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经济学分析基础
豆瓣
神经科学与社会丛书
保罗·格莱姆齐(Paul W.Glimcher) 译者: 贾拥民
简介
以神经经济学而言,许多主流经济学家都有很大的疑问:大脑内部的机制是否真的与经济学问题相关?我们今天所掌握的关于大脑知识真的能够告诉我们一些与人类的决策行为有关的信息吗?现在被归入“神经经济学”的研究是经济学研究吗?真正经济学意义上的神经经济学是否可能、如何可能?
《神经经济学分析基础》对上述问题做出了肯定性的回答。该书作者保罗·格莱姆齐(Paul Glimcher)是神经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神经经济学界“乐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现为纽约大学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教授,领导着纽约大学神经经济学研究中心和决策行为跨学科研究院。他认为,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神经经济学的存在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为其构建一个“基础”的时机已经成熟。《神经经济学分析基础》一书的目的就是,为神经经济学奠定哲学和实证基础,并将相关的生理机制和生理约束与相关的选择理论和估价理论综合为一个整体。格莱姆齐通过实例阐明,神经经济学的三个“母学科”——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的现有的理论和数据,已在各自的层面上确定了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决策机制的基本特征。将这三个学科融会贯通,我们就可拥有足够的洞察力,洞悉决策过程的根本特征。神经经济学的使命就在于此。
《神经经济学分析基础》全书共四篇。在第一篇中,格莱姆齐先界定了神经经济学必须面对的核心哲学问题,为其奠定坚实的哲学基础。为此,他首先分别描述了神经科学、心理学和经济学解释人类决策行为的不同进路,然后回顾了知识论关于不同学科之间如何实现互动的一系列洞见。格莱姆齐一方面捍卫了新古典经济学,另一方面又严厉抨击了一些主流经济学家所坚持的经济学一定不能被神经科学关于大脑的“机制”的研究所限制的观点。他指出,目前的经济学理论,只是一种“软”的经济学理论,我们必须发展出一种“硬”的经济学理论。“硬”的经济学理论的核心见解是,决策者之所以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就是因为他们的大脑内部出现了相应的深层神经生物表征,即,将经济学中的“似乎是如此”,替换为“就是因为如此”。
在第二篇中,格莱姆齐简练而深入地描述了神经科学已知的灵长类动物(包括人类)的选择机制,即,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内部的、能够对各个可选项进行选择的生理结构和神经机制。他立足于关于额叶和顶叶皮层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成果,将经济学模型、心理学模型和神经科学模型综合起来,构建了一个用来理解我们如何做出选择的跨学科的理论框架,然后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一系列关于人类行为(无论是理性的行为,还是非理性的行为)的原因的新见解,同时还为所谓的非理性行为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在特定的生理约束条件下,它们其实是神经生物层面上的最优化。
第三篇介绍了估价的神经回路和神经机制,即,我们的大脑是如何学习、存储和表达我们要进行选择的那些选项的价值。在本篇中,格莱姆齐将来自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与经济学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框架结合起来讨论,从而使现代经济理论的优点和弱点都凸现了出来。
第四篇是结论。格莱姆齐在此给出了一个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新模型,它以估价-选择的神经机制为基础,综合了来自神经经济学的母学科的所有约束条件。
在这本书中,保罗·格莱姆齐雄辩地证明,神经经济学研究,作为对人类(也包括一些动物)的决策的综合性的跨学科研究,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事实上已顺利地开展了起来。当然,他也强调,只有将经济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洞见统一起来,以“大综合”的形式出现时,神经经济学的存在才是可靠的、可欲的,因为只有那样才能描绘出关于人类决策行为的完整图景。
contents
导论 为什么是神经经济学?
问题的提出
哲学基础
应用神经经济学
本书结构
第一篇 来自神经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章 站在新时代的门槛上
理解行为
经济学家的答案
心理学家的答案
生物学家的答案
我们已经站在突破的门槛上了吗?
第二章 各学科融合的认识论限制
未来的神经经济学面临的“形而上学”的限制
现代还原主义的起源
我们能够还原到什么程度?
涌现属性与反还原主义
综合的障碍和益处
跨学科理论修正和还原的一个范例
跨越门槛
第三章 经济学中的“自然类”:理解经济学思想的抽象和美感
古典经济学的决策模型
伯努利的贡献
参数的问题
新古典主义革命:现代经济思想的工具和美学特征的确定
保罗·萨缪尔森
显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
理解经济“理性”
公理体系:根据显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建构的“世界”
显示偏好弱公理和显示偏好的一般化公理这类工具的局限性
加入一些公理:迈向一个更丰富的期望效用理论
期望效用定理
结论
第四章 通过心理学,在经济学中理解大脑
在黑暗中摸索:一个寓言
这个例子值得认真对待:暗视觉的心理物理学
“暗感知”
还原:从感知到视紫红质
恩斯特·韦伯与现代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古斯塔夫·费希纳的贡献
S.S.史蒂文斯
信号检测理论
随机效用模型
成功的“甜蜜”
第五章 行为经济学:突破传统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模型的限制
阿莱悖论
埃尔斯伯格悖论
禀赋效应
卡尼曼和特维斯基:面对损失时的追求风险的偏好
前景理论在经验上的局限性
前景理论在理论上的局限性
迈向跨学科综合:第四条道路
第六章 是因为,而不是“似乎”
米尔顿·弗里德曼
一个例子
对弗里德曼的一个回应
探寻经济学的“硬理论”
结论
第二篇 选择机制
第七章 神经生物学的“自然类”:理解神经生物学思想中的抽象
人类大脑的感觉系统
灵长类动物大脑的运动系统
眼动
身体动作
结论
第八章 “硬”的期望效用理论与标准模型的雏形
“硬”的期望效用理论:一个简单的理论
将感觉与反应联系起来
一些问题及其答案
结论
第九章 随机性以及效用与选择的分离
第一目标
第二目标
通过机制将主观价值与行动链接起来
“Argmax运算”的“神经实现”
理解神经科学中的“另类”模型
小结
随机性,本地相关以及“硬”的期望效用理论的一个严重缺陷
结论与含义
第十章 神经随机性的意义与关于选择的行为模型的皮质表征
期望主观价值和随机选择
神经随机性与行为随机性
相对主观价值
皮质标准化
选择与“皮质理论”
相对期望主观价值的经验测度
第十一章 本篇结论:融合选择机制
选择机制小结
行动中的选择机制
“硬”的期望效用理论、“硬”的随机期望效用理论与相对期望主观价值
超越眼动系统和猴子决策
我们不是用眼睛进行选择的,但是……
我们不是猴子,但是……
可是,猴子选择的只是动作……
结论
第三篇 估价
第十二章 价值问题
心理物理学:“多少”?
“参照点”的漂移导致绝对价值无法恢复
编码函数对相对价值的转换
经济学:边际效用与“有多好”的问题
背景与选择:什么时候甚至连行为数据也会“宠爱”一个非常“好”的理论
行为层面的参照依赖
在“硬”的理论中如何直面参照依赖
尽量减少损害:处理参照依赖的新古典主义方法
参照点在一个“硬”的理论中意味着什么
第十三章 多巴胺能神经元:我们如何学习和存储价值
对多巴胺和大脑估价系统的解剖分析
强化学习理论
多巴胺的生理机能与关于多巴胺的理论
多巴胺的生物物理学分析
结论
第十四章 在大脑前部定位和构造主观价值
内侧前额叶皮质和纹状体:主观价值的“首都”
价值的构造
结论
第十五章 超越新古典主义:行为神经经济学
选择集的编辑与期望主观价值的符号化传达
发生在额叶区的选择集编辑
期望主观价值的符号化传达
结论
第四篇 总结和结论
第十六章 神经经济学模型基础
与主观价值相关的信号
与学习相关的信号
在理论模型中的变量与神经活动之间建立联系
规范神经经济学
结论
第十七章 结论
总结
若干悬而未决的问题
若干规范性问题
最后的结语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