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
豆瓣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Volume Ⅰ: 1375
孫康宜 / 宇文所安 … 译者: 王國軍 / 劉倩 …
简介
全書完整翻譯、不刪不剪
集合美國十幾位重要知名漢學家
為一般普通大眾讀者
共同撰寫新角度、新觀點、整體連貫、可通讀
1375年之前至當代的中國現當代文學文/華語語系文學
由美國耶魯大學孫康宜教授、哈佛大學字文所安教授主編,田曉菲、伊維德、艾朗諾、王德威、奚密、賀麥曉、石靜遠等知名英美漢學家執筆撰寫的《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的中國文學這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上下各卷各章因作者各異其趣的學術與表達風格,呈現不同的敘述面貌。
一部新的文學史,是一次重新檢視各種範疇的機會,既包括那些前現代中國的範疇,也包括1920年代出現的新文學史所引入的範疇。重新檢視並不意味著全盤拒斥,只意味著要用證據來檢驗各種舊範疇。
──宇文所安
我們希望讀者能夠從頭到尾地閱讀《劍橋中國文學史》,就像讀一本小說一樣。我們的目的是閱讀,而非提供參考。我們的目標不是寫一本傳統的文學史,而是寫成一本文學文化史,想把它做得有趣一點。
──孫康宜
‧劍橋大學出版社的系列國別文學史之一,該系列由著名學者主編,因定位的讀者目標為一般大眾,故力求以敘事的方式寫成一部整體連貫、可通讀的文學史,而非僅供專家參考的研究性論著;同時又能把相關領域最前沿的觀點和學術成果呈現出來。
‧《劍橋中國文學史》以1375年為界分為上、下兩卷,分別由知名學者宇文所安、孫康宜主編,作者涵括十幾位美國漢學界的重要學者。全書以斷代而非文體的結構方式介紹了從殷商晚期的甲骨文、青銅器銘文,到當代中國文學三千多年的發展歷程,和中國文化中關於寫作的故事。
‧《劍橋中國文學史》力圖實踐一種新的文學史觀,即文學文化史:相對於傳統的文學社會學分析,更重視物質文化發展──如手抄本文化、印刷文化、雜誌與報紙副刊等──對文學的影響;相對於對作家個體的強烈關注,更注重文學史的有機整體性,及對一些傾向和潮流的梳理;相對於以朝代斷代、將文學史與政治史重合,則更強調文學、文化的歷史自主性;相對於傳統文學史致力於將作者和作品定型和定性,則更注重文本的不確定性……因而作者問題,文學的接受史,印刷文化,選集的編纂,文本的製作、流傳與改寫等等,在本書中獲得更多關注。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從上古時期漢語書寫肇始及早期銘文等問題入手,追溯了這一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學傳統的起源。到了本卷結束的十四世紀下葉,商業印刷文化已高度發展,在文言文寫作之外,新興的城市白話寫作已逐漸蔚為大觀。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上):1375年之前》各章描述一些重要王朝的興衰起滅、宮廷在文學生產中扮演的角色、孕育著名大作家的社會及物質語境、亞洲其他各國的文化影響,包括佛教的輸入等等。而在這一長時段中,寫作以及對寫作的闡釋,已從附著於宮廷貴族的文士們的特殊技能,轉變為一個大帝國菁英階層的根本身分象徵。
‧《劍橋中國文學史(卷下):1375年之後》,以1400年前後形成的明代文化開篇,貫穿滿族治下的清代,直至當代中國文學,以迄華語語系發展近況。這一時期多樣的文學形式和風格顛覆了傳統的文學範疇,因而本卷文學史的寫作也相應包括多樣主題,如政治審查對文學的影響、印刷文化的變遷、朝代更疊與文學發展、青樓文化、女性作家等等。除了詩詞、小說、戲曲、說唱文學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學作品外,還深入探討西方文學的漢譯,現代「新小說」的興起等等。
contents
聯經中文版序 孫康宜
英文版序 孫康宜 宇文所安(Stephen Owen)
致謝 宇文所安
卷上導言 宇文所安
第一章 早期中國文學──開端至西漢 柯馬丁(Martin Kern)
一 漢語及其書寫系統
二 甲骨文與青銅器銘文
三 《詩經》
四 〈國風〉與早期闡釋傳統
五 《尚書》中的王室詔令
六 戰國時期的敘事文學與修辭
七 讀寫能力的問題
八 戰國文本譜系的漢代建構
九 戰國哲學、政治話語文本
十 《楚辭》
十一 早期帝國的詩歌
十二 西漢的歷史敘事與雜史敘事
十三 秦與西漢的政治、哲學論著
十四 經典的地位
第二章 東漢至西晉(二五─三一七) 康達維(David R. Knechtges)
一 東漢文學
(一)概述
(二)班氏家族及其同時代人
(三)崔氏家族
(四)杜篤與馮衍
(五)桓譚與王充
(六)兩種新興的散文文體:銘、箴
(七)東漢中期
(八)張衡
(九)馬融與崔瑗
(十)兩位南方人:王逸與王延壽
(十一)東漢末年
(十二)東漢末年的「論」
(十三)趙壹
(十四)蔡邕
(十五)東漢詩歌
二 建安時期
(一)概述
(二)鄴城文學「沙龍」
(三)曹植與曹丕
三 正始時期
(一)概述
(二)竹林七賢
(三)阮籍
(四)嵇康
四 西晉文學
(一)概述
(二)潘岳
(三)陸機與陸雲
(四)張協、左思、左棻
(五)西晉賦
(六)劉琨、盧諶,向東晉過渡
第三章 從東晉到初唐(三一七─六四九) 田曉菲
一 四世紀的文學
(一)東晉(三一七─四二○):概述
(二)文學的社會用途
(三)記敘
(四)內省的山水:詩與文
(五)其他的詩歌題材和賦
(六)樂府
(七)文學批評
(八)陶淵明
(九)十六國文學
二 五世紀的南方文學
(一)概述
(二)寫作與社會生活
(三)謝靈運
(四)顏延之
(五)鮑照和江淹
(六)劉義慶及其文學集團
(七)絕句的興起
(八)永明一代
三 六世紀的南方文學
(一)梁武帝的統治和文化菁英的崛起
(二)文學生產:目錄、類書、選集
(三)文學批評
(四)宮體詩
(五)其他文學形式
(六)「北方」和「南方」的文化建構
(七)創傷和離散:書寫江南的沒落
(八)餘燼
四 五世紀初至七世紀初的北方宮廷
(一)概述
(二)五、六世紀的北方文學
(三)從隋煬帝到唐太宗
第四章 文化唐朝(六五○─一○二○) 宇文所安
一 概述
二 武后時期(六五○─七一二)
三 玄宗時期:「盛唐」(七一二─七五五)
四 佛教寫作
五 安史之亂後(七五六─七九一)
六 中唐一代(七九二─八二○)
七 最後的繁榮(八二一─八六○)
八 唐朝的沒落和地方政權時期(八六一─九六○)
九 新朝(九六○─一○二○)
十 敦煌敘事文學伊維德(Wilt L. Idema)
第五章 北宋(一○二○─一一二六) 艾朗諾(Ronald Egan)
一 概述
二 梅堯臣、歐陽修與新詩風的出現
三 歐陽修與文藝散文
四 王安石:作為詩人的政治改革家
五 蘇軾
六 黃庭堅和江西詩派
七 佛教與詩歌
八 題畫詩
九 宋詞
(一)張先、晏殊
(二)柳永:有爭議的綜合
(三)歐陽修
(四)蘇軾與遠離女性化
(五)詞論的肇始
(六)周邦彥
十 「非文藝」散文
(一)筆記與小說
(二)詩話
(三)鑑賞文學
(四)非正式書信
第六章 北與南:十二與十三世紀 傅君勱(Michael Fuller)、林順夫
一 「中國轉向內在」時代的文學林順夫
(一)北宋亡於女真
(二)中國轉向內在
(三)北宋覆亡對學術與文學的衝擊
二 文與道:道學的衝擊傅君勱
(一)道學對緣飾語言的批判
(二)內在性的文學與轉向外在的反向運動
(三)初期:美學與哲學議題在楊萬里和陸游身上會合
(四)初期:朱熹與文本的透明性
(五)十三世紀初葉:「理」的各種立場
(六)南宋後期:道德自我的詩學
三 文學的社會世界:團體與結社,以及印刷術的影響傅君勱
(一)印刷與考試文化
(二)南宋的官刻與私刻
(三)詩歌風格與文學菁英
(四)詩人團體:風格的社會組織
四 截止到一二一四年的金朝菁英文學傅君勱
(一)金朝初葉:「借才異代」
(二)中期:世宗與章宗朝,歷史與文化語境
(三)世宗與章宗朝的文學
五 專業性與藝術手法林順夫
(一)古典詩歌
(二)詞
(二)散文
六 城市生活之樂林順夫
(一)南宋的都市發展
(二)文學中的都市生活刻畫
(三)宋朝都市裡的娛樂
七 南宋覆亡林順夫
(一)蒙古征服南宋
(二)文人轉為戰士
(三)宋朝遺民作家風格多樣
(四)對南宋文化的懷念與批評
第七章 金末至明初文學(約一二三○─約一三七五) 奚如谷(Stephen West)
一 概述
二 一三○○年之前的北方創作
三 一三○○年之前的南方創作
四 元詩四大家
五 外族作家
六 一三七五年之前的詩歌
七 辭賦
八 元代白話文學
九 散曲:詩歌混合的新形式
十 尾聲
參考書目
本卷作者簡介(依本卷目次排序)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