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豆瓣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42688064
作者: [德] 尼采
译者: 周思成
格式: 精装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发行时间: 2025 -2
装订: 精装
价格: 65.00
页数: 236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新译详注本

[德] 尼采    译者: 周思成

简介

尼采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之一
清华历史学者周思成精译详注本
无障碍领略哲学巨人的隐秘深意
详解历史的滥用,解构历史与权威
看历史如何带我们面对生活、思考未来
◎作品看点
★ 尼采早期代表作,影响了一代知识人如何看历史。《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是除《悲剧的诞生》外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其中对于历史学的批判性思考直接影响了福柯,使其力避传统史学分析而另辟新的分析途径,福柯一度自封为“尼采派”。美国思想史家海登·怀特更是言必称尼采,后现代史学家的基本立场在相当程度上都源于尼采。
★ 1:2详解细释,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精译本。目前国内已有的四个德译本和一个英译本多没有注释或仅有少量注释,而尼采在本书中使用了大量的典故、戏仿和反讽,写作风格对公众并不友好。鉴于此,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广泛研究现有中译本、法译本、德文评注本以及尼采相关著作基础上,对书中涉及的用典、知识背景等做了详细注释,带领我们深入尼采思想的肌理。
★ 后现代史学先驱,揭示历史的误用与滥用。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尼采对美化甚至虚构历史的“纪念式历史学”、将鲜活事物进行防腐处理的“好古式历史学”以及将人引向虚无的“批判式历史学”进行了强烈批判,详解历史感的泛滥对人造成的不良影响,主张历史学应为生活服务,可谓强调主体和当下于历史之意义的后现代史学先驱。
★ 一篇“不合时宜”的考察,于自身中克服时代。除了对历史学的批判,尼采还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德国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整个德国文化,针砭时弊,直指时代的“历史病”,即主张一切都必须从“历史性”加以理解,在当时德意志民族统一、乐观主义与国家主义呈一边倒之时,提醒人们对合时宜的东西保持清醒,这在今天恰是一种“合乎时宜”的警示。
★ 在全球化媒体时代,用生命的透镜看“历史”。在今日全球化媒体时代,当历史成了“即刻史”,不同媒体抢占历史事件来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跟随尼采思考历史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历史”要为人的生活开辟一条创造性的道路,让人能够回答为什么而生活,“用生命的透镜看历史”,而不是甘当模仿者。
★一切历史都是未来史,去除好古或虚无,面向未来生活。本书延续尼采一贯的风格,言词犀利,不仅是当时的
“牛虻”,也是今日的“嘴替”。不存在客观的历史,判断历史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是否有利于人生,以此呼吁我们从历史的重负中解放出来,摆脱令人麻痹的教条式教育,面向未来自由思考和行动,“把一切‘过去是如此’变为‘我要它如此的!’”。
◎内容简介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出版于1874年,是尼采继《悲剧的诞生》之后计划撰写的系列短篇《不合时宜的考察》第二篇,也是他除《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论道德的谱系》之外知名度最高的作品。
在19世纪这个被称为“历史学的世纪”,针对历史感的泛滥,尼采在这篇“不合时宜”之作中将批判的矛头指向历史学、语文学、黑格尔哲学、高等教育乃至文化等“时代性的、合时宜的东西”,追问历史学于我们人生的用途,强调主体和当下对于历史的意义。这种视历史学为一种富于创造性的策略的观点,使之成为后现代史学的先驱。
青年历史学者周思成在本书中以文本与注释1:2的比例对文中涉及的大量历史、哲学背景以及明典、暗典、隐喻、反讽等做了详细的注释,并撰写了长篇导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重新思考历史于当下的意义。

contents

译者导读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
前言
章一
章二
章三
章四
章五
章六
章七
章八
章九
章十
附录 进一步阅读书目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