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史學術史論
豆瓣
周書燦
简介
本書對20世紀以來古史新證派等新史學流派有關商周制度、文化、民族等專題研究進行了較為縝密細緻的梳理、理性評判,對古史辨派、史料派、唯物史觀派等新史學流派的理論方法、學術思想等進行了深入的發掘與總結整理,對影響20世紀中國古史研究的若干非學術因素進行了全面的揭示,初步勾勒出20世紀以來中國古史學術史的大致軌跡與總體面貌,具有重要的學術開拓性與前瞻性,對中國古史學術史若干專題研究具有重要的補白作用。該著作是蘇州大學2013年度研究生卓越培養計畫項目高水平新課程建設子項目“近現代中國古史研究”的最終研究成果,可作為中國史學科碩士、博士研究生的參考教材,對於中國史乃至中國文學、哲學等學科的學術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持與推進作用。
contents
第一章 《殷周制度論》新論——學術史視野下的再考察
一、學術界對《殷周制度論》的是非褒貶
二、《殷周制度論》論點體系的種種疑問
三、《殷周制度論》學理價值新論
第二章 民國以來井田有無之辨綜論
一、20世紀20年代:井田有無問題首次提出與有無對壘各持一端
二、20世紀30年代:有無對壘格局漸次打破與以否定為主的總體傾向
三、20世紀40年代:專業歷史學家積極參與下之肯定論漸居上風
四、1949-1979年:政治因素主導下肯定論“漸趨統一”與解說的分歧
五、20世紀80年代以來:肯定論者的理論突破與否定論再度“活躍”
第三章 “默證法”與古史研究
一、20世紀以來“默證”方法在古史研究中的普遍運用及價值
二、古史學界對“默證之使用限度”問題的關注
三、默證法與未來的古史研究
第四章 郭沫若對古史辨的超越
一、“疑古辨偽”:郭沫若與古史辨的“不期而同”
二、“古史新證”:“二重證據法”的嫺熟運用及超越疑古的方法論探索
三、“重建古史”:唯物史觀的建立與超越疑古的學術實踐
第五章 論郭沫若對羅、王之學的臧否
一、對羅王之學在中國學術史上的貢獻與地位的肯定
二、對羅王之學若干學術局限與不足的指摘與補正
三、郭氏學術批判與自我批判的現代學術價值
第六章 社會史論戰背景下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辯難
一、社會史論戰背景下郭沫若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為中心的考察
二、社會史論戰背景下學術界對《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的辯難
三、辨難的學術價值及存在的突出問題
第七章 郭沫若與中國古史分期問題論爭——兼論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研究的未來路向
一、20世紀30-40年代:從兩周之際封建說向秦漢之際封建說的轉變
二、20世紀50年代:奴隸制的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及戰國封建論的建立
三、20世紀70年代末~90年代初:學術界對郭氏古史分期理論的論辯
四、中國古代社會形態研究的未來路向問題
第八章 “層累”說與古史重建——學術史視野下的考察
一、 從顧氏有關堯、舜、禹地位問題的論述看“層累”說的科學性
二、“古史新證”視野下“層累”說的學術意義
三、對極端疑古“糾偏”與“走出疑古時代”背景下“層累”說的完善
四、新出土文獻與“層累”說的當代學術價值
五、“層累”說與未來中國古典學的走向
第九章 論傅斯年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的理論與方法問題——重讀《民族與古代中國史》
一、《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的學術思想與特色
二、《民族與古代中國史》的若干質疑與批判
三、傅斯年古史的評價問題
第十章 論蒙文通上古民族文化理論建構
一、《古史甄微》的著述背景、重要論點與學術貢獻
二、現代學術視野下“太古民族三系說”重新審視
三、以五嶽說演變及十二州疆域擴展證中國古代民族、文化西漸質疑
四、“上古”、“三代”文化論的邏輯疑難
第十一章 論唐嘉弘先生的學術貢獻
一、先秦史
二、民族史
三、學術方法與學術思想的探討
第十二章 目前古史研究中的“信古”、“復古”傾向評析
一、目前古史研究中的“信古”、“復古”回潮的傾向舉證
二、“信古”、“復古”回潮是一股學術逆流,是古史研究的全面倒退
三、清除“信古”、“復古”思潮的消極影響,重建“古史”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