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
帝国的毁灭 (2004)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Der Untergang
8.8 (454 个评分) 导演: 奥利弗·希施比格尔 演员: 布鲁诺·冈茨 / 亚历山德拉·玛丽亚·拉娜
其它标题: 다운폴 / ヒトラー ~最期の12日間~
  本片取材自约阿希姆·费斯特2002年的著作《希特勒的末日》和希特勒的私人秘书特劳德尔·荣格同年的回忆录《直到最后时刻》,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提名。 荣格自从1942年被希特勒雇佣为秘书后,转眼到了1945年3月,苏联大军兵临城下,纳粹德国政府内人心惶惶。不但重要的亲信希姆莱和戈林相继叛离希特勒而去,而且军队人手不足,连平民和小孩都被迫送上战场,看不到希望的将军也整日借酒消愁...这是一部纪实性电影,逼真地反映了希特勒人生的最后12天,第三帝国最后的日子。苏联红军已经攻入柏林,希特勒和情妇爱娃也躲到了掩体下。爱娃知道自己是来陪希特勒一起共赴黄泉的,但她并不后悔。即使在她向希特勒为妹夫求情遭拒绝后,她也和希特勒一起举办了最后一次的婚礼。希特勒的忠实追随者戈倍尔决心全家一起陪着元首殉葬。他共有7个孩子,他和妻子坚决不让自己的孩子们在没有帝国的天空生长,在希特勒和爱娃自杀后也一同自杀。令人不胜感慨。历史的真实通过镜头一幕幕重现。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 (2008) TMDB 豆瓣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8.8 (882 个评分) 导演: 马克·赫尔曼 演员: 阿萨·巴特菲尔德 / 维拉·法米加
其它标题: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 / 穿条纹衣服的男孩
八岁男孩布鲁诺(Asa Butterfield 饰)一家随着纳粹军官父亲的一纸调令,由柏林搬迁到了乡下。失去了朋友们的布鲁诺很快对新家附近的“农庄”产生了兴趣,那里有一群身穿“条纹睡衣”的人终日忙碌,并且其中一个为布鲁诺一家服务,他形容肮脏,态度慎微。周遭环境和布鲁诺的举止让母亲暗暗担忧,但纳粹父亲制止家中任何怀疑既定政策的行为。
布鲁诺偷偷结识了铁丝网另一边的同龄男孩施穆尔,并时常带给他食物吃。在紧张的家庭氛围和姐姐向成人世界的变化中,施穆尔是布鲁诺惟一的朋友。某日布鲁诺决定,去铁丝网的另一边,以便见到施穆尔的父亲……
本片根据约翰·伯恩的同名小说改编,获2008年芝加哥国际电影节观众票选奖。
2012年11月3日 看过
看完电影之后心里只觉得压抑得不想说话,也很难表达。当用孩子清澈的眼神去看待一场战争,看待种族清洗,与现实的对比更加残酷。影片到最后险些不敢再看下去,那扇紧闭的铁门被不断拉远,但又永久地紧闭着。……啊真的看得太难受了。减一颗星也是出于自己感觉太压抑的原因。
二战
辛德勒的名单 (1993) 豆瓣 IMDb Min reol TMDB Eggplant.place KevGa-NeoDB
Schindler's List
9.4 (1609 个评分)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演员: 连姆·尼森 / 本·金斯利
其它标题: Schindler's List / 舒特拉的名单(港)
1939年9月,二次世界大战方兴未艾,德军进驻波兰,将纳綷军队组成“精卫队”,下令重新安顿犹太人的户口。德商辛德勒值此战乱,一方面迎逢德军各级军官,另一方面则进行低价引进犹太劳工,并委任犹太工头以撒处理场内大小事。辛德勒虽藉机大发战争财,但对以撒却颇为仁厚而备受爱戴。“精卫队”司令阿蒙生性残暴,以枪杀劳工为乐,整个占领区如同炼狱般。1941年3月,德军将维斯图拉河以南归为犹太区,阿蒙更变本加厉,1944年4月甚至大规模展开焚尸行动,辛德勒看不惯如此行为便和以撒商议出一计,以所有资产行贿阿蒙,以捷克新厂需要大批劳工制作军火为由,列出一份长至千人的名单,运往家乡布蓝恩利兹躲藏,待德方发现时,大战结束了,辛德勒则仍以战争罪犯法办。
2012年7月18日 看过
”救一人,即救全世界。“
二战
隆美尔 豆瓣
作者: 弗兰茨﹒梅林 译者: 郭辉 京华出版社 2005 - 9
隆美尔是纳粹德国军队公认的天才战术大师,在北非的戈壁沙漠中成就其一世英名。他一身兼备“虎”威与“狐”气,当他率军冲锋陷阵时,像一只下山猛虎。当他施展各种诡计蒙骗对手时,又似一只狡猾的狐狸。丘吉尔这样评价隆美尔:“尽管我们在战争浩劫中相互厮杀,请准许我说,他是一位伟大的将军。”
本书作为一部纪实作品,严格做到尊重史实,在文风上则力求朴实无华,以便使读者能够在阅读当中更加真切地把握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而且这也是对那些妄图否定侵略历史、美化战犯者的观点的一种有力的抨击。
隆美尔 豆瓣
作者: 林文 2003 -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褪去了。但这场战争留下的惊悚与阴影却长久地留在了人们的脑海中。回顾这场战争,除了战役与屠戮,还有几个重要人物需要提及,他们是:戈林,他享有第三帝国最高军衔——帝国元帅;戈培尔,能将谎言说成真理的纳粹宣传部长;隆美尔,一位曾让盟军头痛不已的军人;希姆莱,屠杀数百万犹太人的刽子手;邓尼茨,“狼群”战术的鼓吹者。这五个人是纳粹德国权倾一的重臣,正是他们帮助希特勒上演了人类历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 豆瓣
作者: 古德里安 译者: 戴耀先 解放军出版社 2013 - 1
《古德里安将军战争回忆录》原名《一个军人的回忆》,作者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1888.6—1954.5)是纳粹德国陆军大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犯。德国装甲兵的创始人,他的建军思想、作战理论是德国法西斯“闪击战”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曾任德国陆军运输兵监察部和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装甲师师长和快速部队司令。1938年率部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苏台德区的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历任军长,装甲集团军和装甲集团军群司令,装甲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他提出装甲兵是陆军中的“决定性角色”,其他兵种处于辅助地位,以及成建制地集中使用装甲部队的全新思想,从而构成了“闪击战”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瞄;1948年获释。思想的核心。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被美军俘虏;1948年获释。在书中,他以亲身经历详细描述了德国装甲兵的创建过程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运用及其经验教训,阐明了他对装甲兵运用的观点,并对第三帝国的领袖人物和德军统率机构进行了评论。本战争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古德里安“闪击战”理论不可多得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作者在书中顽固坚持纳粹主义立场,诬陷被侵略国家涂炭德国生灵,美化法西斯德军的侵略罪行,竭力为纳粹的罪行开脱和辩解。希望读得在阅读时注意认真鉴别。
德军总参谋部 豆瓣
作者: 瓦尔特・戈利茨 译者: 戴耀先 海南出版社,三环出版社 2004 - 4
《德军总参谋部》全称为《1650年—1945年的德军总参谋部史》,作者瓦尔特·戈利茨是德国历史学家,著有《德军总参谋部简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兴登堡》、《斯大林格勒(伏尔加格勒)会战》等著作。《德军总参谋部》是作者的主要著作之一,最早以连载形式发表于德国《世界报》,成书、出版于1950年,1953年、1967年再版。30年后,作者应广大读者和出版社的要求,经过补充最新资料,结合当前形势,浓缩了第一版的内容,于1997年出版了新版《德军总参谋部》。本译本就采用了这一版本。
总参谋部是各国军队最重要的指挥机构之一,是最高统帅不可缺少的军事顾问。它负责贯彻国家最高统帅的命令和指示,平时负责搜集敌情,拟订并组织实施动员计划和作战计划,计划和组织军事训练和教育,战时指挥和协调军队的作战行动。对总参谋部的组织和建设,各国军队都历来给以高度重视。
德军总参谋部的雏形始见于17世纪后期,经两个世纪的发展,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成为世界各国军队所效仿的楷模,一战后战胜国将禁止和解散德军总参谋部专门列为《凡尔赛和约》的一个条款,其重要地位可见一斑。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军总参谋部死灰复燃,再次成为指导战争的主角。在德国军事思想、军队建设和战争指导等方面,德军总参谋部始终扮演了舵手和学校的角色,为德国军队培养了无数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和杰出的将才,它的精神和传统不仅构成其军队的灵魂,而且对德国民众的思想也产生了巨大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德军总参谋部的历史就是德国军队的发展史。
作者以德军总参谋部所指导的历次战争,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为主线,结合各个时期德国的社会、经济背景,介绍了德军总参谋部在近三个世纪里的形成、发展和没落过程,及其在军队建设和作战中的地位和作用,描述了历任总参谋长的察性、优长、功过及其与政治和社会的关系。此书虽名为德军总参谋部发展史,实属一部德国军队发展简史和德国历代著名将帅小传。
柏林日记 豆瓣
作者: [美]威廉•L.夏伊勒 译者: 张若涵 三辉图书 / 新星出版社 2007 - 1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的另一部更直接,更个人化的关于纳粹德国的作品。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夏伊勒1934—1941年间作为驻德国记者,在纳粹德国耳闻目睹的原生记录;是一本思考战争与人性,痛心野蛮征服文明的伤感之书。
《柏林日记》堪称《第三帝国的兴亡》的姊妹篇,后者有大段内容直接引自前者。如果没有《柏林日记》,就没有《第三帝国的兴亡》。
书中一手资料极为丰富,这也是最突出的特点。作为一名记者,夏伊勒以栩栩如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亲身经历过的协和广场暴乱、德国和奥地利的合并、捷克斯洛伐克被瓜分以及纳粹帝国政治生活的方方面面,使人们能够真切地感受到二战前欧洲政治局势的发展脉络,以及乱世中人们日常生活的画面。
此外,还有大量关于二战的珍贵史料,涉及波兰战役、苏芬战争、挪威战役、西线战役和英吉利空战。夏伊勒从新闻记者的角度,对二战初期战事进展进行了详密的记录。尽管他并非军事专家,但在战略问题上却颇有见地,其敏感性和预见性往往令人拍案叫绝,对于研究二战史极具借鉴意义。
《柏林日记》中关于希特勒的内容也弥足珍贵。夏伊勒担任驻柏林记者多年,使他能够在近距离对希特勒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并对其政治活动和私人生活进行了全面详细地记述,评论精妙,常有神来之笔。
战争风云:1939-1941(上下) 豆瓣
The Winds of War
作者: [美国] 赫尔曼·沃克 译者: 施咸荣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 9
《战争风云(1939-1941)》及姊妹篇《战争与回忆(1941-1945)》,是现代文学史上全景式展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真实进程的规程最大的作品。正如作者所言,“是在尽很大的努力给一次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描绘一幅真实的、宏伟的图景”。
书中人物众多,上至各交战国最高领导人罗斯福、丘吉尔、希特勒等,下至一般士兵和普通百姓。所述故事从1939年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开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战争结束为止,涉及大多数主要战场和重要事件。
作品中涉入的战史,都是真实的;所引的数字材料,都是可靠的;兴凡显赫人物的言语行事,也都是出自正史——凡此种种,加上作者感人至深的文学手法,铸成了这部“史诗风范的长篇小说”。
沙漠之狐隆美尔(上下) 豆瓣
作者: 宋宜昌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3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本书是隆美尔的传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具通盘关照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能使读者鉴往知今,历史的真实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
第三帝国的兴亡(上下册) 豆瓣
9.2 (10 个评分) 作者: 威廉·夏伊勒 译者: 董乐山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2 - 1
《第三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是全世界最畅销的反映纳粹德国历史的巨著。它精彩绝伦地记述了被希特勒称为“千秋帝国”(即第三帝国)从兴起到覆灭的全部过程。在短短的12年零4个月中,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在人类历史上制造了惨绝人寰的灾难,留下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历史。随着崩溃的迅速到来,人们缴获了大量秘密文件,私人日记、发言记录以及纳粹党领导人的电话录音!于是,一个极端独裁政权的全部秘密和罪恶活动就在它覆灭的同时全部公之于世了。这就是《第三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大量的、真实的资料来源。
作者威廉•夏伊勒(WilliamL.Shirer)是美国著名的驻外特派记者、新闻分析员与世界现代史学家。他在二战期间担任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战地记者,报道了大量有关纳粹德国从柏林兴起到灭亡的整个经过。该书最初于1959年出版,刚一面世就立即轰动了整个世界。英国著名历史学家特雷弗•罗珀在《纽约时报》上称赞他是将“活着的证人能够与史实结为一体”的非凡杰出的历史学家。《第三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以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成为迄今论述纳粹德国最具权威的作品。
《第三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译者权威。由董乐山等九位“大家”亲自执笔翻译,阵容空前。自引进至今,《第三帝国的兴亡(套装上下册)》已成为中国读者阅读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德国最为畅销的经典作品。
失焦 豆瓣
Slightly Out of Focus
9.5 (24 个评分) 作者: [美] 罗伯特·卡帕 译者: 徐振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 3
《失焦》是卡帕亲历二战的摄影手记,作品忠实记录了他在战争中经历和感受到的一切。展卷阅读,有时会哑然失笑,而更多的时候,则会让人心情沉重。卡帕深深热爱生命,热爱和平,他厌恶战争,痛恨自己的职业——眼看着一个个年轻的生命,生死只在一瞬间,任谁也无法承受这种巨大的反差——尤其是当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自己的身边,甚至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时。然而卡帕却以近乎“冷酷无情”的冷静忠实地记录下这一切,他的文字,他的照片,无一不充分体现出这种冷静,而隐藏在冷静背后的,是用生命才能换取的勇气。
作为战地摄影的鼻祖,卡帕有着典型的冒险家的性格,他曾说“战地记者的赌注——他的生命——就在他自己手里……我是个赌徒。”而他更著名的一句话则是:“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炮火不够近。”他的摄影作品,没有太多的技巧可言,焦点不够准确,裁切不够精当,色调不够丰富……但所有这些“缺点”都无法掩盖其作品的伟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