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与社会革命 [图书] 豆瓣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作者: [美] 西达·斯考切波 著 译者: 何俊志 / 王学东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5 - 7

读过 国家与社会革命 🌕🌕🌕🌕🌗
断断续续读了半个月。作者通过历史比较分析法,从结构视角解释法、俄、中三国的社会革命。社会革命不同于政治革命,其包含社会生产结构和国家政治结构的双重同步变革。所谓结构视角,核心观点是“革命是到来的,而不是造就的。”赵鼎新锐评这个理论信条及其幼稚,“革命既是到来的,也是造就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和革命领袖在革命中的作用均很重要。”不过,我觉得这个分析视角对我满有启发,毕竟其它因素重要,不妨碍结构视角分析的意义,聚焦的有趣比全面的无聊更有价值。这种理论偏好或许也和自己理论水平有限相关,不知道以后会不会认同赵鼎新的说法。结束发散,绕回来。在作者看来,“革命到来”取决于三个因素:以生产关系为中心的农民-地主关系;国家镇压能力(支配阶级依靠国家权力对农民叛乱的镇压);国际关系局势(外部军事危机)。“在受到外部更发达国家强烈压力时,易于陷入行政和军事崩溃的政权组织和有利于普通农民反地主暴动的农村社会政治结构,二者结合塑造法俄中三国的革命情势。” 赵鼎新援引邓小平语录批评作者忽略革命领袖的重要作用,我也不妨援引江泽民名言支持作者的观点,“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严肃地说,一些批评还是很致命的,比如对中国革命前的结构分析中完全忽略了历史时间,用晚清的农村社会经济结构作为解释之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基础,确实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