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露西娅逃离的29个春天 [图书] 豆瓣
Dove non mi hai portata
作者: [意]玛丽亚·格拉齐亚·卡兰德罗内 译者: 刘凯琳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2025 - 7
“我的一生都围绕这个问题,一位母亲怎么会抛下自己的孩子然后自杀?”
从弃婴到意大利文坛巨星,她要还原母亲被父权、夫权、法律和偏见围猎的29年人生。
轰动意大利的纪实文学:献给露西娅,和所有跑向春天的女性。
【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玛丽亚也许是意大利 20 世纪最有名的弃 婴。
她的父母将她遗弃在一处公园草坪,之后双双跳河自尽。事件引起意大利数十家媒体报道,在当年掀起了舆论的巨浪。短短三天,相关机构就收到了高达50 份领养申请。
但一个疑问始终如幽灵般缠绕着玛丽亚:
一个母亲,怎么能抛下她的 孩子然后自杀?
于是,她重返母亲生活过的村庄、私奔停留的米兰、生命终章的罗马,从发黄的法院档案、泛黑的旧报纸、陌生人的记忆残片中,拼凑出底层女性露西娅被父权、夫权、法律、偏见共同围猎的29年人生。
【编辑推荐】
🤍是纪实文学,更是一部半个世纪前的“非自觉”女性主义宣言
1960年代的意大利没有离婚法,通奸仍属刑事犯罪。露西娅仅仅只是想要选择属于自己的活法,就被父权、法律、偏见共同推向了绞刑架。
🤍“从婚房,沉入河床。”
直击女性在婚姻中受到的身体暴力和精神压迫,上千万个露西娅的故事亟待书写。作者自述:“当我了解到露西娅的故事是一个巨大的、不该遭受的苦难时,我就想写写她,以及所有遭受不公对待的女性。”
🤍意大利殿堂级文学奖项——斯特雷加奖决选作品
一个被污名的意大利底层女性,一场拼尽全力的出走,一次以生命为代价的托举。斯特雷加奖评委称:“玛丽亚的写作兼具高度诗意与精细写实,勾勒出一个走向悲剧终局的女性肖像——这幅肖像饱含深切共情,同时保持犀利的客观性,在当下仍具警示意义。”
🤍精美双封设计,献给露西娅,和所有跑向春天的女性
绿波涌动的书封中,一个坚定的女性正在跑向她的春天。
内文9张配图,展现露西娅惊心动魄的一生。
【媒体评论】
《露西娅逃离的29个春天》是一部心血结成的作品,是用文字唤醒一个生命的写作。
——《卫报》
这位数十年来以其诗意嗓音而闻名的作家,凭借这部全新的叙事作品,不仅展现了她作为一位叙事大师的卓越品质,更以其对20世纪五六十年代意大利历史的精湛重构,进一步印证了其非凡的才华。
——斯特雷加奖委员会
一个撕心裂肺的故事,揭示了二战后欧洲女性的悲惨处境。
——《费加罗报》

读过 露西娅逃离的29个春天 🌕🌕🌕🌗🌑
1. 作为一个已经比自杀的母亲年长得多的女儿,来探索母亲短暂的一生,以一种依赖、敬仰和怜爱的复杂态度来凝视母亲和她的痛苦,这个视角真的很有意思。
2. 迟来的法律无法挽回此前为之而死的生命。无法对1965年的人说明,只要忍耐下去就能得到解脱。那些绝望而死的人,他们珍视的未来只在于明日的生存,甚至在被法律惩罚之前并不知道法律的存在。法律不保护她们,却惩罚她们。
3. 很具体地感觉到意大利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有了极大变化,欧洲并不天然成为欧洲。真正建筑房屋的人在五十年前仍然需要面对无家可归的困境,现在在中国仍然如此。
4. 我觉得可以商榷的地方是其中有一些意识流的表达,比如零碎的词语等等。作者坦诚不加修饰地面对读者,但我不知道这样的坦诚是否有必要。可能因为这件事本身就是以真情动人所以作者真情流露也无所谓?
5. 我知道露西娅遭受长期的家暴并且孤立无援,她失去了可以称之为家或者家乡的地方,于是私奔了,然后被丈夫起诉通奸。但我看了这个书并没有建立起很清晰的、法律具体如何将她逼至绝境的概念,我知道她被部分工作拒绝但这起诉讼到底是怎样成为她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的?审判可能意味着什么,她为什么决定出逃(还是单纯私奔了,移民了,而非迫于诉讼),她跑到米兰法庭会对她有什么措施,我都不清楚。可能也因为作者能找到的资料真的很少。我也不太清楚露西娅承认作者是她丈夫的女儿(而非私生女)意味着什么,我好像真的没有看到解释。作者花了很大笔墨写露西娅的尊严而非处境,并且加以抒情和想象,当然我应该感谢作者的严谨,也就是作者不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填补露西娅生活的空白(也就是不对她的处境进行想象),但这也导致这本书里的抒情太多了……而且对基本的处境也没有面向非意大利读者的解释

#无头奇虾异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