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叫魂 豆瓣 豆瓣 谷歌图书
Soulstealers: The Chinese Sorcery Scare of 1768
8.7 (62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孔飞力 译者: 陈兼 / 刘昶 上海三联书店 1999 - 1
本书所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盛世妖术”的故事。在中国的千年帝制时代,乾隆皇帝可谓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建立并巩固起来的大清帝国达到了权力与威望的顶端。然而整个大清的政治与社会生活却被一股名为“叫魂”的妖术之天错地暗。在1768年由春天到秋天的那几个月里,这股妖风竟然冲击了半个中国,百性为之惶恐,官员为之奔命,连乾隆也为之寝食难安。作者细致入微的描写令人颤栗,他生动地再现了各省的恐慌是如何演变成一场全国性的除妖运动。
本书也表现出了一种更为宏大的学术视野,在构建以“叫魂”案为中心的“大叙事”的过程中,在方法论的层次上将社会史、文化史、政治史、经济史、区域分析、官僚科层制度分析以及心理分析等研究方法结合在一起。本书可作为学生必读参考书。
不再有越战 豆瓣
作者: 尼克松 译者: 王绍仁 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 9
《尼克松文集:不再有越战》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 豆瓣
作者: 享利基辛格 译者: 慕羽 海南 2009 - 3
《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是大外交书系之一。基辛格继《大外交》后的又一部力作结束越战的谈判是基辛格外交生涯中最为辉煌的一章,他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基辛格首次披露越南战争期间国际国内政坛内幕。他亲身经历了和北越代表团旷日持久的艰难而令人感到挫败的谈判,参与了谈判中的每一次重大决策的制定。其间,国际风云迭起,国内矛盾重重,基辛格纵横捭阖,运筹帷幄,写下他外交生涯中最重要的一笔,为世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外交财富。
基辛格不仅是《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所述事件的中心人物,也是一个一流的学者和天才散文大师,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缜密的文风在《基辛格越战回忆录》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书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再现了许多国际重要的政坛人物——约翰逊、尼克松、戴高乐、胡志明和勃列日涅夫等的个性特征,他们曾经在国际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 豆瓣
The Ideological Origin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
作者: [美国] 伯纳德·贝林 译者: 涂永前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 6
《美国革命的思想意识渊源》初版于1967年,一出版就在史学界引发了经久不息的关注,影响巨大。“美国法律文库”是“中美元首法治计划”(PresidentialRule of law Initiative)项目之一,该项目计划翻译百余种图书,全面介绍美国高水平的法学著作,是迄今中国最大的法律图书引进项目。“美国法律文库”著作将陆续推出,以飨读者。
2017年3月26日 已读
鉴于能把同一个人在连续两页译出俩名的译者会在狗屁不通的译文后面附上原文,还是四星吧。
历史
拷问法国大革命 豆瓣
La Révolution en questions
作者: [法] 雅克·索雷 译者: 王晨 三辉图书/商务印书馆 2015 - 3
长久以来,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一直被禁锢在意识形态的坚冰中:完全的赞美或彻底的憎恶成了看待它的两种思维定势,而关于它的神话则世代流传。
半个多世纪之后,法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以及大量学者的工作为这段历史带来了新的视角,它不再被过度地神圣化或妖魔化。著名近代史专家雅克•索雷展现了这些新颖的观点及其引发的争议,他洗清了覆盖于大革命之上的意识形态尘垢,让那些激动人心的事件以本来面目呈现在我们面前。
正如理查德•伯恩斯坦在《纽约时报书评》法国大革命二百周年纪念版封面文章上说的:“索雷的拷问,问对了方向。”
借由一种开门见山的问答形式,本书为法国大革命的起源、发展、影响,以及人们于此所做的激烈争论,提供了一个概览。革命为何会发生?是否受法国民众支持?是否让他们生活得更幸福?它是否遵循着一个可预见的进程?它如何为拿破仑的崛起铺平道路?它对现代世界和后世革命的影响又是如何?雅克•索雷教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出人意料的解答。
从未有过比法国大革命更伟大、更源远流长、更酝酿成熟但更无法预料的历史事件。
——亚历西斯•德•托克维尔(Alexis de Tocqueville)
法国大革命既使20 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革命的欧洲,又使其成为一个无休无止的反革命的欧洲……大革命几乎像圣经似的瞩望着20 世纪。
——费尔南•布罗代尔(Fernand Braudel)
本书包含了关于法国大革命所有你想知道和所有你想问的事。索雷知道有一个法国经历了大革命,另一个法国则只是从中幸存下来。他的论证方式绝无偏袒。阅读其文字实属一种享受。
——尤金•韦伯(Eugen Weber)
一本卓绝的作品。对大革命感兴趣的读者应该人手一本。
——《历史》(L’Histoire )
法国革命史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法]马迪厄 译者: 杨人楩 商务印书馆 2011
马迪厄是法国著名史学家,毕生从事于法国革命史的研究,被称为“法国革命史研究的革新者”。他严格遵循“批评的科学方法”从事研究工作,勤于搜集史料,善于表达。他扩大了研究法国革命史的范围,除政治、宗教、军事等方面外,他着重研究经济问题和人民群众的活动。作者关于法国革命史的著作很多,其中《法国革命史》是一部为一般读者而写的综合性著作,是“一幅具有各个方面的法国革命的图画”,写得明确而生动,至今仍不失为一部好书。
历史的真相 豆瓣
作者: 林华国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02 - 1
此书是把义和团运动还原到事实基础上来的标志性成果,作者对义和团运动中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言之凿凿,证据充分,颠覆了已往的某些结论,日本东京外国语大学教授义和团史专家佐藤公彦称此书中一些分析“极为富有魅力”。
历史三调 豆瓣 谷歌图书
History in Three Keys: The Boxers as Event, Experience, and Myth
9.3 (17 个评分) 作者: 柯文 译者: 杜继东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历史是什么?到底应该如何看待历史?人们经历的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和神话化的历史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关系?本书以义和团运动为例,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如此探讨和解释:第一部分是历史学家笔下的义和团运动的史实,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考察直接参与义和团运动的中外各类人物当时的想法、感受和行为,指出他们对正在发生之事的看法与后来重塑历史的历史学家的看法大为不同;第三部分评述在20世纪初中国产生的关于义和团的种种神话。作者认为,就上述三条认识历史的不同途径而言,后两条途径对普通读者具有更大的说服力和影响力。作为时间的义和团,代表的是对过去的一种特殊的解读;作为神话的义和团,代表的是以过去为载体对现在进行的一种特殊的解读,对现在仍发生深刻的影响。
法国革命史 豆瓣
Histoire de la Révolution française depuis 1789 jusqu'en 1814
8.6 (7 个评分) 作者: [法]米涅 译者: 北京编译社 商务印书馆 1977 - 9
《法国革命史》内容简介:米涅的《法国革命史》提出了新颖看法,震动了舆论界。它明确指出:法国“革命不可避免”。米涅在此书中以阶级斗争观点叙述了法国历史的巨变。他认为中世纪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阶级斗争史。法国革命所经历的时期“就是构成法兰西民族的几个阶级争夺政权”的年代。“两个敌对阶级在准备国内战争和国外战争。”米涅尖锐批判封建制度,认为“不可能回避革命”,第三等级与封建贵族之间必然展开生死搏斗。法国大革命就是一场阶级斗争。作者看到了这场斗争的历史意义,他指出:“斗争既已开始,必定是某种制度的胜利。”“在革命时期,旧社会被摧毁了,而在帝国时期,则建立了新社会。”
2015年5月13日 已读
叙述还是有些混乱,但确实可以当做纪实文学来读了。米涅的写作时间距大革命较近,因此一些后来的大革命研究成果(比如大革命期间的谣言)没能出现在书里。
历史
制度与国家 豆瓣
作者: 黄清连 编 2005 - 5
该论丛是五十年来台湾学者在中国史领域的经典著述的汇编,共分十三个专题,十四册,分别是: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制度与国家;政治与权力;思想与学术;社会变迁;经济脉动;城市与乡村;家族与社会;妇女与社会;生活与文化;礼俗与宗教;生命与医疗;美术与考古。
台湾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黄宽重、邢义田教授、北京大学中古史中心邓小南教授担任总主编。每一专题均由在该领域有深厚造诣的台湾学者担任主编。每册书前附有总编所作的序和分册主编导言。各册导言的宗旨,在于综论台湾中国史研究在不同阶段的内外背景和发展大势,并介绍当册作者和论文的特色。有些偏重于介绍收录的论文和作者或收录的缘由,有些偏于介绍世界性史学研究的大趋势,有些又以分册主编对某一领域的看法为主轴,各俱特色。每篇文章之后,都附有简短的作者小传和本文的原刊数据,便于有兴趣的读者进行进一步的查考。
丛书汇集众多国际之名学者的名作。老一辈学者,如严耕望、劳榦、傅乐成、戴炎辉等,当代史学名家,如余英时、许倬云、禄耀东、毛汉光等,还有深厚的西学背景的中青年知名学者,如陈弱水、颜娟英、李贞德等。云集了台湾半个世纪几代学者的代表著述,可谓名家荟萃,佳作琳琅。
本丛书的文章的总的选录原则是以近期出版者为主,以展现较新的趋势和成果。但各册也有不同。有的分册收录的几乎都是近十余年的论文,如《生活与文化》分册;有的则收入较多几十年前的旧作,如《制度与国家》,这恰恰反映了台湾中国史研究方向和中心的转移。
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海峡两岸学者的交流,资料信息的利用和相通,相关论文的查阅,都存在这一定的不便。国内学者和相关研究人员一直要求及时看到台湾学者的相关研究,这是促使本丛书出版的主要因素。台湾和内地在中国史研究领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台湾学者一方面受西方汉学界影响很大,一方面又非常熟悉中国文化,有更多的创新和活力。在研究论题上,除了传统题目,台湾史学界树立了自己独特的议题,如医疗史、身体史,为国际史学界所注目。
“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的出版,应会给国内史学界带来新的资料、新的信息和新的关注点,对于两岸学术的交流和互动,将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本书选录了十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总目的顺序是依时代先后排列,但从内容来说,主要集中在政治、法律和军事制度三个层面。这些论文的出版时间,除了劳干的文章是在1945年发表而略早于本论业所订“五十年来”的界限之外,其余都是半世纪内的作品。劳干为秦汉史史家,尤精于汉简的校读考释,他著作等身,这半世纪来的作品多到无法在此一一列举,但我们仍然加以选录,是著眼于《论汉代的内朝与外朝》一文,对于半世纪来台湾史学界的中国制度史研究,有著极为深远的影响,这是本书的选录标准之一。
以政治制度的研究来说,本书共计选录五篇论文,佔篇幅之半,主要考虑是这个领域不论从中国史学传统,或从二十世纪史学研究的重心来看,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五篇论文的篇幅都很长,它们也都著重史料的蒐集和分析,一方面反映台湾史学过去半个世纪内重视史料的一个现象,另一方面也因为这些论文或多或少都参酌西方社会科学的理论,可以提供历史研究者参考和讨论。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 豆瓣
作者: (美) 曼宁 译者: 李腾 2015 - 1
《世界历史上的移民》描述了作为人类习性之一的移民活动。作者按时间顺序将移民活动纳入一个基于人类历史且已为人们所认同的框架,特别强调在历史进程中人类语言社群的特征,并追溯跨社群移民与语言群的相互联系。
本书是在世界史视角下的专题研究。第一,本书涉及很长的时间段,并探索了世界上许多地区的移民经验。第二,本书强调人类体验上的联系。移民活动鼓励人们去思考联系,毕竟每次移民都有起点和终点。第三,本书通过对人种的迁移和思想动力的追溯,强调移民活动作为社会变革的引擎作用。第四,本书强调随着时间的推移,移民中的延续和转化同时存在。
中世纪城市 豆瓣
作者: [英] 诺尔曼·庞兹 译者: 刘景华 / 孙继静 商务印书馆 2015 - 1
《中世纪城市》一书用文献证明了中世纪城市的起源,揭示了“城市性”或城市生活方式所具有的吸引力,全书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起源,城市规划:街道与建筑,城市生活方式,城市中的教堂,城市政府,城市手工业和商业,健康、财富和福利,结语:历史中的城市。通过本书的论述,庞兹指出,城市的价值在于其社会结构的平衡,在于它需要贸易和利润以便通过财富和经济力的积累来满足个人欲望,在于其成了王国中的一支政治力量,在于其在文化教育及民族主义兴起中的社会角色。中产阶级或市民阶级的概念也来源于城市。按照庞兹的看法,如果没有中世纪城市的成长,没有它在艺术和文化方面的贡献,现代文明的兴起是不可能的。
世界史 豆瓣 Goodreads
A World History
8.0 (5 个评分) 作者: [美国] 威廉·麦克尼尔 译者: 施诚 / 赵婧 中信出版社 2013 - 10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自1967年问世至今,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2015年2月12日 已读
站在全球史这一角度上,五星。如此高度概括而又不失联系的全球史,完完全全可称得上是全球史。
历史
欧洲文明十五讲 豆瓣
8.4 (28 个评分) 作者: 陈乐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 6
《欧洲文明十五讲》作者陈乐民,欧洲的文化传统在传承中同源而分流,有批判、有扬弃,但在批判和扬弃中有创新。从15世纪以来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自由民主理念的从胚胎孕育到发芽和生成,这条道路在”精神的历史“里可谓历历在目。
战国日本 豆瓣
7.8 (8 个评分) 作者: [日本] 茂吕美耶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 10
上杉谦信有一句名言是“武运在天,铠甲在胸,功勋在脚下”,Miya把它“不正经”地歪想成“织田是武运,丰臣是铠甲,德川是功勋”。对于德川家康的好耐性,Miya则从饮食上溯源——他很爱吃麦饭,因为小麦的钙质比白米多七倍,如果平日三餐钙质足够的话,就不会易怒、急躁,家康这才能平心静气地等信长和秀吉揉好天下糕……
诸如此类灵机一动、视角独特的解读,专属于Miya。她在本书里继续用诙谐轻松且不乏考据的文字,将只有百余年历史但却风云际会的日本战国时代之大丈夫小女子传神勾勒——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战国第一美女市姬、浅井三姐妹等跃然纸上。而有趣好玩的战国风情、传说、饮食、城池之轶事,也在Miya亲切细腻的笔下活灵活现。
上帝的代言人:《旧约》中的先知 豆瓣
作者: [美] 依迪丝·汉密尔顿(Edith Hamilton) / 陈嘉映编 译者: 李源 华夏出版社 2014 - 1
本书是汉密尔顿于90高龄写的最后一部作品,书中以简约轻松的笔法以及短小精致的篇幅向我们展示了古希腊灿烂文化的兴衰史。汉密尔顿以其渊博的古典知识诠释了被视为西方文明根基的自由、民主等理念在雅典这个人口稀少、战事频仍的贫瘠小国的勃兴与践行,以及希腊精神的衰微。借助汉密尔顿的叙事,我们或许能够更透彻得理解这些观念何以能够影响此后2500年的人类历史。被称为希腊黄金时代的200年,在汉密尔顿的笔下,如一部令人兴奋的小说,将那段风云际会的时代绝唱变成了绕梁不绝的历史回响。所谓“上帝的代言人”其实是指《旧约》中的以色列先知,他们既是《旧约》的作者,又是《旧约》写作的素材,《旧约》的许多篇章记录了这些先知们的思想、言行,如《摩西五经》、《阿摩斯书》、《以西结书》等。汉密尔顿正是通过研究这些先知们思想、言行来试图阐释《旧约》如此混乱的原因。在这本书里,作者是以研究者的身份而非信仰者的身份来写作的,也就是完全从研究的角度出发,而与现世信仰无关。
历史讲稿 豆瓣
Historische Fragmente
作者: [瑞士] 雅各布·布克哈特 译者: 刘北成 / 刘研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 - 6
《历史讲稿(第二版)》是雅各布·布克哈特于1865—1885年间在巴塞尔大学教授历史课程时的讲稿,最初的德文本由埃米尔·迪尔整理,以《历史段章》为题出版。中文翻译依据的是自由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哈里·琼的英译本《论历史与历史学家》。为标明此书的讲稿性质,中译本决定采用与德文本相近的书名——《历史讲稿》。
文史传统与文化重建 豆瓣
作者: 余英时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2 - 4
中国历史和文化是一片广大而肥沃的园地。作者主要以19、20世纪的文化与思想为主要研究对象,把它们当作是中国传统研究的一种延伸。本书主要收入了作者自1956年到2003年的代表性论文18篇。最后一篇《试论中国人文研究的再出发》为2003年新作,对当下及今后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提出了重要看法。
疯子、傻子、色情狂 豆瓣
5.8 (9 个评分) 作者: 迈克尔·法夸尔 译者: 康怡 中信出版社 2003
《疯子、傻子、色情狂》一书向我们讲述了古往今来王室成员们干下的最了不起的(或者应该说是最糟糕的)坏事。从古罗马到爱德华七世统治下的英国,从凡尔赛宫最豪华的房间到巴士底狱最黑暗的角落,欧洲的伟大君主们不论在创造暴行、自相残杀或是表现各种病态欲望等方面全都是无人能及的佼佼者,要不然他们就会以最不体面的方法离开人世,或是触到最可怕的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