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生活的变革 [图书] 豆瓣
Private Life under Socialism: Love, Intimacy, and Family Change in a Chinese Village, 1949-1999
8.5 (43 个评分) 作者: 阎云翔 译者: 龚小夏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 3
新中国成立后,乡村私人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爱情还是亲情,自由还是服从,个体如何在转型社会中抉择?
美国亚洲学会中国研究列文森图书大奖获奖作品
阅读当代中国乡村的情感与道德世界,理解私人生活背后的社会变迁
-----------------------------------------------------------------------------------------------
本书是以东北的下岬村为调查对象,分别从纵观下岬村这一本土道德世界的变化、农村青年择偶过程的变化、这一转变过程的各种细节、家庭财产分割过程中三种相互关联的习俗沿革以及在彩礼上体现出来的巨大变化等,讨论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个人的出现与发展和国家在私人生活的转型以及个人主体性的形成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过去半个世纪里,农民的私人生活经历了双重的转型,这一转型的核心在于个人作为独立主体的兴起。基于此,作者反思了中国近现代以来农村情感生活、亲属关系等私人世界的发展与变迁,与国家对于私人生活领域的巨大推力。
-------------------------------------------------------------------------------------------------
这部杰出的乡村民族志探讨了此前从未被讨论过的议题:中国农民家庭生活中的个体性与情感生活。1970年代的中国东北,阎云翔教授曾在当地某村庄做了7年农民,并于1989年以训练有素的人类学家身份回到那里,开始了为期十余年的考察。他以当地人的视角,描绘出普通村民丰富、细腻又微妙多变的精神世界。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等公共性议题,到风流韵事、计划生育、性等隐私问题,本书都有所展现。
阎教授将一部当代中国农村复杂的、流动的心态史和行为史,呈现在我们面前。
——列文森奖获奖辞(列文森奖推选委员会:裴宜理、胡缨、戴安娜•里拉)

读过 私人生活的变革 🌕🌕🌕🌕🌑
本书通过对中国东北黑龙江下岬村的在89年到99年之间进行的几次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础,剖析探讨了在1949-1999的半个世纪里,村庄中私人生活的深刻转型,并犀利的指出国家在家庭变迁中所起的关键角色。

这半个世纪,大致可以分为集体化时期和非集体化时期。集体化时期在某种意义上摧毁了传统宗族的社会构造和伦理模式。而随后的非集体化时期的经济发展,受益者又是当年富力强的年轻人。两相作用之下,农村私人生活出现全方位的变革:宗族势力削弱,亲缘关系的重要性降低;父母与成年子女住一起的主干家庭模式逐渐被核心家庭模式取代;家庭中的权力转移到了年轻一代;家庭中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女性重要性上升,妻子当家的比例相当高,丈夫开始参加家务;结婚从长辈做主变成自由恋爱,订婚后结婚前性行为逐渐成为常态。住房条件逐渐变好时,年轻夫妻开始有了私人空间;他们结婚后急于分家,带走的原生家庭的财产越来越多;结婚时的彩礼越来越高,成为又一种从家长那里转移财富到年轻家庭的方式。经济的转移伴随着权力的转移:老人的地位变得越来越低。代际冲突中老人完败,虐待老人的事情发生的越来越频繁。由于计划生育,子女减少,父母权威丧失,而国家仍然依赖传统的养老机制,造成老人要么讨好子女,要么独立单过,孝道衰落。在两个夫妻一个孩子的核心家庭中养大的孩子,就更加自我为中心,既要父母无条件的经济支持,又要求独立自主。

虽然没有着重讨论私人生活变迁对公共生活的影响,但事实也很清楚的表明,自我为中心的一代,对公共生活并不热心。“个人只强调自己的权利,无视对公众或他人的义务与责任,从而变成无公德的个人”。

作者的分析引向了这样一个结论:下岬村“个性与个人主义的兴起,是集体化时代国家对本土道德世界予以社会主义改造,以及非集体化之后,商品生产与消费主义的冲击,所共同作用的结果”。虽然所有的结论都是基于对一个村中的观察,但这一个安细节丰富。与其他更大规模的(宏观但简化)研究,共同见证中国的变迁。

作为也是北方农村长大,90年代末离家求学的读者,下岬村的诸多变迁让我感到熟悉。我的家乡发展轨迹也大致如此。如今,距此研究又过去了20余年,我的家乡的变化有如翻天覆地——大量外地人口涌入,地缘乡情进一步松懈;核心家庭的孩子都以成人,担负起社会的中坚。**国家的政策与市场的力量从未停歇,它们共同塑造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私人选择与道德世界,其深远影响,至今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