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图书] 豆瓣
作者: [美] 杰弗里·A.利伯曼 / [美] 奥吉·奥加斯 译者: 胡敏 译林出版社 2025 - 8
到底什么是精神病?它离我们有多近?正常和精神病的界限在哪里?大脑和心灵,哪个才是精神病的原因所在?精神病患者是该服用药物,还是该改变思想?
杰弗里·A.利伯曼,美国精神病学协会前主席,在精神科执业多年,亲身参与了这个神秘学科的变革和发展,他用人物轶事、临床案例、科普知识串联起精神病学一百多年来的历史,犀利幽默而又发人深省。从让患者感染疟疾,到在病人的头骨上钻个洞,再到使用电击和药物……本书毫不避讳人类探索精神病以来荒诞无稽的“黑历史”,更热情赞颂一代代先驱在这条艰难之路上取得的种种成就,并用富于同情心的分析澄清了外界对精神病、精神病患者和精神科医生的误解与迷信。
多一人了解精神病的真相,社会对精神病患者的污名化就会少一分。
----------------------------------------------------------------------------------------
这本书可读性强,通俗易懂,带领广大读者从一个现代的视角看待精神病学的历史。——埃里克·坎德尔,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一本令人惊叹的书:诚实、冷静、激动人心,充满同情心。利伯曼在治疗最复杂、最神秘的精神病方面非常精通,他的写作展现出了专家的权威和医生的谦逊。
——悉达多·穆克吉,《众病之王》作者
一本睿智而引人入胜的书,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什么是精神病?——安德鲁·所罗门,《正午之魔》作者
进入现代精神病学世界,了解其诊断系统和治疗方法的局限性和进步性,以及医生如何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决定,这本书是一本极好的入门书。它有多透彻,就有多生动。——凯·雷德菲尔德·杰米森,《躁郁之心》作者
杰弗里·利伯曼参与和推动了精神病学的科学革命,他的精彩描述令人信服。但他的坦率、不教条和对苦难的敏感,会在你读完最后一页后,久久地留在你的脑海里。
——西尔维娅·娜萨,《美丽心灵》作者

读过 从弗洛伊德到百忧解
作者是前APA主席,精神病学立场&视角的精神病学史,描写情感浓烈、信念充沛——毕竟像斯皮策、坎德尔等重要人物都是作者的同事兼好友,作者还和帕特里克•肯尼迪是合作关系(书里附了一张他俩和拜登的合照)。作者努力想要让读者摆脱因精神病学历史上的污点而产生的偏见与不信,对学科发展过程中从业者的迷茫偏执有很深的理解和对其热情与真诚的维护(作为DSM5编纂负责人之一,着重反驳了对DSM有扩大化病理倾向的观点),这也使得这本书的偏向性较强,全书都笼罩在和坎德尔那本《我们时代的神经与精神疾病》一样的乐观主义精神下,然而最基础的,现在美国本土的大环境和作者写这本书时的风向都不同了。精神病学经历了精神分析霸权、DSMIII发行、精神药理学革命、大脑革命等多次转向,每次都有特殊的社会背景推动,这次又该何去何从呢。

“尽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精神病学运动的一些论点不无道理,比如他们认为精神病学诊断极不可靠,但他们的许多主张都是基于对数据的极端扭曲或对临床情况的过度简化。最精致的反精神病学批判往往来自象牙塔里的知识分子和rad分子,他们没有接触精神疾病的直接经验;也可能来自处在临床精神病学边缘的医学独行侠,甚至来自那些也许并不相信自己宣扬的观点的人。
精神分裂症研究者、精神疾病领域的著名代言人富勒·托里医生与我分享道:“莱恩的女儿患上精神分裂症时,他的信仰终于受到了考验。之后,他对自己的理念大失所望。认识莱恩的人告诉我,后来他四处走穴演讲,靠讲授他不再相信的观点来赚钱。萨斯也走上了这条路,我和他有过几面之缘。他明确表示,他明白精神分裂症是真正的脑疾病,但他永远不会公开这样说。”
反精神病学运动继续伤害着它口口声声要帮助的人——患者。除了莱恩,反精神病学的领军人物全然无视病人的痛苦,他们认为,只要我们尊重、支持他们离经叛道的信仰,抑郁症患者的痛苦或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受迫害感就会消失。他们还无视精神分裂症患者有时会给别人带来的危险。”
(P.S.莱恩是《分裂的自我》的作者)

一方面,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被弗洛伊德学派霸权专制的精神病学诊断标准混乱、缺乏对重症患者的关注;另一方面反精神病学运动则局限于少数知识分子运动家中,其去病化、去机构化行动亦没有真正解决患者的痛苦,反而和政府合流导致对精神病患者援助的削减,其反精神病学垄断治疗的立场也滋生了大量没有专业资格的沽名钓誉之辈,甚至包括山达基教,七十年代的电影《飞越疯人院》把这一反精神病学群众心理推至高潮。
问题在于这一时期的(美国的)精神病学(几乎等同于精神分析)和反精神病学(和嬉皮士、反战、左翼运动相关)都不能真正缓解患者的痛,不过正是在这岌岌可危的对立局面下,精神病学不得不发生在危机中嬗变,发展出新的理论。DSM-III的发行将引发精神病学的地震将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