第一手观察以及作为依据的大约1.4万份官方文件,从学校成绩单到毒品检测报告,到根据《信息自由法》获得的市政府的记录,不一而足……埃利奥特记下了代际的回声,“同一个”这个词在书中贯穿始终。香奈儿和无上与儿童保护服务机构会面时,去的是无上小时候到过的同一个办事处。达萨尼异父异母的兄弟因袭击一名中年妇女被捕时,是在无上曾经被捕的同一个警察分局……这种直截了当、不遗余力的报道风格造就了一部罕见并且动人心弦的作品。在读过这本书很久之后,它讲述的故事仍然会被人铭记在心。——《纽约时报》
记述美国贫困和阶层固化的里程碑级著作。——《洛杉矶时报》
8年来,埃利奥特追踪着达萨尼和她家人生活的起伏转折。翻开书的第一页,读者就会被深深地吸引住。她经常被枪声惊醒。在去公共卫生间时,她知道自己要冒着被强奸或者被袭击的风险……埃利奥特的调查报道曾获得过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一系列奖项,从《看不见的孩子》中不难看出原因。她讲故事的本领一流,令读者欲罢不能。她笔下的人物如此生动,几乎要从纸上跃然而出……这不是一个悲剧最终被改写的故事,悲剧太多了……道德宇宙的弧线终将“弯向正义”这句马丁·路德·金的名言在这个社会中似乎并不适用。在这样一个社会,单靠爱是无法克服各种障碍的。这部恢宏的作品必将成为一部经典,比肩斯特兹·特克和乔治·奥威尔等巨匠的经典之作。——《星期日泰晤士报》
一层一层地描绘出一个孩子、一个家庭、一个城市和造就他们的国家的独特形象。——霍华德·W. 弗伦奇,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谎报 [图书] 豆瓣
A False Report: A True Story of Rape in America
作者:
[美] T.克里斯汀・米勒
/
[美] 肯・阿姆斯特朗
译者:
邓南君
“你知道这些报案代表什么吗?”
“没能收到钱的妓女。”
网飞剧《难以置信》原作
获普利策新闻奖
————————
两名独立媒体资深记者追踪报道,
揭示美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性侵案受害者的歧视,
打破社会舆论对“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
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18岁的 玛丽报案称自己被闯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因为她的证词看似矛盾,因为她不够惊慌失措,因为她或许只想博得关注。最终,玛丽改口说自己并没有遭到强暴,被以“谎报罪”起诉并罚款,沦为社会唾弃的说谎者。
2011年,科罗拉多州发生的一件强奸案,使一起连环性侵案浮出水面。两名女警循着蛛丝马迹追捕嫌犯,在证物中,她们发现了玛丽的名字……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一起戏剧性的强奸案“谎报”,反映了美国司法部门对性侵案件调查的草率轻视,以及执法人员(尤其是男性)对性侵受害者缺乏同理心的态度。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众认知中的性别歧视和对性侵受害者的苛刻要求。来自执法机构和舆论的忽视、敷衍和不信任,给受害者带来了二次伤害。
网飞以《谎报》为蓝本改编的美剧《难以置信》(Unbelievable)于2019年9月播出,引起极大反响。与美剧相比,《谎报》除了对案件受害人和破案过程的细致描述,对罪犯的经历和犯罪心理也有详细描述;本书还介绍了美国司法体系对性侵受害人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没能收到钱的妓女。”
网飞剧《难以置信》原作
获普利策新闻奖
————————
两名独立媒体资深记者追踪报道,
揭示美国司法部门长期以来对性侵案受害者的歧视,
打破社会舆论对“完美被害人”的刻板印象。
2008年美国华盛顿州,18岁的 玛丽报案称自己被闯入家中的陌生人侵犯,案件的真实性却受到质疑。因为她的证词看似矛盾,因为她不够惊慌失措,因为她或许只想博得关注。最终,玛丽改口说自己并没有遭到强暴,被以“谎报罪”起诉并罚款,沦为社会唾弃的说谎者。
2011年,科罗拉多州发生的一件强奸案,使一起连环性侵案浮出水面。两名女警循着蛛丝马迹追捕嫌犯,在证物中,她们发现了玛丽的名字……
————————
编辑推荐
本书由一起戏剧性的强奸案“谎报”,反映了美国司法部门对性侵案件调查的草率轻视,以及执法人员(尤其是男性)对性侵受害者缺乏同理心的态度。事件的背后,折射出的是普遍存在于社会大众认知中的性别歧视和对性侵受害者的苛刻要求。来自执法机构和舆论的忽视、敷衍和不信任,给受害者带来了二次伤害。
网飞以《谎报》为蓝本改编的美剧《难以置信》(Unbelievable)于2019年9月播出,引起极大反响。与美剧相比,《谎报》除了对案件受害人和破案过程的细致描述,对罪犯的经历和犯罪心理也有详细描述;本书还介绍了美国司法体系对性侵受害人的偏见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有着悠久的历史。
海洋帝国 [图书] 豆瓣
Empires of the Sea: The Siege of Malta, the Battle of Lepanto, and the Contest for the Center of the World
9.1 (59 个评分)
作者:
[英] 罗杰·克劳利
译者:
陆大鹏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甲骨文
2014
- 6
海洋帝国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从马耳他到勒班陀,夺取世界的中心
《纽约时报》最佳畅销图书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
在整个欧洲史中,没有任何故事比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两个世界争夺地中海的较量更令人热血沸腾……本书是讲述这个故事的翘楚之作。
——《华尔街日报》
克劳利的洞见极其精妙,描写波澜起伏。很少有一本书能如此鞭策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对历史的评判。克劳利的《海洋帝国》是关于一个被人低估、常被忽视的主题的诚实记载,是一本罕见的奇书。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大手笔!准确捕捉了争夺世界中心的激烈斗争的宗教狂热、残暴和大浩劫。
——《科克斯书评》(星级评论)
《海洋帝国》确立了克劳利地中海历史大师的地位……他渊博而引人入胜地描绘了奥斯曼海盗和十字军航海家,他对这些人的理解就像他们对海潮的精通一样。
——《文学评论》
1521年,苏莱曼大帝,奥斯曼帝国统治者,派遣一支军队远征罗得岛。海洋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在教皇的感召下,枕戈待旦。这将是互相竞争的帝国和信仰之间,为争夺地中海和世界中心主宰权所进行的史诗级别的斗争的第一枪。《海洋帝国》绘声绘色地描摹了基督教世界和伊斯兰教世界争夺欧洲灵魂的长达数十年的残酷战争,这个快节奏的故事越来越激烈,范围从伊斯坦布尔一直到直布罗陀海峡。在这个奴隶制、桨帆船战争、绝望与勇气和惨无人道的暴行的故事里,克劳利令人信服地勾勒出一系列为了权势和生存而战斗的海盗、十字军武士和宗教战士。《海洋帝国》是一个色彩纷呈、惊心动魄的故事,为当代的文明冲突提供了一个关键的背景。
冰雪王国 [图书] 豆瓣
In the Kingdom of Ice: The Grand and Terrible Polar Voyage of the USS Jeannette
9.6 (19 个评分)
作者:
[美] 汉普顿·塞兹
译者:
马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 4
1879年7月8日,德隆告别了年轻的妻子,带领美国军舰珍妮特号从旧金山启航了,时逢“北极热 ”,前来送行的人群欢呼雀跃。德隆领导着33人的团队——带着一个年轻国家想要跻身世界强国的远大抱负——深入那些从未有人探索过的海域。
船刚到白令海峡以北,便陷入一块大浮冰中动弹不得。经过两年的困顿航行,船体受损严重,珍妮特号最终葬身北冰洋底。探险队员们彼时身在西伯利亚以北近1000英里的冰盖上,孤立无援,只有三条敞篷船和勉强维持的补给。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决定命运的冰海远征——历尽艰险,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着,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
船刚到白令海峡以北,便陷入一块大浮冰中动弹不得。经过两年的困顿航行,船体受损严重,珍妮特号最终葬身北冰洋底。探险队员们彼时身在西伯利亚以北近1000英里的冰盖上,孤立无援,只有三条敞篷船和勉强维持的补给。
他们就这样开始了漫长的、决定命运的冰海远征——历尽艰险,被视为有史以来人类为生存而战的最伟大战斗之一。面对从雪盲症和冻疮到肆虐的寒风暴雪和神秘的冰上迷宫,探险队与疯狂和饥饿搏斗着,孤注一掷地朝西伯利亚海岸行进。
熬 [图书] 豆瓣
ENDURANCE: SHACKLETON’S INCREDIBLE VOYAGE
8.6 (7 个评分)
作者:
[美]阿尔弗雷德·兰辛
译者:
戴刚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7
- 3
环境的极致,信念的极致,生命的极致,
你能熬过去吗?
700天冰海历劫,20世纪最伟大的南极探险故事!
弃船的命令下午5时发出。然而,对于大多数船员来说,其实已经没必要了,因为人人都知道这船彻底完了,是该放弃了。没有人表现出恐惧甚或忧虑。他们已经一刻不停地奋战了整整三天,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对于逃离沉船后的那种普遍的解脱感,有个人是不认可的。他的名字是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就是他率领了这支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
这一天是1915年10月27日。探险船的名字叫“坚忍号”。目前的坐标是南纬69.5度,西经51.3度,处于南极诡秘莫测的威德尔海千里冰原深处,正好在南极点与离得最近的人类居住点之间,居住点距此有1200英里。
自从最后一次同现代文明接触之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外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们遇到了麻烦。当时,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而且,就算用无线电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 最后能否有人及时赶来救援还是问题。那是1915年,没有直升机,没有小型登陆车,没有履带式雪地车,也没有合用的救援飞机。
已知离得最近的能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的地方,就只有小小的保利特岛。1903年,就在这个小岛上,被威德尔海的坚冰撞坏的瑞典船“南极号”的船员度过了整个冬天。该船最终获救,撤离时船员们将船上的给养留在了保利特岛上,以备日后任何遭遇海难者的不时之需。饶有意味的是,当年正是沙克尔顿受命购买了这些给养,而现在,整整十二年之后,这恰恰是他自己最需要的。
你能熬过去吗?
700天冰海历劫,20世纪最伟大的南极探险故事!
弃船的命令下午5时发出。然而,对于大多数船员来说,其实已经没必要了,因为人人都知道这船彻底完了,是该放弃了。没有人表现出恐惧甚或忧虑。他们已经一刻不停地奋战了整整三天,但最终还是功败垂成。
对于逃离沉船后的那种普遍的解脱感,有个人是不认可的。他的名字是欧内斯特•沙克尔顿爵士,就是他率领了这支大英帝国穿越南极探险队。
这一天是1915年10月27日。探险船的名字叫“坚忍号”。目前的坐标是南纬69.5度,西经51.3度,处于南极诡秘莫测的威德尔海千里冰原深处,正好在南极点与离得最近的人类居住点之间,居住点距此有1200英里。
自从最后一次同现代文明接触之后,已经过去了将近一年时间。外界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们遇到了麻烦。当时,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而且,就算用无线电发出了紧急求救信号, 最后能否有人及时赶来救援还是问题。那是1915年,没有直升机,没有小型登陆车,没有履带式雪地车,也没有合用的救援飞机。
已知离得最近的能让他们找到食物和住所的地方,就只有小小的保利特岛。1903年,就在这个小岛上,被威德尔海的坚冰撞坏的瑞典船“南极号”的船员度过了整个冬天。该船最终获救,撤离时船员们将船上的给养留在了保利特岛上,以备日后任何遭遇海难者的不时之需。饶有意味的是,当年正是沙克尔顿受命购买了这些给养,而现在,整整十二年之后,这恰恰是他自己最需要的。
大灭绝时代 [图书] 豆瓣
The Sixth Extinction: An Unnatural History
8.6 (32 个评分)
作者:
[美] 伊丽莎白·科尔伯特
译者:
叶盛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
- 5
2015年第99届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奖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
2014年全球环保话题之书
我们时代的《寂静的春天》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图书馆杂志》年度十大好书
《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财富》年度推荐好书
比尔•盖茨、阿尔•戈尔等名人与多家媒体推荐
《纽约客》记者伊丽莎白•科尔伯特一一亲历全球生态现场,穿插结合三百年科学认知与最新锐生态观点,为读者画出了今天世界的轮廓: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非同凡响的时代,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已经开始。
故事有十三个。前几个故事所涉及的美洲乳齿象、大海雀还有菊石已经灭绝了,这一部分主要介绍远古的大灭绝及其曲折的发现过程。第二部分陈列当下的事实,在日益支离破碎的亚马孙雨林中,在迅速变暖的安第斯山坡面,在大堡礁的外围海域里。
巨变的范围是如此广大,只要在正确的指引之下,随便去哪里都能发现灭绝的现象。最后还有一个故事所讲述的灭绝差不多算是发生在我家后院——说不定,也同时发生在你家。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渐渐意识到:当前发生的这一轮大灭绝,源头就在人类自己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