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冷水坑 [图书] 豆瓣
作者: 金特 中译出版社 2023 - 10
《冷水坑》是金特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包含了他自2015年以来创作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选章》《暴风雪》和《罪与爱》。
《冷水坑》:冷水坑矿区日益衰败。听说政府下拨的补偿款被人卷走,矿工之子段铁马深夜骑行,前往堵截。一路上,他翻山穿林过河,与人狭路相逢,与鬼迎面对峙。冷水坑过往的记忆,今日的怨愤,缠绕着生者与亡魂,而它的未来,犹在苍莽凛冽的野风之外。
《冬民·序章》选自金特未完成长篇小说《冬民》:他是冬洲的“多余人”,一个“精神小伙儿”,一个酒蒙子。他无法顺从父亲的安排进入体制,他不反抗也不合作,沉溺于一种神秘主义式的自暴自弃。有一天,他遇上了一个下岗工人兼出租车司机,在酒精的烈焰中,他不知不觉卷入了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灵魂困境和人生悲剧。
《暴风雪》写一位女士在暴风雪中寻找自己的丈夫,以及遭遇各式人物的故事。暴风雪撕扯下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又重新凝固。
《罪与爱》写一对夫妻各自一天的生活。丈夫是市规划局的一位年轻的科长,爱好思考,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劳动,把握合理运用权力的尺度,建立良性的劳动秩序。但他在单位里却格格不入,被人揶揄为“机关堂吉诃德”,虽自命清高,终不免为这个系统所任意摆弄。妻子是一名助理律师,她接手的案子涉及一位小说家嫌疑人。随着对案情的深入了解,她对自己,对自己与丈夫、自己和世界的关系,有了全新的领悟。
四篇小说,虽然彼此独立,其间却有蛛丝般的隐秘勾连。冷水坑的矿灯虽已熄灭,地火却仍在冬洲大地之下涌动奔突,并透过一个个畸零的灵魂喷发出来,化作无尽的狂言谵语。

读过 冷水坑
友邻推荐所以特别找来读的,显然是又一个被东北成长重创,并甘愿通过这种重创确认自身的作者。但正因为我也算身在其中,反而对这种重创叙事感到怀疑。因为这是在被旁观者期待中塑造的创痛,具体的生活比它更复杂得多,更让人迷惑,所以不可能只用一种亢奋冷却后的愤怒癫狂来呈现它——即使这种情绪是足够符合想象的。

对我而言这样激烈的写作仍然只是一种姿态,是刻板印象“东北叙事”中的一种声音(绝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它在当下的确更方便被贴标签、制造共情,但它是一条歧路,反而会把真实的经验淹没。

东北成长的作者其作品的背景也不是必然脱离出生地,但这个真实背景一定是时间维度上更漫长的——不把东北放在这个更长的时间维度你也不可能让它的真相显露出来。

所以当下这套流行的“老工业基地”后裔创作身份是一个诅咒,必须挣脱它才能说出真话来。更进一步地说,“东北工业+制度至上的幻灭”是一种被制造的“类型”,这个类型太狭隘了(尤其是时间维度),它有戏剧性(并在更早一批代表者手中已经演变为武侠侦探小说的变体),但边界过度清晰,因此延展不出真实的经验,不可能在其中写出真心。

当然,呈现现实也不必然是文学的责任,只是如果要在作品中分析现实,或者哪怕只是把现实作为一个投影用的原型,至少用到的现实经验应该是真诚的、来自自我的,不是凭空造的——哪怕不是自造的,只是接受一个共同塑造的“类型”,它仍然是悬浮的。

这部作品语言的问题被读者吐槽,也不是因为读者都苛求通俗,而是它的形式与态度是有矛盾的——是不是出自作者的经验都很让人怀疑,更像是某种书面理论或语言表达方式的套用,唬人,情绪鲜明,但常常炫技到词不达意,几乎在否定甚至伤害作者的叛逆态度。再加上太多想象的角色,却很难看到写作者卸下包装后那个生活的自己,就更让人无法信任了。如果活着真的那么痛,我们会用这种方式发出呼喊吗?用这样铺陈概念的方式反抗麻木平庸,都说不服自己吧,更何况读者呢?

忍不住说这些不是针对作者本人(作者坚持创作很不容易),而是一次次失望累积,读到这部又这样,没办法不解释失望的原因吧。我毫不怀疑作者情绪的真实,但这样的归因哪怕不是假的,也是非常不完整的。这是所谓的“东北文学”的通病了,我还是期待写作者们能够反抗这种类型的召唤,抗拒被这样刻意设计地归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