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烈与冷静

豆瓣
热烈与冷静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32117147
作者: 林毓生
发行时间: 1998 -6
丛书: 学苑英华
装订: 平装
价格: 17.50
页数: 317

/ 10

2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林毓生   

简介

目录
试图贯通于热烈与冷静之间――略述我的治学缘起 (代序)
一、什么是“创造性转化”
二、“创造性转化”的实际运作
三、“创造性转化”的再思
四、为什么应该推行“创造性转化”
五、中国家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六、“错置具体感的廖误”
七、传布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道路
八、始终忠于知性的神明
九、自由不是解放
十、自由的两项基本原则
一一、法治下的自由
一二、普通性与抽象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三、普遍性与抽象性是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四、临时性的历史主义者
一五、世事和真理不同
一六 、 “理念忆型分析”的必要
一七、50年代台湾的政治环境
一八、我少年时爱国意识与政治意识
一九、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
二0、殷我先生影响了我一生
二一、给历史的开展一个可能的选项
二二、以真诚的生命投入思考的工作
二三、民主的历史意义
二四、民主理论发展的前景
二五、敬傅正先生
二六、现代的公民社会
……
一二四、中国没有法治的传统
一二五、民主只能落实在支持民主的基础上
一二六、正视困难
编后记

contents

试图贯通于热烈与冷静之间——略述我的治学缘起(代序)
一 什么是「创造性转化」
二 「创造性转化」的实际运作
三 「创造性转化」的再思
四 为什么应该推行「创造性转化」
五 中国家庭观念的「创造性转化」
六 「错置具体感的谬误」
七 儒家思想「创造性转化」的道路
八 始终忠于知性的神明
九 自由不是解放
一〇 自由的两项基本原则
一一 法治下的自由
一二 普遍性与抽象性是社会演化的结果
一三 彻底了解研究主题
一四 临时性的历史主义者
一五 世事和真理不同
一六 「理念型分析」的必要
一七 50年代合湾的政治环境
一八 我少年时的爱国意识与玫治意识
一九 殷海光先生的逻辑课
二〇 殷海光先生影响了我一生
二一 给历史的开展一个可能的选项
二二 以真诚的生命投入思索的工作
二三 民主的历史意义
二四 民主理论发展的前景
二五 敬悼傅正先生
二六 现代的公民社会
二七 拉丁文的「文明」是从「公民」演变而来
二八 发展现代民间社会
二九 传统民间社会如何转化
三〇 对传统民间社会行为模式的改造
三一 一个导向
三二 多元的思考
三三「启蒙精神是敢于认知」
三四 什么是五四意识形态
三五 「五四思想」有强势与弱势意识形态层面
三六 「五四思想"意识形态化的发展过程
三七 什么是五四精抻
三八 从历史难局中走出来
三九 五四之前的反传统思湖
四〇 社会达尔文主义
四一 民族主义
四二 中西对比
四三 儒家一元化思想模式的影响
四四 西学的冲击
四五 谭嗣同反传统思想的特质
四六 张载「天人合一」的本体论
四七 朴学
四八 康有为尊孔的反孔涵义
四九 章大炎反孔言论的意蕴
五〇 问题与主义」论辩的历史环境
五一 胡适与李大钊的基本论式
五二 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异化
五三 梁湫溟与文化保守主义的滥觞
五四 梁漱溟内在困境及其成因
五五 胡适与梁漱溟的辩难
五六 胡适对梁湫溟批评无力的原因
五七 「一元论」的成因与困境
五八 科玄论战与知识分子的内在反思
五九 鲁迅思想的特质
六〇 「丰饶的含混性」
六一 鲁迅的人道主义与个人主义
六二 逻辑的死结
六三 应该让生命充分发展
六四 魯迅对「革命文学」的一种看法
六五 「意图伦理」与「责任伦理」
六六 中国传统的政治观
六七 革命政治观与中国传统政治观的关系
六八 对胡适『民主玫治是幼稚政治」的评析
六九 在大胆假设与小心求证之间
七〇 胡适的「全盘西化」论
七一 胡适遗留的启蒙思想是有限的
七二 新儒家的困境
七三 新儒家的建树主要在历史方面
七四 「开出」说评议
七五 「自由无限心"永远落在时代后面
七六 新儒家对民主的评价相当天真
七七 性善说需经过「创造性转化」
七八 「开出」说是不成功的
七九 儒家思想所呈现的宗教品格
八〇 儒学的内在紧张性质
八一 关于启蒙与救亡
八二 中国五代知识分子
八三 「civil society」三种不同的指谓
八四 对「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这句话不能望文生义
八五 「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的广义解说
八六 「域邦是自然的」
八七 关于「西体中用」论的评析
八八 「人权」的哲学来源与历史来源
八九 厘清译名的不同意义
九〇 公民社会
九一 市民社会
九二 现代的民间社会
九三 民主运作与公民精神
九四 发展公共性格
九五 新型民间社会
九六 思想模式的落空
九七 法治与法制不同
九八 中国文化具有「公」的观念
九九 发展民主的可能与历史性变迁
一〇〇 社会力量进入政治过程才能走向民主
一〇一 公民社会与政党政治
二〇二 缺乏政治智慧
一〇三 事倩尚未发生便应衝量不同的后果
一〇四 以政治理性化来追求真正的民主果实
一〇五 台湾究竟是不是一个多元社会
一〇六 多元社会的真谛
一〇七 在消极自由的前提下谈积极自由
一〇八 自由、个人主义与无政府主义
一〇九 民主与公民遒德
一一〇 自由与民主之间的创造性紧张
一一一 韦伯的「责任伦理」
一一二 内在的心志与外在的终极目标
一一三 中国文化面临两难
一一四 知识分子赶时髦问题
一一五 关于后砚代理论
—一六 传统中国政治与文化-道德秩序为何是一元的
一一七 「宇宙神话」观念
一一八 「普遍王权」从未受顛覆性的挑战
一一九 内圣外王」只是一个理想
一二〇 文化变迁的三个模式
一二一 移植外来文明要有合适的土壤
一二二 政治与文化结构的「真空」
一二三 西方民主制度与文牝是从中世纪演化而来」
一二四 中囯没有法治的传统
一二五 民主只能落实在支持民主的基础上
一二六 正视困难
编后记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