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图书] 豆瓣
Drawing The Line:What to Do with the Work of Immoral Artists from Museums to the Movies
作者: [美国]埃里克·豪陶洛·马瑟斯 译者: 郭硕博 译林出版社 2024 - 7
◎ 喜爱的艺人“塌房”了,还能欣赏其作品吗?
◎ 失德艺术家会做更糟糕的艺术吗?
◎ 失德艺术家及其作品应该被“取消”吗?
◎ 从伍迪·艾伦、J.K.罗琳到R.凯利、凯文·史派西……大量当代失德艺术家案例,深入探讨失德艺术家及其作品周围的道德灰色地带
————————————
近年来,关于流行艺术家的不当言论和行为,甚至某些犯罪行为的揭露比比皆是。加上社交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公众对曾经喜爱的艺术家隐藏的生活开始保持警惕和批判的目光。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会影响其作品的审美价值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失德艺术家?以及,还能欣赏他们的作品吗?
在本书中,作者运用哲学工具,为这一困扰我们的伦理问题提供了敏锐的洞察。作者认为,艺术家的道德生活不仅会影响公众对其作品意义的解读,而且还会影响作品的审美价值。艺术作品提供了强大的情感资源,使我们能够在艺术世界中探索道德的复杂性,进而与不道德行为做斗争。因此,我们不应该回避那些失德艺术家的作品,而应该更加深思熟虑地参与其中;并且做出判断,当艺术家有不道德言行时,应该于何时何地在艺术和艺术家之间划清界限。

读过 划清界限?:如何对待失德艺术家的作品 🌕🌕🌕🌗🌑
困惑了很久的问题,被尼尔盖曼创死快一年了终于读了这本书。写得很小心,还是太浅、太保守,有点可惜。不论是将艺术当消费品对待,还是传递道德宣言的工具,亦或只是拒绝与恶人同谋,当面对艺术时,都不应忘掉首要的是审美体验,而对艺术作品审美的认知,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得出。艺术是一个允许不确定性存在的领域,艺术家的才能在于表达那些难以言喻的事物,而人是复杂的。在审美中追求道德纯洁,不仅会让我们失去不可计数的艺术,还会扼杀许多尚未萌生的艺术。直面、批判、真切地感受曾经的珍爱、认同与信任,现在的自我拷问与困惑,这是我对艺术的爱与理解,或许也好过将受害者与这份道德困境一同随着作品弃置脑后。但我们仍然可以选择如何参与其中。区分私人消费与公共消费,同时不对他人的消费行为下论断,改革艺术机构,追究手握大权者的责任,让掠夺者更加无所遁形,而非让公众背负问责的责任,这难度不亚于让我选择这世间什么值得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