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车站 [图书] 豆瓣
作者: 靓灵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5 - 9
首发三篇新作,90后女性科幻作家靓灵幻想小说集
她看过世界后,才学会爱自己。
身体可以“加速”的外卖员,能否跑赢资本的算法?
控制天气、改造物种,我们殖民星球,却无法治愈自己?
能源耗尽,是将离去者转化成能量,还是保留最后的尊严?
------------------------------------------------
★内容介绍
本书收录靓灵的7部中短篇幻想小说,其中,《纪录片:速之甜》《一列货车》《皑皑》为首次发表新作。
·
✲《纪录片:速之甜》:
外卖员服用让身体“加速”的软糖,想用肉体跑赢算法;但一系列代价让他们输掉人生。这是一个女外卖员的纪录片:资本以效率至上吞噬人性的时代,健康、尊严、生命是否还在我们的账本上?
✲《走春》:
漆匠少女误入极地世界,在这片春天会快速移动的奇幻冰原,她与游牧的“走春人”依靠麋鹿携屋迁猎,追逐春天。
✲《一列货车》:
陨星的能源即将耗尽,三万万国民被迫成为静止的雕塑。把死去的人执行星葬,又或者投入转化炉变为供生者活下去的能量?国王必须做出决定。
------------------------------------------------
★编辑推荐
本系列作品文字优美,兼顾故事性和思想深度,同时文体上靓灵做了诸多创新,例如伪剧本形式的《纪录片:速之甜》。与传统核心科幻小说风格不同,靓灵的小说极具文学性,行文优雅,可读性强,主题多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
.
作为女性科幻作家,靓灵的文字与创作视角,十分细腻、真挚。故事较少出现战争、竞争等极端化的矛盾,而是在人类日常化的未来世界中,展现极强的人文主义关怀,在悲悯与示警之间,用温柔真挚的情感打动人心。
.
作者靓灵在本系列小说中融合了“异世界”和“旅程”的各种元素,给读者思考“现状”的空间,以及选择“出发”的勇气。故事展现了各种惊奇的世界以及不同生活的方式,为读者展示一种从未设想过的“选择”,给读者勇气体验不同的人生。
------------------------------------------------
靓灵邀请你玩一个游戏:
第一步,用三个词语或短语形容“世界是什么样的?”。
下一步,是把句子里的“世界”换成“我”。
……
“十三岁的我曾经想,世界是没有边的,世界是好玩的,世界是有很多树的。我在这本书中写下我幻想中的世界、文明、种族:有的世界很冷,那里的居民一直在追逐温暖气候;有的世界经历了漫长的人类殖民和扫荡;还有的世界可能就在你身边,其中的人在你看不见的维度里,护卫着你的安全……
.
“当我把‘世界’替换之后,我是无限,我是新奇,我是森林。我也是流水,是航道,是车马,是站台。今天我是讲故事的人。而你可以从这里出发,去任意的地方。”

读过 任意车站 🌕🌕🌕🌕🌑
【轻度剧透长评预警】 《走春》是我读的第一篇靓灵的作品,但并不是这本作品集中的最佳(我最喜欢的是《风安》),如果要给单篇作品评分,满分5星,这篇我只会给3.5星,但读完整本书后,就能理解为什么把这篇放在开始非常合适——它的优点和局限都非常鲜明,想象力极佳(走春世界极致诗意),行文清晰,细腻又不流于辞藻堆砌,有明确的女性视角但不局限于性别,显然只要会被这几项吸引,就一定是非常适合这本书的读者。然而,《走春》这篇也有着很多写作者早年作品难免存在的结构问题,漆匠手艺和走春人的世界像是分别构思的两个故事,单独去看都有特色,组合在一起却无法实现共振,最终都没能得到足够的呈现。但也正因为这种不成熟,可以让我们看到作者的兴趣底色,其中既有传统科幻想象的绚烂开阔,也有对细节编织的着迷,形而上下都有了。在后续的阅读中,我们会看到一个年轻作者是如何由此出发,逐渐在作品中完成创作层面的成长。

第二篇《一列货车》只是一个过渡,作者想象的勇气进一步膨胀,到了让读者惊叹的程度,但或许走得太远,也有些凌空蹈虚,忽视了细节编织,所以结尾显得仓促,未完成感明显。不过作为一种想象能力的见证仍有意义。

到了第三篇《盐桥》,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力明显变强了, 这意味跨过了写作的试探阶段, 实现了一次飞跃。 阅读感受让人惊喜,也终于能够尽兴。超现实的构想虽然没有《走春》那么有独创性,也不够壮阔绚烂,但对青海冷湖现实历史的再现相当见功力,最感动我的也是作者对冷湖镇居民生活工作状态的具体描述,看得出来应该做了不少背景资料的整理。同时,超现实的嵌入在作为一种神秘现象呈现时,也很迷人。然而,“建筑师”的部分虽然刻画用力,它的插入却像是被过早摊开的谜底,减损了故事原本已经带给了读者的神秘感。另外,文末落回了亲情关系,我总觉得这个解释有些避重就轻,不如不说,因为真实的历史还有它更加重的一面,读到后面发现作者想讲的居然是亲情,而不是曾为了开发而牺牲的生命和青春时,都难免有一些“心思错付”之憾了。不过瑕不掩瑜,这篇是可以4星的。

刚读完《盐桥》后,以篇幅论,我原以为它应该是全书最佳,没想到下一篇《风安》虽然短,却更精彩,也更精致,对这篇我会毫不迟疑给5星!因为无论是想象力还是叙述节奏,《风安》都没什么可挑剔的,但最难得的,是作者终于有了能力,在很有限的篇幅内非常生动地构建出另一个星球的环境。从特异的地质构造,再到幸存的原生物种如何适应人类对星球的改造,都非常真切有说服力,画面感极强。游民的生活方式也很具体又迷人,而且成为了协同进化和共生概念在社会层面的一种回应,也给迷茫的“我”指出了一条能够自洽的意义之路。其实这篇的信息量极大,但写得很克制,能做到控制力这么强实在太值得赞赏了——这篇《风安》对我而言是过去两三年里读过的最佳中文科幻短篇。

《风安》之后的两篇《绯红杀手》和《皑皑》,可以看成是对《一列货车》的一种延续,但完成度已经都比《一列货车》要高得多了。靓灵显然非常乐于去探讨生命的可能形态,对人类经验中心的视角一次次地提出质疑。我不知道她是否还写过其他可能的生命形式,但总觉得这几篇之外恐怕还有不少思想实验,发表出来的只是构建得最完整的。尤其是《皑皑》,很能让读者体会到靓灵的创想能力有多么强大(是的,必须用强大这个词)。后半段白山的探索过程悬念极强,因为我真的无法凭以往的阅读经验料想会被“白山”带往哪里,而最后的呈现也很让人满意。如果非要鸡蛋里挑骨头,就还是篇幅局限了表达吧,我太希望这一篇可以更长一些、详细一些了,甚至完全可以有后续。

最后一篇《速之甜》回到了现实,近未来的设定其实也就是在讲当下,但科幻的形式为相对更自由的表达提供了机会,作为一种写作介入现实的实践,也是很有参考意义的。而且我想无论是否是科幻这种类型文学的读者,对这篇的接受度也都会挺高,它意味着作者其实也有能力从高蹈的“幻”落回地面,看到日常众生之苦,并再现众声喧哗。不过我并不想基于一种社会正义的立场给这篇太高的评价,它是合格的,但这是一种对现实经验的重复呈现,全面,却不深,没有尝试进一步挖掘。即使真的是一部纪录片,也可能意味着信息的整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有意取舍之后的。真实的系统性困境下一定有更激烈的冲突,这部分我们就算看不到,也知道它存在着,那么是不是也能够呈现出一些边角呢?

总之,虽然不是“完美”的作品集,但读过后我还是非常乐于力荐的。能读到文字控制力这么优秀,想象力又如此强大的作品,真的让我特别开心,也对中文科幻之后的发展多了好多期待和信心。希望靓灵能保持住这样的创作力,把更多诗意的世界真切地呈现出来,也希望像这样有宏大想象也有强烈共情能力的女性科幻作者可以更多些。

#什么值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