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与体知

豆瓣
心性与体知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100163392
作者: 张任之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发行时间: 2019 -1
丛书: 中大哲学文库
装订: 平装
价格: 68.00
页数: 331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从现象学到儒家

张任之   

简介

本书是在跨文化的视域下的“心性现象学”研究。“心性”这个概念来自东方,主要出自儒学和佛学。就儒学而言,心性论发端于孟子,至宋明儒学而发扬光大,在近现代,随着西学思想的引入,心性论也在东西方思想的跨文化研究中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第一部分主要是对胡塞尔意识理论(或心性思想)的探究。东方传统借“体知”这一概念与现象学家舍勒借“道德感受”( morales Fühlen)所展开的问题相当契合。本书第二、第二部分主要关心的是舍勒的现象学和儒家传统(尤其是孟子一系的心性传统对于“体知”与“情感”问题的讨论,以及与之相关的两个思想传统对于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三个部分在总体上都事关广义上的“心性”问题,它们或与人的“自知”有关,或与人的“知人”“体物”有关,或与人的“成人”有关。根本上,它们都关乎心性之学这个“做人”的“大宗纲”。

contents

总 序
前 言
第一部分 人如何认识自己?——现象学的“自身意识”与“自我—反思”理论
一、传统自身意识理论“反思模式”的循环困境
二、可能的走出困局的模式:语义学的、现象学的
三、意识现象学的四种“意识”概念
五、“意识的自我极化”的两种形式
六、现象学“自身意识”理论的“反思模式”
结语:哲学的永恒使命——“自身思意”与“自身负责”
第二部分 人如何体知他人与万物?——对同情共感与一体感的心性现象学探究
一、他人如何被给予?
二、他人如何被“同情共感”?
三、舍勒与宋明儒者论同一感
四、寂静意识与万物一体
第三部分 人何以为人?——跨文化哲学视域下的羞感现象学与哲学人类学
一、舍勒和卡西尔对“人是什么?”的追问
二、舍勒论羞感与人之为人
三、羞感伦理与人格存在
结 语
文献缩略
参考文献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后 记

短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