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共3卷) 豆瓣
作者: 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 2008 - 8
《战后世界局部战争史(共3卷)》的出版,其主要目的就是想从军事角度去认识和反映战后世界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尽可能地将战后世界局部战争的千姿百态系统而完整地呈现出来,以便进一步加强战后世界历史研究体系的完整性,并为深入探讨各种现实军事问题提供一个基础性平台。
战争地理学 豆瓣
作者: [美国]帕特里克·奥利沙文 1988
2013年1月2日 已读
印象最深刻的是文中论述普法战争、一战和二战中洛林军事地理变化部分。书中都是比较浅显的理论,也涉及了地缘政治学的内容。对我这种菜鸟来说,只有在读那些事例分析部分,因为没有那么强悍的地理知识会感到痛苦。
军事
绝对武器 豆瓣
作者: (美)伯纳德·布罗迪 译者: 于永安 / 郭莹 解放军出版社 2005 - 1
《绝对武器》主要阐述了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后来,这一理论曾一度被作为美国的核战略原则。该书认为,核武器是一种无法防御的;绝对武器;,它的出现,将使战争从人类世界上完全消失,或至少必须消失。该书还认为,在核攻击面前,不存在任何防御手段,侵略者和被侵略者必将在核报复打击下同归于尽。因此,发动核战争已不再是一种符合理智的政策选择了。布罗迪写道:;迄今为止,我们的军事机构主要目的都是赢得战争。而从今以后,它的主要目的必须是避免战争。它大概不可能有其他什么有益的目的了。;他在解释其上述思想时,对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作了抽象的肯定和具体的否定。他一方面声称,克劳塞维茨关于;战争是政治的继续;的论断,是考虑一切核威慑问题的基础。另一方面,又把克劳塞维茨的这一论断的意思解释为:战争如果不是为了追求某种正当的政治目的的话,只能是毫无意义的破坏。并认为:正是由于我们难于找到一个正当的政治目的来证明核战略交战中的不可避免的破坏是正确的,才使核威慑的整个概念可信。 当时,美国虽然有了原子武器,但是,一方面,还处在少量生产阶段;另一方面,美国估计苏联在短期内不会拥有原子武器,即使拥有,其投掷手段与生产贮备数量等也难以与美国相匹敌,美国将在相当时期内保持;原子优势。所以,他们奉行的是以常规实力为主,以核讹诈为补充手段,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核讹诈和大规模常规战争的;遏制战略;。美国的政治学家亨利·基辛格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曾写道:;我们在战后刚开始的时期所制定的战略并不是依靠核武器的;,而只是把核武器;作为摧毁敌人的工业中心的一种更有效力的爆炸物;。因此,;我们不仅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略,还要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武器,增加原子弹仅仅是为了增加我们战略武器库中的威力。
2012年11月3日 已读
主要论述了原子弹产生以后,对战争方式以及最重要的对政治的影响,尤其是相互威慑理论的原则。里面的文章应该是在45年二战结束后到49年苏联成功爆了原子弹前这段时间写的,对原子弹的恐惧使得人们不得不探讨各种控制的手段。
军事
雪白血红 豆瓣
Blood Red Snow: The Memoirs of a German Soldier on the Eastern Front
作者: [德]京特·K·科朔雷克 译者: 小小冰人 汕头大学出版社 2012 - 6
这本回忆录是二战期间服役于东线的一名德军士兵的第一人称记述。作者并未着眼于对战争原因或战术使用的审视。相反,他通过记录日期,着手呈现出德军士兵日复一日所面临的现实,以及他们通常横死战场的命运。科朔雷克的许多战友被苏军坦克碾死,或被炮弹炸成碎片。作为一本毫无保留地捕捉到战争的无常和恐怖的著作,强烈推荐给各公共图书馆和高校图书馆。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 豆瓣
作者: (美)罗伯特·布鲁斯//(英)伊恩·迪基//(美)凯文·基利//迈克尔·帕夫科维奇//弗雷德里克·施奈德|译者 译者: 崔建树 / 魏丽 2010 - 6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是引进英国斯派尔蒙特出版公司出版的Fighting Techniques of the Napoleonic Age 1792~1815,经一年的精心翻译而成。本卷运用彩色和黑白图片描述了从法国大革命到拿破仑在滑铁卢的最终失败,分析争夺欧洲各国军队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技巧、武器与装备。
全书共分五章,涵盖法国大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的主要部分,包括步兵战、骑兵战、指挥、炮战与围攻战、海战,每章都用重大战役为例说明战争方式的优点、缺陷和特征。
《图解世界战争战法:拿破仑时代(1792~1815年)》第一章通过考察里沃利战役(1797年)、马伊达战役(1806年)、奥斯塔特战役(1806年)和滑铁卢战役(1815年),指出了步兵的重大作用。探讨了轻步兵的运用和优点以及精锐步兵的阵形(如皇家卫队)、纵队与横队、防御性方队的使用等第二章考察了骑兵作为侦察部队和突击部队的重要地位,描述了精锐骑兵在索莫谢拉战役(1808年)和博罗迪诺战役(1812年)中扭转战场形势的著名行动 第三章通过奥斯特利茨战役(1805年)和瓦格拉姆战役(1809年)等战例,展示了指挥结构和该时代的战术,探究了将帅们在哉场上是怎样有效地综合运用骑兵、步兵和炮兵的,第四章分析了作为战场关键部分的密集炮兵的使用情况,如弗里德兰战役中骡马炮兵的革命性运用,以及诸如巴达霍斯战役(1812年)和汉堡战役(1813年)等重要围攻战中的围攻战术的运用,第五章分析了海战的影响,考察了尼罗河战役(1798年)、特拉法加战役(1805年)和伊利湖战役(1813年)等战役。
练兵实纪 豆瓣
作者: 戚继光 中华书局 2001 - 1
“当时中国沿海各省有倭寇,戚继光练兵作战,因士兵的出生地区不同,而所加训练亦別。如山东的兵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江苏的兵长处在哪里,短处在哪里,书中都有详尽分析。这是一部极值得注意的书,因此书能发挥了因材施教的原理。这在教育事业上固当注意,即在自我教育方面也该注意。”
-钱穆,《事业与性情》
纪效新书 豆瓣
作者: 戚继光 中华书局 1996 - 11
《纪效新书》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的一部军事学术著作,《纪效新书》是我国军事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自孙子以来我国古兵书中历来强调的军事原则;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的形势,致力于创新的具有实用意义的战术,用来指导御倭战争。
沙漠之狐隆美尔(上下) 豆瓣
作者: 宋宜昌 山东人民出版社 2010 - 3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本书是隆美尔的传记。
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史 豆瓣
9.3 (11 个评分) 作者: [英] 李德·哈特 译者: 钮先钟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 3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战争,无论是战火波及的区域、直接或间接参与的国家、生命财产的损失等,没有其他的战争堪与比拟。其所造成的冲击与影响,更是全面而深远,值得我们加以关注、省思。 在汗牛充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中,李德哈特的这本书无疑是其中最具通盘关照的权威作品之一。作者凭藉着个人的军事经历、丰富的资料文件、当事人的访谈记录,集22年之功才完成这部巨著。本书对历时6年的二战中大小战役均有翔实的叙述,铺陈详尽。此外,作者更对此段历史作冷静、客观的分析与思考。人们常说“历史是一面镜子”,本书能使读者鉴往知今,历史的真实在今天依然有警醒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