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费尔南多·佩索阿诗选 豆瓣
9.2 (17 个评分) 作者: [葡萄牙] 费尔南多·佩索阿 译者: 杨子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4 - 1
本诗集收入了佩索阿的重要诗作如《牧羊人》、《烟草店》等。内容多是对爱情、神灵和信仰的思考。
顾城诗全编 豆瓣
9.4 (7 个评分) 作者: 顾工 / 顾城 上海三联书店 1995 - 6
2015年8月17日 已读
比之长诗,更爱他的短诗,且总能偶见几句,以极其敏锐的意象和语言触动人心。
诗歌
塔楼之诗 豆瓣
8.6 (17 个评分) 作者: [德国] 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 译者: 先刚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4 - 5
这本书收集了荷尔德林在精神失常期间(1807-1843)创作的全部35首诗歌,以及时人对这位“疯狂诗人”的观察和记述,诗歌部分采取汉德对照的方式。
湖上夫人 豆瓣
The Lady of the Lake
作者: (英)司各特 译者: 曹明伦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 - 2
兰波作品全集 豆瓣
9.3 (22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以培 作家出版社 2011 - 11
这是法兰西通灵诗人兰波的作品全集,其中包括他的全部诗歌、散文诗和部分书信、日记,是目前为止,国内翻译出版的最完整的一部兰波作品全集。诗人兰波(Arthur Rimbaud 1854-1891),一位通灵者,被称为“屡风之人”,“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转瞬寂灭”。他一生的诗歌创作,全部在青少年时期完成,此后便放弃了文学,投身于苦涩的流浪漂泊,死亡降临时,他年仅37岁。但是,凭着通灵慧眼,他“看见了幻觉本身”,发明了“新的花、新的星、新的肉和新的语言”,成为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先驱者;凭着通灵之心,他洞穿了世纪的苍茫与黑暗。他在诗歌中,揭示了残酷的真相,发现并创造了惊艳神奇的美;在生命里,以孤独的流浪与血肉之躯,撞开了世纪的黑暗大门;在人生的苦海中,犁出了一道深深的血痕。当后世的人们重新回望,才惊愕地发现,当年那个伤心的孩子,在欧洲这片阴冷的水潭里,放出了怎样“一只脆弱又如五月蝴蝶的轻舟……”本书正如这一叶轻舟、醉舟,满载着世纪之交,法兰西光怪陆离的诗歌幻梦,重新出发,向我们缓缓驶来。
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 豆瓣
9.2 (5 个评分) 作者: (英)勃朗宁夫人 译者: 毛喻原 译林出版社 2012 - 2
《双语译林:勃朗宁夫人十四行诗》直译为《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因为勃朗宁夫人写过关于一对葡萄牙爱人的抒情诗,勃朗宁很爱这诗,常把妻子叫做“我的小葡萄牙人”的缘故。是勃朗宁夫人与勃朗宁相爱之后到之结婚之前写下的。表达了勃朗宁夫人拥有爱情之后的欢喜、激动、担心等种种情绪,爱的纯粹与热烈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勃朗宁读过之后,欣喜地称之为莎士比亚以来最美的十四行诗。
2015年2月12日 已读
每次重温都会美得险些落泪。
诗歌
另一个,同一个 豆瓣
9.2 (16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王永年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2
《另一个,同一个》是诗歌集,是博尔赫斯的诗歌代表作,也是他本人偏爱的集子。
2014年11月28日 已读
总的来说,对于博尔赫斯,我更爱小说而非诗歌。之前读《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时我不喜他诗歌的过于工巧。但这本却的的确确征服了我。
诗歌
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 豆瓣
8.4 (19 个评分) 作者: [阿根廷] 豪·路·博尔赫斯 译者: 林之木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8 - 2
本书收入两个诗集,分别是《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1923)和《老虎的金黄》(1972)。前者是作者于1923年正式出版的第一本诗集,它与接下来面世的另两本诗集形式自由、平易、清新、澄澈,而且热情洋溢,使得博尔赫斯作为诗人登上了文坛,崭露头角。而后者则是作者年届七十的作品,两个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014年11月6日 已读
相比诗,我还是更爱他的小说……
诗歌
耶胡达·阿米亥诗选(上下) 豆瓣
9.0 (12 个评分) 作者: [以色列] 耶胡达·阿米亥 译者: 傅浩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 - 7
诗选共收抒情短诗一百八十首和一首自传长诗的节,选择自七种英译诗集:
1、《耶胡达·阿米亥的早期诗集》(The Early Books OF Yehuda Amichai)。哈洛德·希美尔、泰德·休斯、阿西娅·古特曼、耶胡达·阿米亥阿译,纽约:绵羊草坪出版社,1998。
2、《游记》,希、英双语版,露思·尼沃英译,纽约:绵羊草坪出版社,1986年。
3、《耶路撒冷诗篇》(Poens of Jerusalem),希、英双语版,耶胡达·阿米亥等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88。
4、《时间》,耶胡达·阿米亥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79。
5、《阿门》,耶胡达2阿米亥与泰德·休斯英译,牛泽大学出版社,1978。
6、《大宁静:问与答》,格伦达·亚伯拉姆森与都铎·帕斐特英译,纽约:哈泼与娄出版社,1983。
7、《耶胡达·阿米亥诗选》,姹娜·布洛克与斯蒂芬·来切尔英译,伦敦:企鹅图书公司,1988。
雪莱抒情诗选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英国] 珀西·比希·雪莱 译者: 穆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 - 1
爱尔兰人之歌(The Irishman`s Song,1809)
战争(War,1810)
魔鬼出行(The Devil`s Walk,1812)
麦布女王(Queen Mab,1813)
一个共和主义者有感于波拿巴的倾覆(Feelings Of A Republican On The Fall Of Bonaparte,1816)
玛丽安妮的梦(Marianne`s` Dream,1817)
致大法官(To The Lord Chancellor,1817)
奥西曼迭斯(Ozymandias,1817)
逝(The Past,1818)
一朵枯萎的紫罗兰(On A Faded Violet,1818)
召苦难(Invocation To Misery,1818)
致玛丽(To Mary,1818)
伊斯兰的反叛(The Revolt of Islam,1818)
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1819)
饥饿的母亲(A Starving Mother,1819)
罗萨林和海伦(Rosalind and Helen,1819)
含羞草(The Sensitive Plant,1820)
云(The Cloud,1820)
致云雀(To A Skylark,1820)
自由颂(Ode To Liberty,1820)
解放的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 Unbound,1820)
阿多尼(Adonais,1821)
一盏破碎的明灯(Lines,1822)
2014年6月15日 已读
丰富细腻的意象和比喻,清新而充沛的抒情。
诗歌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上中下) 豆瓣
作者: [德] 荷尔德林(F.Hölderlin) 著 / 刘皓明 译者: 刘皓明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 7
内容简介及三卷目录
内容简介:
20世纪初,埋没了一个世纪的荷尔德林后期诗歌得以面世,并很快吸引了德国和德国以外的学者、诗人及哲学家的关注。荷氏作品融汇了欧洲启蒙运动后政治、历史、宗教、哲学和诗学中最核心的观念,是启蒙运动后新神话的建立、观念论哲学和浪漫派诗歌的里程碑。但由于诗人后期诗歌文本复杂,语言晦涩,思想艰深,阅读和理解荷尔德林一直不是一件易事。本书是对荷尔德林除赞歌外全部后期诗歌的翻译、注疏和解读,其中多数作品首次翻译为汉语。
全书分“文本卷”和“评注卷”(两册)。“文本卷”为德汉双语对照,按体裁和编年收录了荷尔德林1800-1807年间除赞歌外的全部诗歌作品(含完成作品,完整草稿、修改稿、不完整草稿、片段等)及其翻译。“评注卷”详尽阐述诗人后期作品的历史背景及其神学、哲学、诗学和美学内涵,探讨作品的语言风格,吸收西方学界最新成果,对所含作品逐一作了详尽的勘读、训诂、注释和解读,还结合中国诗歌传统进行了独到的分析。
对荷尔德林后期诗歌的完整翻译不仅填补了荷尔德林中译的空白,也将深化读者对西方历史和思想史上这一关键时期的理解。本书从语文学入手来展示思想史,这对帮助读者理解西方传统的渊源和治学方法,有重要促进作用和示范意义。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文本卷目录
图版:荷尔德林画像 /1
题辞 /1
前言 /1
鸣谢 /1
凡例 /1
哀歌和箴铭体诗
迁徙者〔第二稿〕 /2
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前期稿〕 /12
美侬哀悼丢提玛 /22
施图加特 /34
附录:秋节〔《施图加特》后期修改稿〕 /44
〈墓志铭〉 /50
饼与葡萄酒 /52
夜〔《饼与葡萄酒》后期修改稿〕 /66
通往乡间的通道 /80
还乡 /84
附录:还乡〔后期修改稿〕 /94
六音步格诗和另体诗
爱琴海 /100
〈犹如当农夫在节日里……〉〔〈犹如在节日里……〉散文初稿〕 /124
〈犹如在节日里……〉 /132
致兰道尔 /140
生命的中半 /144
生年 /146
哈特之廕 /148
父国詠歌暨草稿
致地母 /152
德意志詠歌 /160
在多瑙河的源头 /164
迁徙 /172
莱茵河 /182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前期稿〕 /200
〈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尚无标题时的《太平休日》草稿•后期稿〕 /208
太平休日 /218
独一的〔文本一〕 /232
独一的〔文本二〕 /242
独一的〔文本三〕 /252
独一的〔文本四〕 /262
拔摩岛 /27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初稿〕 /292
拔摩岛〔后期稿本的草稿片断合成文本〕 /312
提坦们 /324
家乡 /332
哥伦布 /334
路德 /346
〈……梵蒂冈……〉 /348
〈就是说从深渊……〉 /354
〈我曾问过摩萨……〉 /358
〈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362
〈就是以往,父宙斯……〉 /364
雕 /368
日耳曼尼亚 /372
〈可是当上天的……〉 /382
〈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392
致首领〔第一稿〕 /394
致首领〔第二稿〕 /398
〈致圣母〉 /404
最先来的〔第一稿〕 /420
最先来的〔第二稿〕 /422
最先来的〔第三稿〕 /428
〈如同海岸……〉 /434
〈就是当葡萄藤汁……〉 /436
提埝岛 /438
〈褐色枝叶上……〉 /444
〈伊斯特河〉 /448
〈……你以为,应跟……〉 /454
纪念 /456
姹女〔《姆涅摩绪涅》第一稿〕 /462
姆涅摩绪涅〔第二稿〕 /468
〈噫讴巴刻库……〉 /474
〈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476
海因里希帝 /480
〈并同感半神……〉 /482
希腊〔第一份手稿〕 /486
希腊〔第二份手稿前期文本〕 /490
希腊〔第二份手稿后期文本〕 /494
附录:希腊〔A. BennholdtThomsen合成文本〕 /500
〈人生是什么?……〉 /504
〈神是什么?……〉 /506
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断合成的文本
提埝岛Ⅰ /511
提埝岛Ⅱ /518
家乡 /525
最先来的 /530
提坦们 /535
决断 /541
哥伦布Ⅰ /548
哥伦布Ⅱ /553
希腊Ⅰ /558
希腊Ⅱ /562
姆涅摩绪涅 /567
姹女 /571
附录
厄琉希:致荷尔德林(黑格尔) /576
专有名称索引 /581
标题与首行编目 /607
荷尔德林后期诗歌
评注卷目录
卷上
凡例 / 1
导论 / 1
法国革命与荷尔德林——父国与民族——荷尔德林的历史观——士瓦本的敬虔派神学——荷尔德林与德意志观念论——荷尔德林的诗学——后期诗歌的语言与风格——荷尔德林诗歌的文本——海德格尔对荷尔德林的阐释——中译原则与荷尔德林在中文语境中的接受——方法论:语文学与日耳曼学
哀歌与箴铭体疏证
体说 / 177
古典格律——原本的内容定义和后来的发展——18世纪中期阿卜特的感伤哀歌理论——18世纪末席勒的理想主义哀歌理论——荷尔德林的哀歌理论——18世纪德语哀歌创作:克洛普施托克,歌德,席勒——荷尔德林的哀歌创作——荷尔德林后期哀歌的文本问题——汉译格式和对应格律
《迁徙者》[第二稿] / 201
《哀歌》/《美侬哀悼丢提玛》 / 213
《施图加特》/《秋节》 / 235
〈墓志铭〉 / 250
《饼与葡萄酒》/《夜》 / 252
《通往乡间的通道》 / 309
《还乡》 / 316
六音步格与另体诗疏证
体裁说明 / 333
短诗体裁说明——六音步格——品达体——阿多尼体——文本说明
《爱琴海》 / 338
〈犹如在节日里……〉 / 372
《致兰道尔》 / 397
《生命的中半》 / 399
《生年》 / 410
《哈特之廕》 / 414
卷下
父国詠歌暨詠歌草稿疏证
体辨 / 419
名称的由来——词源、语用和汉译——詠歌与颂歌——荷尔德林的早期颂歌和后期父国詠歌——父国——父国的与民族的——格律问题——父国詠歌作品概览——翻译——手稿和版本问题
《致地母》 / 464
《德意志詠歌》 / 472
《在多瑙河的源头》 / 474
《迁徙》 / 497
《莱茵河》 / 519
《太平休日》(含〈和好的,你这从不教人信的……〉) / 567
《独一的》 / 630
《拔摩岛》 / 670
《提坦们》 / 737
《家乡》 / 743
《哥伦布》 / 745
《路德》 / 753
〈……梵蒂冈……〉 / 755
〈就是说从深渊……〉 / 764
〈我曾问过摩萨……〉 / 767
〈克洛普施托克死于……〉 / 774
〈就是以往,父宙斯……〉 / 775
《雕》 / 780
《日耳曼尼亚》 / 787
〈可是当上天的……〉 / 805
〈如同鸟群缓缓掠过……〉 / 812
《致首领》 / 813
〈……致圣母……〉 / 820
《最先来的》 / 834
〈如同海岸……〉 / 844
〈就是当葡萄藤汁……〉 / 846
《提埝岛》 / 847
〈褐色枝叶上……〉 / 851
〈伊斯特河〉 / 852
〈……你以为,应跟……〉 / 868
《纪念》 / 871
《姹女/姆涅摩绪涅》 / 884
〈噫讴巴刻库……〉 / 910
〈你们安稳筑造的阿尔卑山……〉 / 912
《海因里希帝》 / 915
〈并同感半神……〉 / 917
《希腊》 / 919
〈人生是什么?……〉 / 931
〈神是什么?……〉 / 933
附录:
D.E. Sattler依据詠歌草稿和手稿片段合成的文本简注 / 935
黑格尔:《厄琉希:致荷尔德林》简注 / 936
年谱 / 937
文献目录 / 967
名词概念索引 / 1002
后记 / 1012
里尔克诗选 豆瓣
8.9 (7 个评分) 作者: [奥地利] 莱内·马利亚·里尔克 译者: 陈敬容 / 杨武能 中国文学出版社 1996 - 8
新月集·飞鸟集 豆瓣
9.0 (6 个评分) 作者: [印度]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译者: 郑振铎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9 - 6
《新月集》(The Crescent Moon,1903)主要译自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诗集《儿童集》,也有的是用英文直接创作的。诗集中,诗人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它的特殊的隽永的艺术魅力,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纯洁的儿童世界,勾起了我们对于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飞鸟集》是泰戈尔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杰出的诗集之一,它包括300余首清丽的小诗。白昼和黑夜、溪流和海洋、自由和背叛,都在泰戈尔的笔下合二为一,短小的语句道出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引领世人探寻真理和智慧的源泉。初读这些小诗,如同在暴风雨过后的初夏清晨,推开卧室的窗户,看到一个淡泊清透的世界,一切都是那样的清新、亮丽,可是其中的韵味却很厚实,耐人寻味。
二十首情诗与绝望的歌 豆瓣
8.7 (67 个评分)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李宗荣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 1
本书收有“女人的身体”、“光笼罩你”、“我记得你往日的样子”、“陶醉在松林中”等诗歌。
2013年5月17日 已读
给第十八首。
诗歌
诗与颂歌 豆瓣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袁水拍 / 王央乐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7
诗集
诗歌总集 豆瓣
作者: [智利] 巴勃罗·聂鲁达 译者: 王央乐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4
1948年2月5日,智利政府下令逮捕聂鲁达。诗人被迫转入地下,同时开始《漫歌集》的秘密写作,于1949年2月完成,历时一年。
《漫歌集》是一部史诗性的诗集,分15章,由250首诗组合而成。第一章,《大地上的灯》(1400),诗人饱含深情,以史诗的语调,写出了欧洲殖民者未到新大陆之前,美洲大地的和平与宁静:
在礼服和假发来到这里以前,
只有大河,滔滔滚滚的大河,
只有山岭,其突兀的起伏之中,
飞鹰或积雪仿佛一动不动,
只有湿气和密林,尚未有名字的
雷鸣,以及星空下的邦巴斯草原。
第二章,是《马丘•比丘高处》。在西方诗界,《漫歌集》被认为是聂鲁达的代表作,其中最重要的就是500行的长诗《马丘•比丘高处》。此诗采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古代印加帝国历史的辉煌和神秘的消亡,具有深厚的印第安民族文化底蕴,体现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融合。写这首大诗时,聂鲁达才41岁。
第三章,《征服者》叙述了300年来,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印第安民族的屠杀和掠夺的苦难史。这些充满血泪的种族灭绝,长期被西方文明所遮蔽所回避。聂鲁达把它们一一呈现出来,这些早已被人遗忘的世界性的大事件,一路读下来,令人惊心动魂。第四章《解放者》、第五章《背叛的沙子》,第六章《亚美利加,我不是徒然地呼唤你的名字》,继续写美洲的历史和地理。第七章《智利的诗歌总集》,是诗人对祖国智利的礼赞。第八章《名叫胡安的土地》,歌颂他所认识的几个智利和拉美的劳动者。第九章,《让那劈木做栅栏的醒来》(旧译《伐木者,醒来吧》,是纪念美国林肯总统),是著名的政治抒情长诗。《第十章《逃亡者》和第十一章《布尼塔基的花朵》,是写诗人逃亡中所见所闻。第十二章《歌的河流》,是诗人写给各国友人的书信(诗篇)。第十三章《新年大合唱》,是诗人于1979年献给正处在黑暗中的祖国。第十四章《大洋》,在诗集的结构上,是一个意味深长的转折。长长的智利一边是浩瀚的太平洋,聂鲁达的家所在的黑岛,就面对着碧波万顷的太平洋。这一章所写的是太平洋的风光,有复活节岛和南极,展示了辽阔的时空感,给人以永恒的思绪,真是大手笔。最后一章《我是》,以聂鲁达的前半生为题材,是诗人在危险的境遇中,对自己人生的一次总结。
在20世纪的世界诗歌史上,很少看到《漫歌集》这样宏大开阔和浑厚有力的杰作。诗人个人的命运和情感,与整个美洲大陆辉煌的历史和悲惨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这就是瑞典文学院在“授奖词”中的高度概括:“由于他那具有自然力般的诗,复苏了一个大陆的梦幻与命运。”
注:《漫歌集》即《诗歌总集》。
2013年5月12日 已读
真挚而深沉,颜色绚丽而奇异,不由得有些好奇那片遭遇了痛苦而古老的大陆究竟是什么样子。
诗歌
恶之花 豆瓣
8.7 (30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夏尔·波德莱尔 译者: 钱春绮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1 - 4
全书分为“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死亡”和“增补诗”七部分。在诗人的笔下,巴黎风光阴暗而神秘,吸引他目光的是被社会抛弃的穷人、盲人、妓女,甚至不堪入目的横陈街头的女尸。时间、美、死亡、偶然、羞耻、愤怒、仇恨……都被拟人化。诗人破除了千百年来的善恶观,以独特的视角观察恶,认为恶既有邪恶的一面,又散发着一种特殊的美。
彩画集 豆瓣
8.6 (55 个评分) 作者: [法国] 阿蒂尔·兰波 译者: 王道乾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 5
精神上的搏斗和人与人之间的战斗一样激烈残酷。
——兰波《地狱一季》
他(兰波)是众多流派之父,不是任何流派的亲人。
——亨利•米勒
我没有看到写(例如)《地狱一季》的困难,一切都是直接表现,喷涌迸发,烈度。
词语中的烈度对于我是无谓的,对于我并不提供什么。
在《彩画集》中的情况却相反,含有极高价值的事物不止于一个方面
——保罗•瓦莱里
从十六岁后直到生命最后一息,兰波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焦灼求索的状态。他为什么放弃写传统形式的诗作,转而致力于散文诗?这显然与波特莱尔发表著名的散文诗之后,巴黎诗风的变化有关。
兰波认为,诗人必须成为“通灵者”、“无比崇高的博学的科学家”,“通过长期、广泛和经过推理思考的过程,打乱所有的感觉意识”,通过所谓“言语的炼金术”,寻求一种“综合了芳香、音响、色彩,概括一切,可以把思想与思想连结起来,又引出思想”、“使心灵与心灵呼应相通”的语言,以求达到“不可知”。这“不可知”并非某种形而上的客体,有时与他诗中所说的未来的“社会之爱”有关,又或者是某种理想。以上种种,可以说就是兰波的象征主义。
本书收入法国天才诗人、象征主义大师兰波所有的散文诗作品,包括《地狱一季》《彩画集》,并附有著名的《“通灵者”书信》二封以及法国结构主义理论家茨维坦•托多罗夫等人的评论。《地狱一季》和《彩画集》虽形式独特,含义诡谲难解,却展现诗人在巴黎诗风转变后,所创造出的新诗学与对创作的探索。作品流露出十九世纪末的法国生活风情,与彼时之文化传统相呼应,字里行间回响着诗人对自我与世间的挑战。
2012年9月14日 已读
说实话依我如今水平,要看懂这本书真是万分困难,但是这无碍于我感受兰波那从每个词之中张扬出来的华丽、狂妄、反叛,诱人深陷。这本书另一有价值之处,在于附了一些理论家的评论,但多是站在语言角度来谈,对我,要真的看懂也有些难……个人感觉王道乾翻译的还是有些别扭生硬,以后再多看些别的译本。
诗歌
人子耶稣 豆瓣
Jesus, the son of man
作者: [黎巴嫩] 纪伯伦 译者: 薛庆国 2011 - 10
《人子耶稣》内容简介:在一个春日里,耶稣站在耶路撒冷的街市上,向群众宣讲天国。他指责文士和法利赛人,古代犹太教一个派别的成员,《圣经》中称他们为言行不一的伪善者。在向往天国的人们道路上设立圈套,挖掘陷阱:他对他们加以痛斥。人群里有一帮人是为文士和法利赛人辩护的,他们寻思着加害耶稣和我们。
2012年9月1日 已读
这本书里包括了《人子耶稣》《大地神》《游子》《先知园》。仅仅用“五星”或者“赞叹”之类的词,不足以形容纪伯伦带给我内心的震动。不过我不是特别喜欢薛庆国的翻译,有些地方感觉硬拗了些别扭的词,读起来别扭。
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