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中世纪
豆瓣
五四运动文献选粹与解读
袁伟时 编著
简介
八十六年前,中国爆发了一场震惊世界的反帝反封建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就是五四运动。这场运动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弘扬民主、科学精神,八十多年沧桑巨变,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在实现伟大复兴的征途上阔步前进。今天,回顾历史,继承和发扬五四运动的光荣传统,无 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期间,"民主"和"科学"的提出,切中了时弊。民主的对立物是专制,科学的对立物是迷信,这正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遗留的恶果。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旗手陈独秀,在他创办的风靡一时的《新青年》杂志上喊出的最响亮口号,是民主和科学。专制与迷信在中国社会里有着盘根错节的巨大势力和影响,向这两个大敌全面宣战,需要极大的勇气。
然而,中国民众的大多数是工人和农民。要求民主如果只停留在少数学者和知识青年的狭小圈子里,那么,不管议论如何激烈,仍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谈不上真正广泛的人民民主。在五四运动初期,由于中国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做到这样,但它是不够的,需要继续前进。科学,最根本的是要符合实际。这同样不是单靠少数人坐而论道就能解决的,需要投身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反复经受检验才能做到。五四时期的先进分子,就是循着这个方向不断前进的。
因此,清理五四的文化遗产,描绘它的真实面貌,发扬它的优秀传统,评价它的千秋功过,揭示它的现实意义便织成了一项严肃而又富有魅力的历史使命,摆在我们面前。从各个层面各个角度来探索中国文化的奥秘,必须综合性地展现五四文化的发展过程。
于是,在近现代中国思想史领域独树一帜的著名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袁伟时以当代中国难得的立场明确、思想清晰的启蒙型思想家的眼光,为了让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们直接与读者见面,同时记下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一些思考,在去年10月,向广大读者奉献了一本55万字的煌煌巨著:《告别中世纪:五四文献选粹与解读》。
这是一本国内目前最完整、最严肃的五四文选;这是一本有作者独特标准和眼光、意在继承五四精神的启蒙读物。新文化运动内容的深广和已经达到的高度,远远超出时贤的想象。 然而,长期以来,总有一些奇谈怪论不绝于耳:"全盘反传统"!"科学主义"!"全盘西化"!民主与科学"并无有机的必然关连"!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直面海内外对"五四运动"的种种指摘,作为一位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者,袁伟时呼吁:请读一读当时的文献!
思想终归要回到现实世界。为什么当代知识分子一讲到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都不能绕开五四?袁伟时认为,五四奠定了中国现代思想的主题----科学、民主、人权,而且这一主题至今仍未完成,五四运动也是一次高扬"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思想启蒙运动,其持续的时间更长,影响也更深广。
《告别中世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新文化运动中思想领袖们对民主的内涵,已经解释得很清楚。科学讲的是以理性的态度认识、分析问题。科学的认识,本来就是不断接近事物的本来面目,不可能完全认识终极真理。不能由某一个人说我是代表科学的,我是真理的化身,说反对我就是反对科学。所以说要好好继承五四启蒙精神,完成它的历史任务。
袁伟时将整个五四的文献分成十一个专题,表明作者对五四论题的基本概括,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民主、科学、新闻、青年、妇女、文学等方面。五四先驱们直言无忌,也没有染上以非学术手段解决思想文化和学术问题的恶习。 这些文献之所以值得阅读和研究,是因为准确地概括了任何国家告别中世纪的不可缺少的内容:打破思想镣铐,让民众成为敢于自由思考、自由言说的现代公民,这就是通常说的"人的解放"。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永垂史册,根本原因就在于它敢于蔑视专制主义的传统,忠实地履行了这个历史任务。本书的前面有一个篇幅较长的绪论,较为详尽地阐述了作者对五四运动的历史评价,以及编著本书的思路与目的。书中有袁伟时的十四篇文章,约十万字。这十四篇文章,实际上是思想文化辩论的结晶,里面贯穿了袁伟时对思想界、学术界对新文化不同观点的答复与回应。
袁伟时编著的《告别中世纪》一书,史料丰富,资料尽可能从最初发表的报刊中选取。其论述见解独特,分析鞭辟入里、批判一针见血,对于理解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具有不可替代的启蒙意义。
contents
出版题记
绪论 告别中世纪的思想革命——新文化运动纵横谈 袁伟时(1)
依据文献解读历史
什么是《新青年》的修身治国之道
最危险的是狭隘民族主义
“过激”思想的化解器
政治激进主义是反新文化运动的
思想家的失误与知识和制度缺陷
一、新文化运动的渊源
编者的话:历史不自今天开始 袁伟时(49)
社会改良会宣言唐绍仪、蔡元培等26人(55)
社会改良会章程唐绍仪、蔡元培等26人(56)
新闻条例秋桐(章士钊)(58)
自由与出廷状秋桐(章士钊)(62)
古德诺与新约法秋桐(章士钊)(66)
开明专制秋桐(章士钊)(71)
神秘哲学远生(73)
治官远生(74)
国人之公毒远生(75)
新旧思想之冲突远生(85)
二、新文化运动的“修身治国之道”
编者的话:面对专制与分裂的追寻 袁伟时(93)
社告《青年》杂志(102)
敬告青年陈独秀(103)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109)
本志宣言陈独秀(111)
吾人最后之觉悟陈独秀(113)
一九一七年豫想之革命高一涵(118)
《新潮》发刊旨趣书(123)
致《公言报》函并附答林琴南君函蔡元培(127)
洪水与猛兽蔡元培(134)
蔡孑民先生逝世的感言陈独秀(136)
思想革命真是救中国的根本方法张继罗家伦(139)
中国革命党应该补习的功课陈独秀(142)
新文化运动是什么?陈独秀(144)
新思潮的意义胡适(150)
新文化在中国*约翰•杜威(158)
三、民主与“国情”
编者的话:国体、国情与现代国家 袁伟时(173)
国体(答王庸工)陈独秀(181)
共和国家与青年之自觉高一涵(183)
袁世凯复活陈独秀(195)
答顾克刚(政治思想)陈独秀(198)
驳康有为《共和平议》陈独秀(199)
国会之用处在捣乱*陈独秀(218)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李大钊(219)
实行民治的基础陈独秀(224)
四、自由:观念、法律与制度审视
编者的话:百年一觉自由梦 袁伟时(237)
宪法上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剑农(249)
对于《治安警察条例》的批评高一涵(259)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李大钊(269)
警告守旧党渊泉(272)
最近新旧思潮冲突之杂感毋忘(274)
争自由的宣言胡适李大钊高一涵等(276)
司法独立与教育独立若愚(279)
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蔡元培(284)
法律与言论自由陈独秀(286)
自由与秩序李大钊(287)
“危险思想”?赤(289)
读弥尔的《自由论》高一涵(291)
批评的研究
——三W主义罗家伦(295)
中华全国报界联合会致国务院函(299)
五、“堂堂正正以个人主义为前提”
编者的话:冲破“国家”神话桎梏 袁伟时(303)
人生惟一之目的李亦民(307)
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高一涵(314)
非“君师主义”高一涵(322)
坚守“个人与社会宣战主义”
——答孔昭铭陈独秀(328)
“易卜生主义”胡适(329)
不朽
——我的宗教胡适(346)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胡适(355)
万恶之原孟真(傅斯年)(365)
个性主义与个人主义蒋梦麟(370)
六、中国女人的基本权利
编者的话:从“不缠足”到“女权” 袁伟时(375)
李超传胡适(378)
贞操问题胡适(389)
女权与法律朱洪(398)
七、古今中西文化的辩论
编者的话:对冲击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误解 袁伟时(407)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的差异陈独秀(419)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陈独秀(423)
宪法与孔教陈独秀(427)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陈独秀(433)
无论何种学派,均不能定为一尊*吴虞陈独秀(440)
再论孔教问题陈独秀(442)
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吴虞(446)
孔教俞颂华陈独秀(450)
随感录鲁迅(454)
迷乱之现代人心伧父(杜亚泉)(459)
质问《东方杂志》记者
《东方杂志》与复辟问题陈独秀(466)
答《新青年》杂志记者之质问伧父(杜亚泉)(472)
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陈独秀(477)
八、文学革命
编者的话:文学革命与“反传统”的是是非非 袁伟时(491)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500)
文学革命论陈独秀(510)
“尝试”与“不容匡正”*胡适陈独秀(514)
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胡适(518)
建设的文学革命论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胡适(521)
人的文学周作人(528)
思想革命仲密(周作人)(536)
九、科学与思维方式变革
编者的话:奴性•理性•现代性 袁伟时(541)
论“奴性的逻辑”胡适(545)
学术三戒*陈独秀(547)
偶像破坏论陈独秀(549)
圣言与学术*陈独秀(552)
何为科学家?任鸿隽(553)
什么是科学方法?王星拱(559)
十、多元文化的自由论难
编者的话:社会公正、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张力 袁伟时(567)
战后之世界潮流(守常)李大钊(575)
国民思想与世界潮流许德珩(579)
社会革命——俄国式的革命(孟真)傅斯年(592)
新时代之青年章行严(士钊)(594)
突变与潜变东荪(603)
《改造》发刊词梁启超(606)
欧洲文化之危机及中国新文化之趋向张君劢(609)
宇宙革命的预言(选录)朱谦之(618)
评提倡新文化者梅光迪(625)
论新文化运动吴宓(632)
十一、五四:从爱国激愤到制度寻思
编者的话:爱国•法治•公民社会 袁伟时(653)
一周中北京的公民大活动亿万(662)
青岛交涉失败史涵庐(668)
一九一九年五月四日北京学生之示威运动与国民之
精神的潮流顾兆龙(672)
论学生事件梁漱溟(675)
评梁漱溟君之学生事件论知非(蓝公武)(677)
市民运动的研究北京《晨报》(680)
学生事件和国家法律的问题北京《晨报》(683)
学生无罪陆才甫(685)
学生示威感言天侔(689)
大总统果欲置学生于法耶竹宣(691)
活法律与死法律少少(692)
民众运动的目的涵庐(694)
北京学生界宣言(698)
上海学生联合会宣言(700)
国民外交协会宣言(702)
山东省议会等要求偿款废约收回山东权利电(705)
北京市民宣言陈独秀(706)
吴佩孚等要求释放学生公布外交始末电(707)
上海商工学报各界对外宣言(709)
熊希龄等复钱总理函(710)
张謇致徐总统电(711)
康有为痛斥国贼通电(712)
唐继尧主张直接收回青岛电(614)
“五四运动”的精神毅(罗家伦)(715)
“五四运动”的精神是什么?*
——在中国公学第二次演讲会上的演词陈独秀(717)
编后絮语 袁伟时(719)
跋:回答对新文化运动的三大责难——献给五四85周年 袁伟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