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左岸1940-1950

豆瓣
巴黎左岸1940-1950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9579199797
作者: 阿涅絲‧波西耶
译者: 高霈芬
出版社: 創意市集
发行时间: 2020 -2
装订: 平装
价格: NTD550
页数: 496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法國文藝最璀璨的十年

Left Bank: Art, Passion, and the Rebirth of Paris 1940-1950

阿涅絲‧波西耶    译者: 高霈芬

简介

1945年二戰結束後,有一群作家、哲學家、藝術家、作曲家,
在巴黎小小一平方英哩的街區內,創造了歷史,改寫了世界的面貌。
他們辦了新雜誌、提出新哲學思維、改寫繪畫風格、挑戰婚姻與性別、創造電影的新浪潮。
他們是沙特、西蒙.波娃、卡繆、山繆.貝克特、莒哈絲、畢卡索、梅洛-龐蒂、楚浮、莎岡⋯⋯
這群人不僅活躍於巴黎左岸的藝文圈,
也使全世界著迷於他們的生活、思考方式。
對世界充滿熱情的巴黎青年們,
還希望能透過思想與行為改變世界--在資本主義與共產主義間,期望找到「第三條路」;
新一代的畫家,超越了社會寫實主義畫風,轉而投入幾何抽象藝術;
哲學家則開始思索人身為人最終的意義,
並在巴黎咖啡館提出震驚世界的「存在主義」理論。
社會評論家波西耶埋首史料、專書與報章雜誌,並以絕妙的筆法,重述精彩、錯綜複雜的歷史事件,邀請讀者一同見證巴黎那十年的愛恨糾葛、哲學運動、社會改革與藝術創新,一睹巴黎左岸迷人的歷史與傳奇。
【書內人物】(部分)
尚-保羅・沙特
Jean-Paul Sartre
西蒙・波娃
Simone de Beauvoir
阿爾貝・卡繆
Albert Camus
梅洛-龐蒂
Merleau-Ponty
畢卡索
Picasso
法蘭索瓦·楚浮
François Truffaut
山繆・貝克特
Samuel Beckett
瑪格麗特・莒哈絲
Marguerite Duras
法蘭絲瓦・莎岡
Francoise Sagan
碧姬・芭杜
Brigitte Bardot

contents

年度大事記
人物介紹
地圖
前言
PART I 戰爭是我的主人
殞落
抉擇
抵抗
渴望
PART II 當代巴黎
存在主義哲學
慾望和解放
第三條路
PART III 模棱兩可的行為
如何不當共產主義者?
愛情、風格、藥物、寂寞
行動與異議
「巴黎的陰鬱是強大的止血劑」
PART IV 感官之強化
「他們精通藝術,我們卻只有銅臭味」
刺激神經
憤怒、憎恨與失敗
真金不怕火煉
珍重再見、新的黎明
註解
謝辭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