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无聊
豆瓣
如果无聊不可避免,我们该如何面对?
WISH I WERE HERE
[加]马克·金维尔 译者: 王喆 / 章倜
简介
[未读·思想家]资深意见领袖、哲学教授剖析信息时代的危险,用哲学拯救我们破碎的自我,解答无聊与生活的关系。
沉迷于刷屏?不断滑动屏幕寻找难以捉摸的精神刺激和幸福感?这位多伦多大学的哲学教授、多产作家,为我们面对技术的不断沉迷,提供了一剂哲学解药。——加拿大主流媒体 《环球邮报》
技术从不中立。
网络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在拽着你沉迷,或因为痛苦,或因为贪求刺激,但本质上可能是因为你害怕无聊。
叔本华、海德格尔、克尔凯郭尔也不曾预见,人类的无聊可以被网络放大到如此地步。在这个后现代、后资本主义的时代,我们生产自己、消费自己,掏空自己,再填进一个破碎的自己。我们如同《黑客帝国》中的人体电池,燃烧自己,点亮虚拟世界。
现在,一个严肃的问题摆在你的面前:你是选择红色药丸,还是选择蓝色药丸?
contents
前 言
第一部分 无聊的境况
1.多希望我也在这里
2.无聊是哲学的源泉?
3.为什么继续活着
4.停滞不前
5.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
6.意识试验台
7.学会等待
8.无聊分类
9.界面
第二部分 理性的虚无
1.孤独
2.注定落空的愿望
3.信念上瘾和理性矫正架
4.理性中的理性
第三部分 自我的危机
1.永恒轮回
2.结构性绝望
3.关于成瘾的无尽循环
4.自我消费
第四部分 我们该如何继续
1.严格的魅力
2.爱
3.死亡
致谢
附注:参考书目
尾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