妥协与对抗 [图书] 豆瓣
作者: 王升远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25 - 6
★战争不只发生在战场,也发生在人心里
★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界,找回思考与行动的勇气
★从沉默到抗争,在喧嚣与遗忘之间,重新倾听个体的声音
★葛兆光、陈思和、许纪霖、韩东育、孙歌、小熊英二、项飙、许知远
共同推荐
*****************
二战虽已过去,可在这个地球上战争却每天都在发生。日本的战争时代似已不再,但作为一种历史遗产,战争式的思维是否已随之远去?曾发生在二战时期的悲剧会不会“昨日重现”,发生在世界的其他角落?
本书从战争史中的“个人”这一角度出发,聚焦二战以及战后初期日本知识人的个体命运,深入历史的细节,试图在复杂的时代环境中感知“人的境况”。全书以日记、随笔、文学作品等为切入点,细致呈现如永井荷风、尾崎士郎、火野苇平、吉野源三郎、鹤见俊辅等人在战争前后的复杂立场和思想波动;同时结合动画大师宫崎骏作品作为时代镜像,探讨隐藏在童话叙事背后的战争隐喻与道德问题;在此基础上更将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思想与文化层面,探讨历史记忆建构、中日历史观的碰撞,以及知识人在“国家”与“个体”之间的言说困境。极端的战争逻辑依然潜伏在人类社会的缝隙中,我们是否能从那段历史的灰烬中,照见今天的我们该如何思考责任、选择与抵抗?
*****************
对异域的研究总是对本国的审视,中国学者的日本研究,从根底里说也是在反观中国。日本往往是中国的镜子,无论它是望远镜,是放大镜,还是哈哈镜。特别应当注意的是,王升远《小引》中用了“极端语境”几个字指代日本的战时与战败,即那个身不由己的时代,来讨论日本知识人如何自处,这一问题意识和研究思路,让我不由得想到鹤见俊辅说的“转向”,因为“转向”说的正是战时日本的精神史。读这本讲日本的书,或许可以反过来想一想,在中国的“极端语境”也就是那些时势比人强的时代,中国知识人是怎样回应时代的,是妥协、是反抗,是沉默,抑或转向?
——葛兆光(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作者是我认识的、为数不多的国内“知日派”学者,他在本书之中,梳理了一条从明治维新到帝国疯狂直至战后转型的历史脉络,以此为背景,重点分析了日本知识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复杂、纠结的心路历程。日本的镜像折射出东亚精神世界的普遍症状,从中可以窥见中国知识人在现代转型历史迷局中的内在困境。
——许纪霖(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