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民俗学手册 🌕🌕🌕🌕🌑
本书原版于1914年出版,在20世纪二十年代末开始引进中国,恐怕为中国民俗学起过奠基作用。

引言部分中介绍了何为民俗学以及怎样为民俗学收集记录原始资料。民俗遍布世界,但民俗学发轫于19世纪的英国,与其殖民其他文化息息相关。按字面意思,民俗是“民众的知识”,其早期的研究框架就暗含有先进与落后阶段的,有文化与无文化阶层的,民众与精英人群的二元对立。“它把流行于落后民族或保留于较先进民族无文化阶段中的传统信仰、习俗、故事、歌谣和俗语都概括在内。”作者将自己的田野技巧在书中进行了详细的传达。比如,在搜集民俗资料时,最重要的是,找对有一手经验的人,并取得信任。

作为一本民俗学的概论型手册,书的主体部分按照信仰,习俗和故事把民俗大致分为三部分组织其庞杂的内容。信仰反应了人们如何看待世界,活物主义,万物有灵论、神圣化、感染和交感的原则贯穿于各种民间信仰当中;习俗是世界观的行为反应,人们按照世界观组织社会,安排生活,职业,历法,庆典,甚至进行娱乐;而世界观的语言反应则在各种故事歌曲民谣俗语中蕴藏。本书将民俗学研究对象以例证的形式,展示给读者,让人直观的经验民俗学的研究内容。阅读体验就如同是参观民俗的文字博物馆,对百年前民俗记录和研究成果快速巡礼。其中材料丰富,让应接不暇。只读一次会对民俗学有一个从整体的浮光掠影的认识。对细节的消化掌握则须反复阅读。书中很少涉及理论与解释。只是说有什么、是什么,基本上不回答“为什么”但问题。

作者的另外一大努力是力争在民俗学研究者和爱好者之间厘清和统一术语,以减少交流中的误会。附录一种的术语表就是很好的尝试。附录的第二部分极为详细的列举了采集不同民俗时可以用来向当地人提问的问题。这对于民俗学入门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提醒。附录三将印欧的民间故事做了类型分类,可以作为学者搜集民间故事时提供分类指导。此处透出书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向民俗学者及爱好者普及采访技巧,使更多人有能力为民俗学收集可供研究用的民俗资料。

总之,本书是民俗学的概论性著作,是百年前民俗学记录的全面展示和速查手册,是教导学者进行民俗学资料收集的指导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