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图书] 豆瓣 Goodreads 谷歌图书 博客來
Gödel, Escher, Bach: An Eternal Golden Braid中译本前后费时十余年,译者都是数学和哲学的专家,还得到原作者的直接参与,译文严谨通达,特别是在原作者的帮助下,把西方的文化典故和说法,尽可能转换为中国文化的典故和说法,使这部译本甚至可看作是一部新的创作,也是中外翻译史上的一个创举。
读过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 🌕🌕🌕🌕🌗
- 并没有用心钻研,然而读此书仍旧用去了31个小时。这样一个大部头,是不容易写总结的,尤其是,此书不仅在内容上涉及广泛,还在结构上花费大量心思:它的主题之一,就是探讨系统的形式与内涵之间的巧妙统一带给人的认知快乐。要想体会此中巧思,除了去读全文外,别无他法。中译本为了还原这种结构意义上的巧妙对应,做了大量的再创造。如果懂得英文,该去读英文版。
侯世达指出,人类的思维创造中,存在一种怪圈现象,比如音乐中巴赫赋格曲的几个声部能构成某种整体感,绘画中埃舍尔的常常可以做两可解读,哲学中类似于罗素悖论的自指性悖论,以及数学中哥德尔定理所表明的逻辑系统无法证明系统的自身一致。在这些情形下,思维必须跳出原来的系统,在系统外解释/感受原来的系统。且没有理由相信,所到达的层次,就是最上层,因此还可以如此循环往复的跳出。
作者通过简单的数论系统到计算机语言,复杂的生物系统再到抽象的符号和思维系统,一个系统一个系统考察过去,这种逻辑怪圈,或者说层次无处不在。一定程度上,层次之间是有壁垒的,对一个层级的认识无法导致对高层次的理解,也无法还原到低层次。比如,对从DNA、蛋白质,细胞,组织,到机体,每个层次都各有其独有现象;从神经元,脑组织,算法,意识,和文化上,也有表现上的巨大鸿沟。
作者的讨论,最终落在当时人工智能问题上。当时的人工智能,主要还集中在依靠实现各种层次上的逻辑的。上面的各种悖论怪圈,说到底,是存在于每个形式系统上的漏洞,在逻辑上基本都不可能得到修补。但有趣的是,人类的思维系统虽然是这样一个怪圈,但是它似乎总能结束递归循环,得到答案。这让人们总能做出决策,而不会陷在无限循环中不出来。
通过逻辑实现人工智能的路走不通,但什么走通了呢?
站在智能已经发展出大语言模型,通过生成式语言与人类对话的当下,可以说最后达成成就的,是不怎么符合逻辑,但比较“仿生”的神经网络算法。对于神经网络算法,科学家们并不真正的了解。尤其是模型网络的每一层都有什么意义,对于人是个盲盒。但是经过训练得到的网络参数,已然能根据文字输入的提示语,来进行文本内容的生成。最新的模型已经在2025年通过图灵测试了。
作者多次提到禅宗公案,并且着实讨论了几个。但他没有意识到,禅宗公案的使用方法,是拿来卡住不停运转的思维意识,从而让人跳出思维,认识当下的。作者的思维太厉害,公案都卡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