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哲学
群体性孤独 豆瓣
Alone Together:Why We Expect More from Technology and Less from Each Other
6.1 (13 个评分) 作者: [美] 雪莉·特克尔 译者: 周逵 / 刘菁荆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 3
[内容简介]
☆ 你是否也熟悉这样的场景:家人在一起,不是交心,而是各自看电脑和手机;朋友聚会,不是叙旧,而是拼命刷新微博、微信;课堂上,老师在讲,学生在网上聊天;会议中,别人在报告,听众在收发信息。所有这些现象都可以归结为“群体性孤独”——我们似乎在一起,但实际上活在自己的“气泡”中。我们期待他人少,期待技术多。不间断的联系,是否让人类陷入了更深的孤独?
☆ 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雪莉•特克尔为了研究人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15年来深入两家养老院,对200多人进行了实地研究;为了研究人们的网上互动,与7家中学合作,收集了450名中学生的第一手研究资料。她通过研究发现,信息技术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弱化,有些人甚至因此而丧失了面对面交流的能力。特克尔认为,人们发短信、发邮件,上社交网站,玩电子游戏,从形式上看人们之间的联系似乎更轻松、更密切,但实际上却更焦虑、更孤单。
☆ 《群体性孤独》将电子文化的两大趋势在过去15年中的新变化、新发展进行了新的阐释,将焦点集中在年轻的“电子土著”身上,这一代人的成长伴随着手机和智能电子玩具。如今的我们既缺乏安全感、却又渴望亲密关系,因此才求助于科技,以寻找一种既可以让我们处于某种人际关系中、又可以自我保护的方法。作者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我们既要享受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又要摆脱信息技术导致的孤独,就必须找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一方面,我们要学会独处,体会独处带给人们的好处;另一方面,朋友、亲人要更多地坐在一起,面对面谈话、讨论。
[编辑推荐]
☆ 互联网时代,技术影响人际关系的反思之作:为什么我们对科技期待更多,对彼此却不能更亲密?
☆ 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重磅作品!雪莉•特克尔是麻省理工学院社会学教授,科技与自我创新中心主任,哈佛大学社会学和人格心理学博士。后于麻省理工学院开始研究计算机文化,并成为人与技术关系领域首屈一指的社会心理学家。《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称她为技术领域的“弗洛伊德”。《商业周刊》盛赞她为网络文化领域的“玛格丽特•米德”!她还是是广受欢迎的TED演讲嘉宾。
☆ 财讯传媒集团首席战略官段永朝、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胡泳、海银资本合伙创始人王煜全、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连线》创始主编凯文•凯利(KK)、多元智能理论创始人霍华德•加德纳强势推荐!
☆ 湛庐文化出品。
2017年12月5日 已读
里面用了很多的实例,反映了当今科技发展的一些问题,但是因为基本上都是美国的问题,所以在看的时候有点隔阂感。
技术哲学
数码人类学 豆瓣
Digital Anthropology
作者: [英]丹尼尔·米勒 / 希瑟·A.霍斯特 译者: 王心远 人民出版社 2014 - 10
人类学有两大任务,一是理解什么是人,二是理解人性是如何透过多元的文化表现出来。数码科技的蓬勃发展给这两者都带来了新的作用力。《数码人类学》向读者展示了人类与数码科技如何辩证地相互定义。最终我们试图得出一个结论,那便是“数码科技对人类到底意味着什么?”
从社交网站到数字化博物馆;从数字时代政治学到电子商务,浸润式的数码科技,给普通人的生活带来了根本性的改变。仅仅用数据来说明与理解问题显然过于太苍白,我们需要长期的定性研究,来分析人们是如何使用数码科技,而这样的行为又如何对其使用者产生影响,以及在世界范围内数码科技又是如何得到广泛运用与开发的。
《数码人类学》收录了数码文化研究领域杰出的人类学学者的前沿研究成果,向读者展示了如何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来有效地理解数码文化。《数码人类学》可用作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学科以及文化研究、媒体研究等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教材。
技术哲学 豆瓣
作者: 让,伊夫 商务印书馆 2000 - 9
世界闻名的《我知道什么?》丛书,是法国大学出版社1941年开始编纂出版的一套普及性百科知识丛书。半个多世纪以来,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该丛书选题不断扩大,内容不断更新,已涉及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及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丛书作者都是有关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故每本书都写得深入浅出,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至今,这套丛书已印行3000余种,在世界上产生很大影响,被译成40多种文字出版。 “
让事物说话 豆瓣
作者: 唐·伊德 译者: 韩连庆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 5
《让事物"说话":后现象学与技术科学》是作者2004年访问北京大学时发表的有关后现象学和技术科学的系列讲座的演讲稿,是将美国的技术哲学这一全新领域介绍给国内读者的初次尝试。作者融合了现象学和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从一种“后现象学”的诠释学出发,来考察技术在知识生产中具有的建构性作用——它是如何使“物”或者物质性的东西“说话”的。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 豆瓣
作者: 吴国盛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8 - 8
《技术哲学经典读本》绘制了当代技术哲学的知识地图,按照“社会一政治批判传统”、“哲学一现象学批判传统”、“工程一分析传统”和“人类学一文化批判传统”四个谱系,选取技术哲学经典名作25篇。置于开头的长篇文字“技术哲学历史概述”,则是一篇全面系统的技术哲学学科导论。
技术与文明 豆瓣
Technics and civilization
8.8 (8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刘易斯·芒福德 译者: 陈允明 / 王克仁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 8
《技术与文明》是刘易斯·芒福德的巨著之一,它讲述了机器的历史,并对机器对于文明的影响进行了重要的研究。他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解释机器的起源并追踪其社会影响,涉及艺术、自然科学、哲学、习俗和礼貌各个层面。本书既讲历史又做评论,还带有很多插图,是英语文献中部一部涉猎广泛、描绘近千年来机器发展史的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