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 White_Rose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作者: W·T·Stace Dover Pubns 1955 - 6 其它标题: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A Systematic Exposition
W. T. 斯退士(Walter Terence Stace,1886—1967)

公共哲学家、教育家、认识论专家。出生于英国,1908年毕业于都柏林三一学院,后长期任职于英国公务员系统,业余研究哲学。1932年正式开始学术生涯,执教于普林斯顿大学哲学系,直至1955年退休。《纽约时报》曾称其为“英语世界杰出的哲学家之一”。主要著作有《黑格尔哲学》(1924)、《知识与存在理论》(1932)、《道德概念》(1937)、《时间与永恒》(1952)和《神秘主义与哲学》(1960)等。

This scarce antiquarian book is a facsimile reprint of the original. Due to its age, it may contain imperfections such as marks, notations, marginalia and flawed pages. Because we believe this work is culturally important, we have made it available as part of our commitment for protecting, preserving, and promoting the world's literature in affordable, high quality, modern editions that are true to the original work.

# 第一部分 基本原则 第一章 希腊唯心主义与黑格尔

首先要明确的是黑格尔延续了一种“普遍哲学”传统,这一传统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特别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但是在讨论这两者之前,首先要讨论爱利亚学派,从这里开始发现一些普遍哲学的重要规定。

### A. 爱利亚学派与黑格尔

爱利亚学派首先区分了现象(或存在)和实在、感性和理性。

关键命题:感性对象的世界是不真实的。这一命题并不是在说,物质世界完全不存在,世界不“在那里”,而是在说,外部世界只是存在着,并不是真正的存在,即实在。这里出现了存在与实在的区分。

把爱利亚学派的观点概括为两个命题:
1. 存在不是实在。
2. 实在不存在。

凡是存在的东西都仅仅是现象,它们都至少存在于某个时间中,但是存在本身却并不存在,因为它既不在某个地方,也不在某个时间里。

### B. 柏拉图与黑格尔

普罗泰戈拉否定了爱利亚学派的学说,他认为显现出来的就是真的,即实在和现象实际上是一回事。随着现象和实在区分的消失,感觉和理性之间区分的意义也消失了。因为显现者已经是实在了,那么我通过理性思考加工这些东西之后,得到的东西并不比原来显现者的实在更实在,所以理性的结果只是一种感觉知觉,感觉和理性没有了区分的必要。

柏拉图驳斥了上述否定。因为显现者和命题并不是一回事。当我们感到暖和时,我们说“我感到暖和”,后者的道出与物理感官的感觉毫无共同之处,只停留在前者时,我们实际上一无可道出。【这里怎么感觉像是现象学的切入点?这里的事物向我显现和命题的形成肯定有个过程,这个过程怎么来的?】即使是最简单的命题也涉及了理性活动。

这里引入了“概念”。即使是最简单的知识,也已经出现了分类,“身体”是一类对象,“温暖”是一类感觉。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是概念,全部知识都由概念组成。概念不是个别事务,而是普遍的类,即共相。我们在说一个对象是什么时,即在断言某概念适用于它。

但是,这里的“它”本身是什么东西?似乎什么也不是,甚至不能说“它”存在,这个“它”的观念似乎就是不可设想的。柏拉图的问题在于他认为有一种作为基底的“质料”存在,这实际上就是“它”。

所以,只有共相才是真实的,共相即是实在。而我们只有通过理性才能认识共相,所以理性是真理的源泉,感觉是错误的源泉。

澄清现象、存在与实在:
1. 现象指的是那些依赖性存有的东西。
2. 一切存在都是现象。
3. 现象/存在都是个体性的、当下直接呈现给意识的、依赖性的。
4. 现象/存在依赖于实在。(实在要生成现象。/实在天然具有生成性。)

柏拉图的问题还在于,他认为理念(即实在/共相)独立地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外,栖居于它们自己的世界之中。这使他陷入自相矛盾,因为如果理念“存在”于某种超空间世界,就有了个体性,而理念恰恰在于非个体性。

### C. 亚里士多德与黑格尔

亚里士多德坚决否定了柏拉图形式(柏拉图的理念,亚氏称为形式)在另一个世界拥有独立、分离的存在的说法。但是,他仍然保留了质料的说法,即那个“它”,事物中不确定、无形式的基底。

亚氏发展了形式与质料不可分离的学说。白色的“白性”必须依托具体事物,“它”如果没有任何共相在它之上,便什么也不是。这意味着,共相虽然不存在,但是具体事物的存在却依赖于共相,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说共相“存有”着。

澄清存在与存有:
1. 存在:个体性、独立性、呈现在时空中。
2. 存有:实在性、构成性、使存在成为可能。

亚氏还发展了目的因学说。事物的形式是事物的目的,是事物的理由,是事物之所以存在的根据。事物也“存有”着,不过它们的存有是依赖于共相的;但是共相的存有是独立的。这里的依赖与独立是一种逻辑上的优先,而不是时间上的优先。这里继承了柏拉图揭示的实在的生发性,共相是一切事物的源头,它作为第一原理生发出整个世界 。共相作为独立的存有,它的独立要从逻辑上的独立来理解。

澄清逻辑存有与事实存有:
1. 共相的存有是逻辑存有,其存有在逻辑上独立于具体事物
2. 在事实/存在上,共相要摆脱纯粹抽象状态,作为构成要素进入存在,必须作为殊相(白性)与实际事物结合,成为事实存有。

亚氏还发展了潜能与现实学说,对应着黑格尔的“潜在的”与“显在的”、“自在的”与“自为的”。质料在现实中什么也不是,但具有成为任何东西的潜能——它通过获得形式来获得现实性,从而成为一个事物。在一个序列中,形式不断战胜质料占据更多地位,不断进入更高层次的存在——无机物、植物、动物、人……形式就是驱使事物运动的推动力。

最后一个是亚氏关于绝对者或上帝的学说。实在作为万物源头的原始存有,它就是绝对者/上帝,是完全无质料的形式。知识完全由概念构成,而组成知识的共相是客观和独立的,这只有在思想之中,作为抽象,作为逻辑的存有才能做到,所以实在/绝对者就是思想。

澄清思想与思想者:
1. 通常意义上的主观思想需要一个思想者。
2. 一个实际存在的思想确实需要一个思想者,但是作为实在/共相的思想并不只在某个思想者的头脑中(人人都可以设想白性)。
3. 作为绝对者的思想是普遍的思想,可以理解成一个体系,它流溢出了整个世界,它是事物本身的理性。
4. 作为绝对者的思想的存有是一种逻辑的存有,并不是指在时间中以某种行动“创造”了世界。【好像在说,如果世界存在,那么一定有这么一套绝对者的体系在运行。这是逻辑上的。】

### D. 结论

“普遍哲学”的基本原理:
1. 实在的存有只依赖于它自身。
2. 现象的存有依赖于另一存有,即实在。
3. 存在是直接呈现给意识的东西,可以是物质实体或心理实体。
4. 实在即共相。
5. 实在不是存在,它的存有是逻辑的存有。
6. 存在即现象。
7. 实在即思想/心灵/理性,但这不意味着一个实际存在的、个体的、主观的心灵,而是抽象的、普遍的、客观的心灵。
8. 实在是万物的源头,生发出整个宇宙。
9. 实在的第一性意味着它在逻辑上优先于万物,而不是时间上创造万物。


The Philosophy of Hegel 章节: 第一部分 基本原则 第一章 希腊唯心主义与黑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