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一己之福 [图书] 豆瓣
In Search of Personal Welfare: A View of Ancient Chinese Religion
7.6 (5 个评分) 作者: 蒲慕州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 3
宗教史研究的目的之一,是在设法了解一个宗教传统中人们的生活与宗教的关系。如果某一种宗教传统能够在一群人之中流传长久,除了其教义之外,必定是由于这种宗教信仰能够与人们的生活契合。本书运用大量的文献、考古材料,并结合西方宗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对中国古代,尤其是汉代及其以前的中国民间信仰的状况进行细致的分梳和辨析,追溯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发展的大势,从人外力量的性质、感应式的宇宙观、死亡与死后世界、人的神化等方面来看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的特点。并提出从官方、知识分子、民间三方面解读古代宗教现象的方法,为更准确地理解佛教、道教形成之前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状况,提供了新的思路。作者是我国第一位埃及学博士,先为台湾“中研院”研究员,中学和西学的双重视角,使本书成为中国上古民间信仰研究的重要著作。

读过 追寻一己之福 🌕🌕🌕🌕🌑
1、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宗教信仰最根本而持久的目标是如何得到个人和家族的福祉,个人又如何能接触,甚或控制人外的力量。从目的上说是为了个体的福祉(可以说是功利的),从方式上说是企图利用乃至于控制超自然力量。
2、揭示的一个很有趣的观念在于,人死了之后变成鬼(对于自己来说是魂魄,对于别人来说是鬼),但是因为鬼其实仍然与人在同一个世界(只是普通人看不到),因此可以说死并不是消失,而只是转换形态继续在这个世界上存在;
3、中国古代民间信仰存在一个神明理性化的特点:中国的神灵都在宇宙之内、本身也需要遵守宇宙的秩序,而宇宙的运作是本于各种时间和方位的系统(可以为人所认知),因此人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和知识来利用这些秩序以改变神灵的行为、来造福自己。

书在写作上非常谨慎,尤其体现在作者的措辞和分析上,总是要加一堆的限定和但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