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 解释民俗学 🌕🌕🌕🌕🌑
绪论部分介绍了欧美、日本和中国的民俗学史。民俗存在时间不可考证,大概有人组成社会的那一天,就开始有民俗了。但民俗学的年龄还不到两个世纪。欧洲民俗学大概从格林兄弟搜集民国时就有了,但公认的开端是1846年威廉·汤姆斯提出“folklore”一词。1878年成立英国民俗学会为,1888年美国民俗学会筹建都是欧美民族学的重要事件。柳田国男是日本的20世纪民俗学届的重要人物。在中国,1918年2月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成立,1927年11月,顾颉刚与容肇祖、董作宾、钟敬文等发起成立了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可算是中国民俗学的标志性事件。

什么是民俗?民的内涵不断变化,在民俗学的不同国家和阶段,其意义从农民,古人,下层民众,劳动人民,到民族全体,全民,民众。“俗”,简单地说,就是知识和学问。民俗的早期形态都是偶然的民众个人行为,经过“模仿”和“重复” ,之间成为约定俗成的、被大众接受的、带有普遍意义的“民俗事象”。民俗在时间上可分为传统的和日常的。民俗事象带有符号性质,可以是物质的,语音的,过程的;其内涵所指的意义,是人们共同赋予和认可的。

民俗学研究民俗的起源和传播,依靠的是古书和民间流行的传说,以及各种仪式活动和表演。而现代科学的建立和田野调查工作的展开,则将许多民俗文本化。但在民众那里,民俗不是研究,而是生活。

在搜集民俗资料的同时,对民俗的分类和类型解析,是学科的基本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对民俗调查提出了完备的分类, 包含生产贸易、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信仰等10类。在此基础上,可以又合并为精神生活民俗和物质生活民俗。

通过语言和表演来表现和传播的民俗,可以文本化。对民俗文本进行研究是民俗学的又一内容。民俗的书面文本,根据加工的程度不同,主要分为记录文本、整理文本和重构文本。其中记录文本更有学术价值。而整理文本和重构文本往往面临“伪民俗”的质疑。现阶段的民俗学家对伪民俗采取的态度,比较倾向于研究它,而非评判或拒绝它。毕竟,民俗不但是传统的延续,也是当下的创造,如果能获得认同,伪民俗也可转真民俗。

民俗的语境,也就是指话语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给了民俗学研究以新的方向。语境作为民俗的上下文,赋予民俗以特定意义,且消除歧义。而民俗也可以透过不同文本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其真正含义。民俗学的互文性,也就是“一个确定的文本与它所引用、改写、吸收、扩展,或在总体上加以改造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

田野工作是民俗研究的根本。是民俗的文本化/数据化的关键。书中单辟一章详细介绍了田野工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者从身体素质、精神状态、心理思想等方面做好准备。

书的最后一章介绍了民俗学的八个理论学派,展现了民俗学与人类学、语言学、文学、社会学,历史学,民族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的紧密交互和练习。最后在结语中提出中国民俗解释的谱系学方法,指出必须考虑民俗生存的家庭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以更切合中国实际。

总体上,本书注重对民俗学这一学科的简史、工作内容、研究方法、理论派别进行了相当全面的介绍。而对民俗事象本身,除了作为示例加以引用之外,就较少涉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