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村治
豆瓣
权力、话语和制度变迁(1875—1936)
李怀印
简介
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成名之作,一部研究晚清民国的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专著。基于近代华北乡村底层的日常生活,展现地方精英与民众的合作与博弈,探讨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
李金铮、马俊亚、沈艾娣一致推荐,从地方档案的碎片中重构近代中国的乡村叙事。
☆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研究晚清民国的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专著。作者聚焦晚清至民国时期华北地区的乡村治理,充分利用河北省获鹿县完整丰富的历史档案,对当地村级税收、办学、地方自治以及基层行政人员的选任与日常履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还原最底层的乡村细节。作者把晚清、北洋、国民党时期串连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厘清国家政权从皇权时代向近代国家转变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跳出获鹿一隅,由获鹿及华北,由华北及中国,从地方档案的碎片中窥测近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书中基于地方民众和精英的合作与博弈,强调普通乡村的基层治理实践,重构了近代中国的乡村叙事。
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研究,
基于民国时期华北乡村底层的日常生活,
展现地方精英与当地民众的合作与博弈,
探讨权力、话语与制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
晚清至民国时期华北乡村的历史呈现出多维度与多层次的特征。其间既包含广为人知的村社解体、草根动员与集体暴力,亦存在长期被忽视却对普通村民至关重要的基层治理实践。本书将研究视角从宏大叙事所描绘的波澜壮阔图景,转向乡村底层相对宁静平和的社会生活。作者充分利用直隶省获鹿县(古旧县名,今为石家庄市鹿泉区)所藏异常完整丰富的历史档案,对当地村级税收、办学、地方自治以及基层行政人员的选任与日常履职,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观察与分析。
书中展示当地民众与精英如何在维护乡邻共同利益方面展开合作,同时又如何为私利而展开争夺,并从理论层面深入探讨权力、话语与制度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作者强调,近现代华北乡村的历史,除却表层的对抗、冲突与断裂,其深层亦存在渐进、连续与稳定的一面。不同区域与不同时期,这两种历史面向各有凸显,然而对于全面理解华北乡村丰富的历史图景,二者均不可或缺。
☆ 本书亮点
1.绝版好书复活,著名历史学者李怀印成名之作,一部研究晚清民国的乡村社会经济史学术专著。新增中文再版前言,勘误精校,全新修订,弥补旧版之憾。
2.跳出固有框架,重构近代中国乡村叙事。阶级斗争与农民反抗是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的主旋律,但本书强调普通乡村的基层治理实践,从宏大叙事所描绘的波澜壮阔图景,转向乡村底层相对宁静平和的社会生活,基于地方民众和精英的合作与博弈,重构了近代中国的乡村叙事。
3.以小见大,横向视野与纵深观察相结合。作者以获鹿县为轴,把晚清、北洋、国民党时期串连起来加以研究,从而厘清国家政权从皇权时代向近代国家转变给乡村社会带来的影响;同时,由获鹿及华北,由华北及中国,从地方档案的碎片中窥测近代中国乡村的社会变迁。
4.史料独特,还原近代中国最底层的乡村细节。获鹿县档案原始材料丰富且异常完整,时间跨度有连续性,有相当一批跟税收、办学及村职任免有关的案卷直接来自村民之手,作者扎根获鹿县档案,深入挖掘乡村治理的复杂肌理,展现老百姓和官府日常打交道的生动场景。
5.打破西方学界对近代华北乡村治理的刻板印象。西方学界通常将20世纪华北平原视作旧制度崩溃,饱受灾害与战乱之地,但作者笔下的获鹿县有着稳定的人口、可靠的农业剩余、强大的宗族组织等,从而揭示了其地区独特性,为西方学界的中国研究提供了另一视角。
☆ 书评推荐
《华北村治》深刻地揭示了近代华北乡村治理模式之特性,尤其是其背后政治生态、农民行为、官民互动的复杂肌理,具有突出的思辨风格、理论意义和方法论价值,是中国近代史及相关领域不可绕开的经典之作、必读之作。
——李金铮 南开大学教授
李怀印教授的《华北村治》一书使用历史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学科方法,注重第一手资料的收集整理和认真细致的解读,对华北近代乡村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刻的剖析,锤炼出全新且合理的阐释,饱含大量启迪性的论述。此书为理解华北农村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马俊亚 南京大学教授
这是一项有关晚清和民国初期村庄与国家关系变化的极具信息量的研究。全书力图重构帝国晚期华北平原的历史图景。现有英文文献几乎都将该地区描绘成旱灾、饥荒与叛乱肆虐之地,进而认为二十世纪初的华北经历了旧制度崩溃、乡绅阶层逃离乡村、土豪劣绅乘机崛起的过程。作者虽不否认这种描述的局部真实性,但指出其仅适用于华北宏观区域的边缘地带。作为此书研究对象的获鹿县则展示了华北核心区的另一幅景观,这里人口稳定、农作常有盈余、宗族势力强大,官民之间维持着协作传统。这为我们重新审视华北平原提供了新视角。如果我们把此书与日益丰富的中国研究放在一起,便更容易看出,不同地域因生态差异以及融入国家体系的不同路径,而形成迥异的发展轨迹。这本书对非专业读者来说可能不是最容易阅读的,但对于希望在这一领域进行研究的任何人来说,它将是必读之作。
——沈艾娣(Henrietta Harrison) 牛津大学教授
contents
中文再版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地方治理
第一章 背景
第二章 农民社群中的合作与控制——乡地制
第三章 规范、自利和策略——乡地充任纠纷
第四章 征税
第五章 土地和税收管理
第二部分 1900年以后的新变化
第六章 权力、话语和合法性——村正充任纠纷
第七章 兴学上的合作与冲突
第八章 乡村精英的积极作为
第九章 乡村行政重组
第十章 清查“黑地”
第十一章 结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