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地中心的人 [图书] 豆瓣
作者: 童末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4 - 3
童末最新长篇小说《大地中心的人》
◎“不吉不祥”的女人们,翻转山地的古老规则
被家支放逐的女头人孜那,与无名者“兹莫女儿”相遇,联合陷于困境的诸多山地女性,打开唤醒古老神灵的通道,踏上觉醒与铭记之旅。
◎从大凉山流出的生命挽歌,书写人类的生命状况
以大凉山区传说中的“鬼母”形象为基点,融合二十世纪三十年 代的社会巨变,对百年前大凉山的生命状况做出极具想象力的书写。
◎他是铁哈,也是冯世海;是边地汉人,也是被困彝地十五年后出逃的奴隶。
他如何面对乱世中自己的无根状态?人,是否可能在被命运之手抛掷之后,借助关于“希望”的想象,重获生存的意义?
◎故事不仅是一种讲述,更是讲述者的故事
若有一天我们失去文学,历史中默默无名的那些人,和他们的感受和讲述,多半将归于永久的沉默。
来自过去的喑哑之物不会消失。一个喑哑的开端,随后越来越响亮,汇合不同的声音,直至破碎,但随着时间过去,那些碎片将留下来,进入未来。如果过去的喑哑之物被人类在绝境中迸发的力量擦亮,它便不会消失。
……
内容简介:
几个世纪以来,驷匹尕伙的山岭中,高山的牧场和广袤的森林中,鹰巢一样的房屋里,火塘边,生活着这些自称诺苏的黑色的人类。他们把自己叫作“大地中心的人”。
20世纪30年代,大凉山,一位名为“铁哈”的奴隶决定出逃。从驷匹尕伙到山棱岗,他见证着山地与世界的不断下沉。“守护者”恩札在清醒与浑噩的轮回中逐渐迷失,贪婪的俄切在不断掠夺,“兹莫女儿”被迫带着“希望”走进德布洛莫,想唤起山地的新生……
孜孜尼乍的故事不是历史,但它会成为历史的母亲。
……
“书中的‘凉山’是我的虚构,是人的存在及困境展开其命运的实验地,也是语言展开其命运的所在。我创造出的所有角色都在接近我自身——他们的灵魂与我的并不相异,同样地复杂,犹豫,矛盾重重;和我一样,局限性镌刻在几乎每个人物的身上,其绝望和希望都如此。”——童末

读过 大地中心的人 🌕🌕🌕🌕🌗
4.5星,前90%我会毫不迟疑给满分,是近些年我读过的大陆长篇作品中的最佳。尤其是做到了既尊重彝族文化,又释放了足够的想象力,构建出了更自由更梦幻的那个作为“故事(story)”的“历史”。

看作者如何讲述几位主角在虚实之间的穿行,是阅读这部作品最大的乐趣,奇幻又现实,严酷又浪漫,有种被催眠后在梦中游荡的沉醉。而且还写得还比较克制,没有刻意的语言炫技,只要记住书中出现的那些彝族标准词汇和概念,就没什么理解困难,作者不会通过奇怪的比喻或形容,去制造所谓的“陌生感”,仍然是很踏实甚至传统地在讲述,这一点在当下中国文坛尤其难得。

但也有遗憾,最后两节收尾仓促,插入关祜生的一段介绍直接到让我困惑,叙述节奏都与前后文不同,结果故事行至高潮时的气氛都被打乱了。也许是觉得必须兼顾一个现实的交待? 然而这个现实人物没有足够真实感,原本该具备的复杂性也来不及在短短几段内展开。我甚至宁愿作者写得更长些,把他也作为另一个关键角色在前文中先写到,这样到后面与所有人的命运编织在一起才更顺畅。否则不如不解释,又或者作为后续故事的一个悬念点到为止?当然,这只是我忍不住的一点瞎想象。

总之,还是非常值得力荐的,尤其是如果对边缘族群的文化有兴趣,又或者是感兴趣体系完整的奇幻世界观构建和演绎,都会在读进去后感受到坠入梦幻的魔力。

不过看到其他评论后,有必要再多说一句:我不认为这部作品适合与《额尔古纳河右岸》比较,它其实更接近厄休拉·勒古恩的作品,也就是说,比《额尔古纳河右岸》更复杂得多。但因此我也是有一些困惑的——我们能否这样去进行历史的和文化的架空?我没有确定的答案,只能说以这部作品去看,我倾向于“可以”,作者目前以作品说服了我,当然,我的人类学和历史知识都不够,更不必说对彝族文化多陌生,所以对自己的判断也很难有足够自信。

如果说这部作品的独特性或者真正的实验性到底在哪里,恐怕就正是“敢于在现实基础上进行架空,以架空去弥补显然不完整的历史事实”这一点。文中最主要的三位角色在做的,也是作者决意要以文学去面对历史做的。如果可验证的事实才会被“历史”接纳,那么也就只能以文学去做那些不可验证却关系重大的“弥补”了。

最后,要盛赞一下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我看完全书才发现原来书封是可以展开的一张地图,版画的视觉冲击力好强,完美呈现了作品中最震撼的一幕,实在太惊艳了! #什么值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