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侶與哲學家─父子對談生命意義
豆瓣
Le Moine et le Philosophe
Jean-Francois Revel / Matthieu Ricard 译者: 賴聲川
简介
◎一場關於佛教和生命意義最睿智、最熱切的對話。
◎法國暢銷30萬冊!台灣好評長銷再版40刷!
◎達賴喇嘛、林懷民、佛教學者 鄭振煌、東吳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東茂 好評推薦!
佛法能否滿足人類精神的需求,填補西方文明的缺陷,帶給我們想要的幸福?
沒有比僧侶與哲學家這對父子辨證所擦出的智慧火花,更適合回答這些問題。
我們一輩子都在追尋世俗目標,但得到真正快樂的機會,如同想捕魚的漁夫,卻把魚網拋向乾涸的河床。──馬修‧李卡德
1966年,馬修‧李卡德20歲,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那時他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完成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定居亞洲,開始過心靈的生活,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馬修和西方的關係並未全然斷絕,他成了僧侶,跟著西藏大師學習、翻譯佛典,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31年後,馬修和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父親對佛教犀利的質疑,讓馬修有機會揭開佛法神祕的面紗:佛法不是無為、迷信、被動的東方思想,它是一門心的科學。
contents
譯者序 一座搭在東、西思想落差之上的橋梁 賴聲川
前言 我們在加德滿都山上的對話
一、從科學研究到心靈探索
二、宗教或哲學?
三、黑盒子中的鬼魂
四、心的科學
五、尋找實相
六、改造世界或改變自己?
七、佛教和西方
八、宗教和世俗的心靈性
九、追蹤暴力的根
十、智慧、科學和政治
十一、世界頂上的紅旗
十二、佛教的衰退與復興
十三、信仰、儀式和迷信
十四、佛教和死亡
十五、個人至上
十六、佛教和心理分析
十七、文化影響和心靈傳統
十八、進步與創新
十九、僧侶對哲學家的問題
哲學家的結論
僧侶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