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与死
豆瓣
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何冠彪
简介
【内容简介】
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优秀成果频出,何冠彪教授《生与死》一书则是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明清易代,士大夫面临前所未有的艰难抉择,生与死是他们首先必须面对的困境。书稿梳理了明季士大夫殉国的人数,阐释了其殉国的原因,并且从当时人的角度,探讨了士大夫对殉国的态度、评价等问题。大学问出品,杨念群、冯贤亮推荐。
【学者推荐】
中国历史凡遇鼎革,总有人以身殉国,其中尤以宋元之际、明末清初两个时段的士人行为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恰逢非华夏族群入继大统,而不只是汉人王朝内部的改朝换代。由旧朝遗民被迫易服换装为异族新朝臣子,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做出各类反抗举动。其中,明季殉国者尤为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颇值得体味深研。此书对明季士大夫的诸多心理困境均有细致的辨析与解说,有助于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何冠彪先生的这部专著,深刻揭示了明末士大夫面对明清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心态,尤以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为重。这是对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本色以及意义世界之追寻最重要、最精彩的研究。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顾亭林在《日知录》中说道:“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陈寅恪先生晚年呕心沥血撰写《柳如是别传》,于“缘起”中言:“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呜呼,“孰谓空文于治道学术无裨益耶?”(陈寅恪《赠蒋秉南序》)
contents
自序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明季士大夫的殉国人数
第三章 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
第四章 明季士大夫在忠与孝之间的抉择
第五章 明清之际士大夫对须否殉国的争论
第六章 明清之际士大夫对生死难易的比较
第七章 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明季殉国者的评价
第八章 结论
附录 明遗民对殉国与否的抉择与回应——陈确个人研究
征引书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