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与流星 [图书] 豆瓣
Beacon Fire and Shooting Star: The Literary Culture of the Liang (502–557)
9.2 (9 个评分) 作者: 田晓菲 2022 - 3
对梁人来说,他们的时代充满了崭新的开始,“新变”,及能量充沛的创举。他们生活在现下,完全沉浸于“此时与此地”,投入地经历每一个时刻。他们在智识上极为精微渊雅,精神上却又相当天真。对梁朝的文化精神最好的概括,不是“颓废”,而是“康强”。
梁朝覆灭之后已经过去了许多个世纪,它光辉灿烂的文化成就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份重要的遗产,但这又是一份让人感到不安的遗产,因为它和当代文化政治纠结在一起,展示了一些长期以来存在于中国文化中的问题。曾经一度数量庞大的文本现在只有零星的残存,南方帝国的辉煌就隐藏在这些断简残篇之中,后人从自己的目的出发对之进行诠释,这些带有隐含的动机与偏见的诠释更加扭曲了它们的光芒。
——田晓菲
在烽火与流星照耀下的国土,一半隐藏在阴影里,这正好是对萧梁王朝的最好象征。本书试图为一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勾勒一副肖像画,不仅探讨梁朝的文学作品,更旨在检视梁朝文学生产的文化语境,就此提出一系列具有内在关联的文化史和文学史问题。

读过 烽火与流星 🌕🌕🌕🌕🌗
宫体诗受佛教思想影响,长于捕捉瞬息而逝的自然景观中光影交错的现象界之虚幻本质,并保有其弥散在幻想与现实间、忘怀自身与世界界限的暧昧性。这种聚焦于现象本身、从内部进行感受的方法论,也正是作者在本书中实践的:她试图矫正日后解读者以各种预设意识形态解读对文本造成的扭曲,质疑性别、南北和文学派别的僵硬分野,以还原一个在具体文学语境下鲜活灵动的萧梁。同时,萧纲“情无所治,志无所求。不怀伤而忽恨,无惊猜而自愁”的多余之闲愁偏离了“哀民生之多艰”的传统,而走向对生命虚无多变的本质的感怀,而他“诗者,思也,辞也”的诗学则首次突显了语言思维的独立性和自觉性,这与书籍收藏和手抄本生产中体现的文人自发性相呼应。田晓菲是真的爱萧纲,不仅以真情至性的文本细读重现了他的诗才,还在古典诗学史上留给他一个被埋没的先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