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养育自己

兔牙爱好者

兔牙爱好者 @Qovo2022

11 本书  

关于养育自己和心理健康

学会自我接纳:帮孩子超越自卑,走向自信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艾琳·肯尼迪-穆尔(Eileen Kennedy-Moore) 译者: 张海龙 / 郭霞 2020 - 7
“大家都不喜欢我。”
“我什么都做不好,我不做了。”
“太难决定了,我选错了怎么办?”
听到孩子说这样的话,我们的第一反应可能是立即安抚孩子,告诉孩子不是这样的,然后列出一长串他们的优点和特长,希望他们重拾自信。然而,这样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我们越是告诉孩子“你很棒”,他就越是坚定地认为“我真的很糟糕”。
研究表明,如果我们满足孩子在联结、能力和选择这三个方面的心理需求,他们就不会总是沉浸在自我评价中,反复质疑自身的价值。
◎联结:与父母、兄弟姐妹、朋友建立稳定良好的关系。
◎能力:拥有持续努力的热情,掌握一定的技能和学习方法,从而高效地学习。
◎选择:学会做决定,自主树立长远目标。
临床心理学家艾琳·肯尼迪-穆尔在本书中开创性地探讨了自卑的孩子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了许多基于实证的有效方法,引导孩子摆脱不健康的自我关注状态,解决自卑的深层次根源问题,帮助孩子提升自我接纳水平,从而建立真正的自信。
成长到死 [图书] 豆瓣
Rising Strong
作者: [美] 布琳·布朗(Brené Brown) 译者: 靳婷婷 2017 - 6
本书为著名TED演讲人布琳·布朗继其超级畅销书《脆弱的力量》之后的又一力作。
我们知道,人生的挫败是不可避免的,大到失业、失恋,或是至亲的离开,小到与亲友或同事之间的矛盾或争吵。无论是生活还是职场,成长之痛都是相似的。
作为一名扎根于理论的学者,布琳•布朗博士通过12年的潜心研究,在大量真实案例的基础上,用她自己的真实生活穿针引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如果你想得到更多的爱、归属感、快乐、创意等积极体验,就要直面内在的脆弱与痛苦,勇敢应对所有的人生挑战,才能不断成长、更加强大。
直面痛苦也许会让你感到不安,但是,它能让你在挣扎中找到新的支点,让你鼓起勇气重新打造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首先,你要辨识自己的感受,然后挖掘感受背后的故事,直抵故事的真相——看看故事中哪些部分是事实、哪些部分是虚构,并且下决心改变自己的心态,转换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时,你还要不断重复这个过程,直到养成习惯,这样才能带来彻底的改变。
正如她在书中传达的:
做自己,
全力以赴,
跌倒,爬起来,再试一次。
人生脚本 [图书] 豆瓣
what do you say after you say hello
作者: Eric Berne 译者: 周司丽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6 - 10
本书是沟通分析创始人伯恩最重要的著作,讲述人如何在年幼的时候“规划”了自己的人生脚本,又如何践行“失败者”的角色。伯恩与其他精神分析流派的不同主张是,心理治疗不应该仅仅是使人好受一点或是更适应一点,而是要彻底改变原有的脚本命运,活出真正成功和幸福的人生。他不仅帮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失败脚本,也帮助人们改写脚本,不再受其无形的约束。伯恩的写作风格和他的治疗一样,风趣幽默、又极犀利,使人欲罢不能。
你新认识了某个人。你说“你好”。对方也说“你好”。接下来你会说什么?你又会做什么?你会匆匆离去吗?你会主动交流吗?还只是等着?还是什么?
好吧,在本书中,艾瑞克·伯恩说,无论你接下来做了什么,都取决于你的“脚本”。你现在如何回应他人取决于你小时候做出了关于自己、关于他人以及关于世界的怎样的情感决定。脚本是关于你打算如何度过一生的计划。你制订这个计划时还只是个小孩子,它基于你当时对世界的了解。早年决定由你做出,在人生的后续阶段,你也可以根据需要改变这些决定,即改变你的脚本。
脚本是了解人类命运的重要概念。脚本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终其一生都在努力,却仍旧无法感到满足;也可以解释另一个人为什么在人生中只是做了点小事,却感到相当欢喜。或者,为什么一个人很会与人打交道,而另一个人却备感孤独;为什么一个人在年老时适应良好,而另一个人却感到想跳下桥头,终结生命。
脚本的内涵相当深厚。本书是一本经典著作,因为脚本这个概念第一次在心理学及沟通分析领域被提出。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 [图书] 豆瓣
作者: 施琪嘉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21 - 1
知名心理学家施琪嘉带你深度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
探索自我·解开心结·处理冲突·体验关系·走向疗愈
缺自信、缺陪伴、缺力量、缺安全感、缺爱……
没关系,缺多少补多少!壹心理联合出品。
◎编辑推荐
★每个人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
★不管在童年,还是成年后,当他得 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他就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
他会变成你失控的情绪:让你愤怒、悲伤、难过,甚至控制不住地大怒或崩溃;
他会变成你那根脆弱敏感的神经:让你缺乏安全感,在感情中很“作”,在工作中没自信,不敢拒绝,不懂争取;
他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久而久之,拖延、懒惰、敏感、脆弱、情绪化……慢慢成为你的性格陷阱。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心理学家施琪嘉基于创伤心理20多年的研究,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出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看见】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
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的需要;
【共情】释放被压抑的情绪
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改变】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
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
★帮我们利用自身的资源,滋养自己,并走向自我整合:
潜能发展:·开发未知优势·联结内在能量
自我接纳:·全面认可自己·有能力爱自己
有价值感:·拥有良好自尊·确定人生意义
自我疗愈:·看见内在小孩·告别负面感受
自我觉知:·全面了解自己·开启内在对话
★走一趟向内疗愈的旅程,活出强大、自信、内在安稳的自己。
◎内容简介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长不大的小孩。当我们遭遇伤害我们的事情,我们的自我就会停留在当下的年龄,变成一个“内在小孩”。内在小孩会记录下当时的感受,渴望爱的,不甘心的,愤怒的,或者是悲伤的。
★当我们的内在小孩得不到关心、爱护与疗愈时,内在小孩就会变成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变成失控的情绪,变成那根敏感脆弱的神经,还会变成你极度想去压抑的性格部分。
★只有我们学会不断地去看见他,疗愈他,让内在小孩与我们一起健康快乐地成长,我们的自我才会完整,才能真实地感到快乐。
★本书针对内在小孩的5大需要、5种情绪、5个价值信念,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从回应内在小孩的需要开始,释放被压抑的情绪,重塑被摧毁的价值信念,做自己的内在父母,补足内在小孩缺失的所有,同时发现生命中的独特资源,找到自我固有的内在能量,重新整合自己,成为一个有能力觉知自己、疗愈自己,有价值感,可以自我接纳,并发展出自己潜能的全新自我,创造全新的生命经验。
被忽视的孩子 [图书] 豆瓣 谷歌图书
Running on Empty: Overcome Your Childhood Emotional Neglect
8.3 (28 个评分) 作者: [美]乔尼丝·韦布(Jonice Webb) / [美]克里斯蒂娜·穆塞洛 译者: 王诗溢 / 李沁芸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8 - 10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或多或少,每个人都记得点点滴滴的童年往事。
《被忽视的孩子》这本书会帮助你意识到童年时那些“没有发生”的事、那些你“不记得”的事,向你展现未发生之事的后果:掌控你生命的无形之力。
童年遭受的情感忽视,会长期损害你的自尊、情感和对生活的热爱。
“童年情感忽视”领域开创者韦布博士,20年来专注该领域的咨询和研究,深度结合依恋理论和情商理论,撰写出这部开创性作品,帮你逐步掌握童年未能培养的情感技能,走出情感真空,与他人和世界重建情感连接。为父母提供有效方法,终结代际恶性循环,抚育出情感成熟的孩子;为咨询师提供有效工具,帮助存在童年情感忽视问题的来访者。
高敏感是种天赋 [图书] 豆瓣
Highly Sensitive People in an Insensitive World
6.6 (48 个评分) 作者: [丹麦]伊尔斯·桑德 译者: 李红霞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 8
为什么常觉得自己事情做不好、在人前丢脸?
大家都说我太敏感、玻璃心、想太多!这是我的问题吗?
敏感不是缺陷,而是神赐给你的最特别的礼物。
你是否常有下列这样的心情:
•不想给人添麻烦
•需要独处
•容易有罪恶感
•曾为他人眼中的小事深受打击
•面对大量信息时容易焦虑
• 讨厌到人多的地方
•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
◎别让自己的五种感官受到过度刺激
◎受到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在世界
◎爱自己,保护自己
◎练习对自己仁慈
◎练习跟自己和解
◎勇敢做自己,并为此感到喜悦
丹麦心理治疗师伊尔斯‧桑德俘获全世界敏感族的心理课,狂销全球美、英、德、法、日、韩等18国语言版权!用19个方法面对自己、向外沟通,你就是你,勇敢享受与众不同的天生才能!
焦虑是一种能量 [图书] 豆瓣
作者: 尹依依 2020 - 6
人人都焦虑,人人都厌恶焦虑。但是,焦虑也有好的一面!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脆弱、敏感、内向、创伤等,会引起焦虑,但这些焦虑中也都蕴含能量,对个人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作者以临床心理咨询师的身份,剖析真实个案,揭示焦虑也能使人具备超强的预判力、专注力和执行力,给读者支持和力量、舒适和自由。本书写给深受焦虑困扰的人,是一本治愈之书。
恰到好处的安慰 [图书] 豆瓣
There Is No Good Card for This: What to Say and Do When Life Is Scary, Awful, and Unfair to People You Love
7.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凯尔西•克罗(Kelsey Crowe),埃米莉•麦克道尔(Emily McDowell) 译者: 陈卓 / 范泽鑫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20 - 8
当我们的亲友正在经历痛苦时,我们总是想要说点什么去安慰他们,
但我们常常会忽略对方的感受,“自以为是”地去安慰。
于是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甚至会让我们彼此疏远……
我们学过很多知识,却从来没有学过如何去安慰他人。
这本书是一份礼物。它充满了创意和精彩的视觉感受,它帮助我们充满信心地去支持和安慰那些经历疾病、创伤或任何其他困境的人,它让我们能够与他人建立内心深处真正的联结。
内在父母的觉醒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约翰·波拉德 译者: 杨洁 成都时代出版社 2019 - 9
每个人可能都听过这样的话——“善待自己”“原谅自己”“对自己好点”“这不是你的错”。你是否也曾经像我一样疑惑:要怎样才能做到这些? 究竟是谁或者自己的哪一部分应该被原谅、被温柔以待?
其实,我们都有两个独立的内在自我:内在小孩和内在父母。这两个内在自我都有自己的个性,也有自己的希望、梦想和恐惧。在生活中,我们往往为了满足一个自我的需要,而牺牲另一个自我。因此我们常常发现自己无法找到内心的平衡与平静。
《内在父母的觉醒》一书则提出:内在父母应当承担起改进与内在小孩内部对话模式的首要责任。当内在父母开始聆听并了解内在小孩的渴求和需要,对内在小孩倾注爱,并以滋养和支持的方式养育内在小孩时,内在小孩也能体验到更好的养育带来的益处。这两个自我将会继续相互激励、改善关系,我们的内在幸福感会提升,内部关系也会得到平衡。
身为有自我意识的成年人,我们应该主动去改变、修复童年经历和原生家庭所带给我们的伤,约翰·波拉德毕生致力于个体内部关系模式改善的研究和实践,帮助上百万人修复了童年创伤和不良关系模式。本书囊括了约翰·波拉德35年的心理研究,带你走上内在父母觉醒之路。
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图书] 豆瓣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6.5 (23 个评分) 作者: [美] 基兰•塞蒂亚 译者: 潘驿炜 / 黎潇逸 理想国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9 - 8
成年人的词典里,没有容易二字。
无论你现在是20岁还是70岁,你都可能觉得已经过去的人生里出了一些岔子,其中有的部分无法修补,有的令人懊悔。
你觉得自己选错了专业,跳槽过于频繁,也有可能你正为要不要生孩子而纠结,或正在出轨边缘徘徊。
当你选择了一个方向、一份职业、一种生 活方式甚至一个人,也意味着你放弃了其他的可能性。
那些可能性让人着迷,甚至勾引你放弃现有的生活重新来过。
重启毕竟是一个高成本的选择,人生不是一场随时存档读档的游戏,在这之前你需要充分模拟、推演、检查,做好准备再上路。
这本书就是为这样的顾虑而准备的,它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你能在这里快速学习哲学家如何给不同的事物赋分,表彰它们给予人生的不同价值,看到哲学家如何从自己的中年危机里突围,他们甚至写过多篇论文探讨是不是应该放弃上面提到的其他可能性。
即使你不打算改写人生,或者觉得人生过于乏味,这本书也能帮你换种思路,继续生活。
【编辑推荐】
★ 达标式的都市人生缺点东西
在都市搏斗的人们有着一些共享的人生目标,例如升任高管、创业上市或拿到教职,接下来则是安家落户、买房买车、结婚生子(女)……很多人耗费半生完成了这些但仍然没觉得“岁月静好”,这本书会提醒你,这种达标式的人生缺了点什么。
★ 零风险的重启预案
导演/医生/诗人/企业家……人生的无数选择每次只能取其一二,当你行至途中想要重新来过或者开启不同的人生,必然担心自己需要付出什么代价、能够获得什么回报。这本书会以作家和哲学家的虚构故事、实际案例和思想实验来为你解答困惑,整个过程如存取游戏进度般可在躺椅中完成。
★ 适合90后的“青年危机”自我诊疗手册
90后正在遭遇青年危机,当一年换两份工作成为年轻人的常态,我们更需要想清楚,选择不同的工作和方向意味着什么,必须为此放弃什么。
★ 无门槛的哲学工具书
本书会结合具体案例展开哲学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没有技术门槛或专业壁垒,普通读者能够理解使用。
【名人评价】
笔调简洁而富于黑色幽默,这本书是高级人生技巧的哲学富矿,它也提供了富于反思的方式,来帮助我们消解空虚感和和懊悔这些常伴随中年而来的感受。
——吉姆•霍尔特,《世界为何存在?》作者
作为一个自7岁以来就和中年危机形影不离的人,我觉得这本书给人教益和安慰。如果它不能帮你缩减腰围或者避开死亡,这恰恰说明了它是通往空虚路上一份友善的指南,如同一个忠实的伴侣或者宠物。它甚至能让你理解变成一个42岁的中年人的优点,至少它对我起到了这样的效果。
——约书亚•弗里斯,布克奖短名单《曼哈顿的孤独诊所》作者
你的人生可以这样 [图书] 豆瓣
How to Be Everything: a guide forthose who(still)don’t know what they want to bewhen they grow up
作者: 埃米莉·韦普尼克 / 艾米莉.瓦普尼克 译者: 李琦 中信出版社 2018 - 9
“通才”时代呼唤我们重新定义自己与“职业”的关系;Puttylike社群创始人埃米莉的首部力作,其TED演讲全球点击量560万次
? 社群达人埃米莉的首部力作 她的TED演讲——“为什么我们中的一些人没有命中注定的职业?”(Why Some Of Us Don’t Have One True Calling?)播放量累计达560万次,被翻译成30多种语言被全球网友分享。
? 帮你认识挖掘属于你的多重潜能 有些人,他们注定没有“命中注定的职业”,注定无法成为专家型人才,但他们却是天生的跨界高手,具有从事多种“职业”的潜能。他们能产生创意,也能快速学习具有极强的适应性,而这是未来社会的生存条件。
? 现身说法的同时助你找准位置 埃米莉用轻松的笔调讲述自己成为多相潜能者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书末还列举了我们耳熟能详的一些多相潜能者,以及适合多相潜能者发展的跨学科领域清单,也许你在这个清单中就能找到属于你的完美位置。
创建日期: 2023年3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