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
宫廷文化 豆瓣
作者:
(德)约阿希姆·布姆克
译者:
何珊
/
刘华新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 6
特别应该说明的是,本书书名的“宫廷”一词,不能按照中文的字义来狭隘地理解,而完全贴切的汉译几乎是不可能的。“宫廷”在这里大体上是指上流社会及其文化氛围,并不仅仅指皇宫和王宫。布姆克基本上是将其作为一个文学和社会文化史的概念来使用的。在第一章结尾处,他花费了好几页的篇幅来界定它。读者以应在阅读全书之前先浏览这一部分,从而对全书的立意有一个把握。当然,如前所述,本书的范围也不局限于文学作品以及其中的爱情和婚姻,大量的内容是描述和介绍与贵族衣食起居、军事活动有关的物质文化,也详细描述了贵族青年的培养、法国文化和大学教育对德国的影响,以及宫廷文学和艺术作品的赞助人制度。这在别的历史著作里是难得见到的。
说布姆克的这本书像一幅幅马赛克壁画,并不全是赞扬他,也有指出该书缺点的意思。全书的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如果希望对中世纪宫廷社会有高度提炼的概括性认识,恐怕会有些许失望。在书的结尾,我们甚至都见不到一个总结性的章节。也因为如此,我个人反倒更欣赏作者了。德国传统的史学以及20世纪流行西方的年鉴学派都不排除在精细研究的同时注重宏大叙事,深受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的左右。布姆克试图避免这样的研究范式。所以,他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法,虽然略嫌琐碎,却自有他的魅力,像微雨飘落聚成的一池碧绿,不问源头,不问去处,憧憧映照着一个个骑士和贵妇人的身影。他不和他的读者讲大道理。
说布姆克的这本书像一幅幅马赛克壁画,并不全是赞扬他,也有指出该书缺点的意思。全书的整体结构还是比较松散的。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如果希望对中世纪宫廷社会有高度提炼的概括性认识,恐怕会有些许失望。在书的结尾,我们甚至都见不到一个总结性的章节。也因为如此,我个人反倒更欣赏作者了。德国传统的史学以及20世纪流行西方的年鉴学派都不排除在精细研究的同时注重宏大叙事,深受各种意识形态和政治思潮的左右。布姆克试图避免这样的研究范式。所以,他娓娓道来的讲故事方法,虽然略嫌琐碎,却自有他的魅力,像微雨飘落聚成的一池碧绿,不问源头,不问去处,憧憧映照着一个个骑士和贵妇人的身影。他不和他的读者讲大道理。
死亡文化史 豆瓣
La mort et l'Occident. De 1300 à nos jours
作者:
米歇尔・沃维尔
/
蔡锦涛
…
译者:
高凌瀚
/
蔡锦涛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 5
死令人畏惧,而死的历史却扣人心弦。对死亡和对死亡史的研究必然在新的思想史中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沃维尔引领我们从死亡出发;回顾自 1300年以来西方死亡历史的发展;探究面临死亡的集体态度的变化,研究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人们在走向死亡这一途程上的各种反应,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死亡体制去判断或评价一个社会。自1983年出版以来。本书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作为一部综合性研究著作,它集人口学、医学、宗教学、社会学、艺术文学研究之大成。在丰富资料的佐证下,作者提出了一个完整的、具有权威性的西方死亡史图景:从中世纪黑死病肆虐开始.人们对死亡的认识经过了巴罗克式的大规模仪式的死,自然哲学的”明智”的死。复古派的”英雄”式的死,立遗嘱的“市民阶层“的死,最后进入现代的对死的禁忌。在本书的最新版本(2000年版)中,作者新写的序言又总结了近20年研究的新成果。
中国人的信仰 豆瓣
作者:
(法) 葛兰言
译者:
汪润
哈尔滨出版社
2012
- 5
《中国人的信仰》内容简介:其实中国人并不缺乏信仰,只不过它以另一种形式表现——对传统道德的坚信不疑。儒释道的本质是什么?神、鬼、祖先与祈福仪式有怎样的微妙联系?情歌对唱如何演化成天地信仰?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知己文库另包含其他四册供选择。
在这里,读懂沉淀5000年的国民文化
在中国人的心里,从来就没有宗教的地位。
佛道,不过是妄图逃避苦痛时日的借口,以及期望上苍赐福的交易;儒教,毋宁说是现世相处的哲学;而面向祖先的祭供,则除去追忆过往的仪式,剩下的就只有盼望冥世先祖们能够保佑和降福于自己了。
功利性,使中国人的信仰失掉内在的虔诚,也使中国人失掉本心的纯粹。知己文库另包含其他四册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