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鲁迅
豆瓣
朱崇科
简介
本书着眼于鲁迅担任正教授时期的广州阶段,着力考察以广州为中心的鲁迅存在。为此,虽然考察广州鲁迅的立体与多元,但在许多论题上同时也会追溯到北京和厦门时期,旁及上海时期,互相连缀、比照彰显。本书在论述中立足于坚实的各种资料,但同时也活用了法国思想家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1930-2002)的场域理论,首先考察1927年广州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场域的复杂关系,在此基础上,呈现出鲁迅自身的转型特征。
整体而言,本书主要考察鲁迅先生在1927年广州场域中的转换作用、角色和自我的嬗变。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1作为写作人;2革命者;3教授/教务长;4中年男人。
contents
序——王富仁教授
推荐语:汪晖(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林岗(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
引言 在“太苦的1927”转型
1提出问题与文献综述
2问题意识以及创新性
3 1927年的广州及中山大学
第一章:在广州写作
第一节 广州鲁迅的文体转换
第二节 论广州鲁迅的文学风格转换
第三节 关键词举隅:鲁迅广州文学作品新论
第二章:如何“革命”?
第一节 爱或革命的偏至——鲁迅1927来穗动因考
第二节 直面革命:在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广州鲁迅
第三节 飞跃或沉潜:论广州场域中的革命鲁迅转换
第三章:教学/教务的纠葛
第一节 林文庆与鲁迅的多重纠葛及原因
第二节 时为中山大学教务主任的鲁迅
第三节 周树人教授,还是鲁迅先生?——论鲁迅对学院教授的弃绝
第四章:中年男人鲁迅
第一节 爱在广州:论鲁迅生理的焦灼与愉悦
第二节 论广州鲁迅的精神焦虑:压力及后果
第三节 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
第四节 廖立峨:作为广东符号的“这一个”
结论
附录
1爱的“中间物”:《魔祟》重读
2鲁迅如何存在:在鲁迅书写与书写鲁迅之间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