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大国
豆瓣
薛涌
简介
大国经济、大国金融、大国人口、大国民生、大国未来……且看薛涌眼中的“怎样做大国”。
大国经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大国金融,中国能够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纷繁的大国金融历史能否为中国金融崛起指引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金融又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
大国能源,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大国人口,“人重物轻”成就了西欧和美国主宰世界的雄心,历史已经证明,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面对全球老龄化的日趋迫近,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大国财富,福利国家是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远景?社会究竟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看来的确需要刺激健康的经济伦理了。
大国未来,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能否转变?如果能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变革?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高考制度?
对中国发展模式感兴趣的读者,如果你想听听来自大洋彼岸“民间意见领袖”的声音,还是认真阅读一下这部书吧。
本书最具引爆性的观点:
1. 中国如果不在自己的国土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只能当美国的金融殖民地。
2. 通货膨胀并不仅仅是个民生问题,也是个制造业的生存问题。
3. 对于通货膨胀的挑战,中国必须设计一个结构性的而非周期性的对应之道。
4. 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热望、发挥规模经济优势的理念,可能把中小企业边缘化。
5. 可以说,在整个18世纪,没有阿姆斯特丹的银行,哪个国家也打不起仗。
6. 工业革命之所以在英国发生,是因为英国掌握着足以使这些技术创造利润的市场。
7. 不借用荷兰的金融体制,美国怕是也没有资源独立,至少不可能那么顺利地独立。
8. 如果中国人不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得更加“值钱”的话,中国经济就会逐渐失去动力。
9. 鸦片贸易最初的目标是解决大英帝国的金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鸦片战争也是一场金融战争。
10. 什么时候中国的企业家能把自己的财富看成是社会的信托,什么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就算成熟了。
11. 在经济刚刚崛起之时,最忌讳的就是对国力的泡沫式期待,更不能以这种泡沫式期待为基础而制定公共政策。
12. 任何市场都镶嵌在特定的政治框架和国际秩序之中。忽视了这一点,市场经济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13. 美国正用越来越少的工人,创造越来越高的产值。这怎么能说是制造业的死亡?这分明是一场制造业的革命!
14. 如今对中国这个“世界工厂”的真正考验,恰恰是能否在降低劳动力投入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高增长。
15. 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维持这种低价发展的模式,否则就会帮着人家抑制通货膨胀、自己则进口通货膨胀,伤害中国经济本身。
16. 由于拉美、亚洲移民的政治角色越来越重要,美国将更加注重与拉美和东亚的关系,与本是“同文同种”的欧洲则会变得疏远。
17. 美国在19世纪末之所以能够超越英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其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经济体系为现代科技发明开拓了巨大的市场。
18. 我们迄今为止的经济发展,依赖的却是看似取之不尽的廉价劳动力。这就像是中东国家依赖开采便宜的石油一样。说白了,我们是靠原料吃饭,只不过这种原料是人而已,而这种原料的供应,会不断减少。
19. 美国有些人认为,购买SUV就是支持恐怖主义,因为美国人如果放弃SUV而改开普通的车,就基本可以不用进口石油。美元之所以滚滚流向中东购买石油,最终使恐怖组织资源充足,归根结底还是SUV所代表的这种浪费能源的生活方式。
20. 波旁王朝的财政破产,成了法国大革命的重要原因。哈布斯堡王朝因为美洲的白银而成为欧洲最有钱的王室,但钱堆不起金融市场,最后自己坐在银山上走向衰落之途。可见,一个大国必须有自己的金融市场,但这个市场不是想建就能建的。
21. 80年代初,中国的社会封闭,但心灵开放。如今则是社会开放,心灵锁闭。或者说,在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正在迅速融入当今的“世界体系”。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最依赖对外贸易的主要经济体。但是,面对自己正在进入的世界,中国在精神上却患了“自闭症”。
22. 中国过去历朝历代,仗着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应付战争不是依赖金融市场,而是用苛捐杂税对自己的老百姓敲骨吸髓,结果往往是即使应付了战争,自己的社会也从内部瓦解。所以,在中国建立世界金融中心,不仅是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之必需,也关乎国家的安全。
23. 美国学者研究中国,细致到一个县、一个村、甚至一个家庭。这样的著作在英文世界已经多如牛毛。中国学者什么时候写过美国一个小镇或者一个城市的研究?这种无知,也正是上述那些知识分子得以大胆放言的基础。这种自闭症不打破,中国就难以真正地走向世界。
24. 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发生了农业革命,因为18世纪时,西欧发达地区的农业已经能够养活大量的非农业人口,粮食的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长,打破了那种因为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而最终会被粮食供应所抑制的马尔萨斯定律。也只有在这种条件下,需要大量非农业的产业大军的现代大工厂才能开张。
25. 如果中国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世界金融中心,就必须摆脱“不高兴”式的廉价经济民族主义,根据金融市场的信号来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而不要觉得金融市场是几个人或政府可以通过“国家利益”来操控的。克鲁格曼的中国之行所揭示的是:中国的经济学界和媒体在这方面还不及格。中国在营造世界金融中心的软环境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6. 欧洲殖民者对美洲的开发,仅仅“掠夺”二字是无法解释的。“掠夺”需要长期的经费来支持。美洲开发的成功,一大因素就在于有长期的金融信贷。否则,欧洲人就要等几年,等从美洲满载而归的船卸了货,出售完商品并获得利润后,再筹集下资金准备一次的航行。在这个期间,等米下锅的美洲殖民者不得不把他们的拓展停下来。美洲的发展就会如蜗牛一样缓慢。
contents
目录
大国序说
1 大国金融:任重而道远
大国经济离不开大国金融,中国能够打造出世界金融中心吗?鸦片战争实际上也是一场金融战争,看来国运与金融的确密切相联。纷繁的大国金融历史能否为中国金融崛起指出一条“康庄大道”?中国金融又如何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
中国靠什么建造世界金融中心
金融决定大国兴衰
金融民主
世界金融中心的必备条件
中国在金融全球化中的重新定位
2 大国经济:如何打造?
“自闭”让近代的中国丧失了发展的动力,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又出现了另一类“自闭症”。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面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信托缺失,信托责任已经成为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紧迫诉求。面对第二次“农业革命”的考验,中国人是不是该出国种地了?
警惕“自闭症”中的中国泡沫
中国制造业:究竟有多少幻象
盖茨帮助我们反省市场经济
粮食进口:“市场依赖”与“生存依赖”
大国全球农业战略
第二次“农业革命”风雨欲来
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出国种地?
面对通胀:我们该何去何从
大国小业: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抉择
3 大国能源战略:一个颇为沉重的话题
能源消耗已经引发了可怕的生态危机,在这种背景下,大国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能源战略?通用汽车的破产重组给中国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我们的汽车产业模式该何去何从?
保护生态也需要一种战略
鼓励能源浪费?
被低油价娇惯了的公众
通用汽车给中国提供了什么教训
汽车业的发展:欧洲模式与印度模式
中国人能不能少开车?
4 人口博弈:中国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
“人重物轻”成就了西欧和美国主宰世界的雄心,历史已经证明,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面对全球老龄化的日趋迫近,中国的人口红利还能持续多久?将上海开始鼓励生育的政策放大来看,或许中国真的需要一种应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战略胆识与雄心了。
人重物轻:大国崛起
英美为什么能主宰世界?
人之轻重:东西欧的历史分水岭
大国崛起首先是人的崛起
中国人口的历史机遇
中国的经济战略与生活战略
新人口论:全球老龄化与中国的应对
教育与老龄化的双重危机
以市场控制人口
“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人口变动与制度创新
5 大国人口战略:何以主宰世界?
制定人口战略的重要性已经凸显,美国从建国之初到现在实施的人口战略是否成功?我们应该借鉴的成分有多少?欧洲正在面临消亡吗?它带给我们的教训又是什么?
人口:美国保守主义征服世界的核心战略
美国的世纪
下一个婴儿潮的来临
3亿人的美国
美国的单身潮
美国的“富人超生”
欧洲在消亡吗?
韩国的人口“寒流”
6 大国之家:住房成为解不开的难题
如此大国为什么会出现严重的住房危机?是什么造就了新时代的房奴?我们的住房心理和住房模式是不是该转变了?美国和欧洲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对我们有什么借鉴意义?
住房危机:中产阶层的愤怒
我们能不能住小房?
房价是怎么涨起来的?
房奴心理学
经济适用房:为什么我们还得要?
美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中国的廉租房难道还赶不上500年前的欧洲?
住房建设的新模式:从北京看过来
7 大国治理:从产权到基层自治
最“牛”钉子户凸显产权问题的重要性。在国民理性思维的熏陶下,“小政府、大社会、强国家”发展模式应该成为我们矢志不移的目标。
当我们买的房子被拆迁的时候
谁的产权:最“牛”钉子户呼唤“新思维”
制度与习俗
从产权到社区自治
暂住的土地?
国家是否有责任保护耕地?
8 大国财富:是谁背叛了中国经济?
大国财富如何分配?福利国家是不是人人向往的美好远景?做个有良知的富人那么难吗?社会究竟是穷人的还是富人的?看来的确需要刺激健康的经济伦理了。
福利国家的理想
需要什么样的市场经济?
谁背叛了中国经济?
做个有良知的富人
保护穷人还是保护富人:市场经济的再诠释
政治家给穷人当实习生
健康的经济伦理:需要刺激
9 大国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
大国也要拥有大国文化的风范。大国文化应该兼容并包,既不能盲目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也不能过度束缚自己的文化。毕竟,从很大程度上来看,文化是无国界的。
让我们先学会“附庸风雅”
抵制西方文化的入侵?
从星巴克退出故宫看全球化中的文化冲突
怎样在中国人的陋习中建立公共秩序
10 大国未来:21世纪的中国教育改革
未来的大国教育是否也需要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中国城乡之间的教育不平等能否转变?如果能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中国社会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巨大变革?高考制度的实施,是社会必需吗?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哪种类型的高考制度?
教育资源:要做到平均分配
城乡教育:能不能平等?
中国大学的病灶
中国大学生:不可自恃过高
美国大学生:争当农民实习生
5万研究生的名额能否给民工?
用土地换教育,让农民进大学
大学排行榜:需要有信誉
学术腐败:多是管出来的
高考制度:如何改?
海归贬值:说明了什么?
结语:以人为中心的大国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