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
豆瓣
Public Opinion
[美] 沃尔特·李普曼 译者: 高领亚
简介
走出洞穴的第一步,
是意识到我们看到的世界,
从来不是世界本身。
——————————
【内容简介】
《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沃尔特·李普曼于1922年出版的一部经典著作,探讨了舆论如何形成以及它对现代社会民主和公共决策的影响。李普曼在书中指出,人类认知外部世界时不可避免会依赖“拟态环境”——一种由个人经验、刻板印象和媒体信息共同构建的心理图景,而这种图景未必与客观现实相符。通过探讨“拟态环境”与真实环境之间的矛盾,《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信息传递和公共决策的根本性冲突。
全书分为多个部分,涵盖了从人类认知局限的原因到刻板印象的形成机制,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公共舆论和政治行为。李普曼的观点不仅在当时为民主政治提供了重要的反思框架,也为当代信息社会中媒体和舆论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编辑推荐】
🎤 站在传播学的起点,十二任美国总统顾问教你如何辨别真相
“现代新闻学之父”“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记者”,
手握两次普利策奖,许知远记者道路上的指路明灯,
美国著名作家、记者和政治评论家,
沃尔特·李普曼经典之作,焕新再版。
现代传播学的奠基之作《舆论》穿越百年时光,
再次为信息难民提供生存指南。
故事比事实长寿,情绪比逻辑强悍。
本书献给每一个在舆论洪流中认真追问真相的现代人。
当所有人高喊看见真相时,
唯一的安全感便来自知道“真相”如何被制造。
.
🎤 适配社媒时代的思想经典:在互联网信息大爆炸中夺回思考主动权
如果柏拉图洞穴寓言的囚徒活在21世纪,
他们争论的或许不再是墙上的影子,而是热搜榜的排名。
在这个算法编织信息茧房、推送重塑集体记忆的时代,
《舆论》告诉你:
→我们并非直接认识世界,而是透过媒体与想象构建的“拟态环境”触摸现实。
→我们不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脑中的刻板印象丈量万物。
当你在豆瓣为“二极管式评分”感到困惑时,
当你在B站被弹幕共识裹挟时,
当你在微博转发“不转不是中国人”时,
读《舆论》,不是选择清醒,而是拒绝成为数字巴甫洛夫实验中的那条狗。
.
🎤 Fact-Check?言论审核?煽动情绪?解构民主幻觉,祛魅媒体第四权
谁在定义“事实”?谁在审判“谣言”?
李普曼撕开传统民主理论的浪漫外衣,预言了当今民粹主义与专业主义的撕裂:
民主理想依赖自发、理性的民意,
但现实中舆论受限于认知狭隘与信息扭曲,导致治理失灵。
本应承担社会治理责任的媒体沦落为各方力量操控叙事的博弈场域,
社会现状往往被选择性呈现或遮蔽。
若没有客观有效的信息收集与传播系统,民主终将沦为符号的狂欢。
读完《舆论》,你才能明白为什么当下的世界越来越极端、越来越割裂。
.
🎤 130*203mm经典小开本,兼顾便携性与美学格调,带来轻松阅读体验
封面选用进口特种艺术纸,撞色设计与极简构图再现舆论交锋的瞬间张力。
内页采用优质进口纸张,顺纹开纸,柔软平整,质地细腻,长时间阅读不累眼。
——————————
【专家推荐】
“这是一本所有关心政府运作的人都应当阅读的书。读者读完之后便不再是从前的自己。将此书命名为《舆论》其实有些误导。更准确地说,它是对人们注意力和知识局限性的批判,也因此揭示了当代社会中普通大众应对瞬息万变问题时的迟滞与无力。作为一部批判性作品,这本书必将流传久远、影响深远。然而,它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对思维的激发,而非提供实用的结论。该书文风极佳——难得见到一本具有权威性的政府研究著作,既不是大学者们常见的艰深冗长文字堆砌,又能在娓娓道来中带给人启发。”
——《美国政治与社会科学学院年鉴》(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李普曼的这部著作主要有两个尝试:首先,阐明人们的观点通常是如何形成的;其次,探讨如何构建一种更适当的公共认知组织方式……这部精彩的研究对于任何严肃研究政治学的人而言都不可或缺,同时对那些并未对学术抱有特别兴趣的普通公民也有极高价值。它为当下正缓慢成型的新政治学与新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
——《国际伦理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thics)
“该书的陈述方式如此客观且富有前瞻性,以至于读者在读完这本书后几乎不会意识到,这或许是有史以来对民主最为有力的控诉……”
——《新共和》(New Republic)
contents
第一部分 绪论
01 外部世界与脑中图景
第二部分 通往外部世界之路
02 审查与保密
03 接触与机会
04 时间和注意力
05 速度、文字和清晰度
第三部分 刻板印象
06 刻板印象
07 作为防御机制的刻板印象
08 盲点及其价值
09 规则及其破坏者
10 发现刻板印象
第四部分 兴趣与利益
11 调动兴趣
12 关于自我利益的再思考
第五部分 制造共同意愿
13 兴趣的转移
14 是或否
15 领袖与基层
第六部分 民主的图景
16 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17 自足的社群
18 强力、委任制和特权的作用
19 旧图景新形式:基尔特社会主义
20 一幅新图景
第七部分 报纸
21 有购买力的公众
22 忠实的读者
23 新闻的本质
24 新闻、真相与结论
第八部分 有组织的情报工作
25 专业之楔
26 情报工作
27 诉诸公众
28 诉诸理性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