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革命《反伊底帕斯》
豆瓣
Deleuze and Guattari's Anti-Oedipus: A Reader's Guide
伊恩.布凱能(Ian Buchanan) 译者: 蔡淑惠
简介
「如果我們可以適度地瞭解慾望,並且有效地將之與利益做區別,那麼革命就已經發生了。」
1972年德勒茲與瓜塔里合著的《反伊底帕斯》是一本烏托邦之書:它設計了一個不同世界的藍圖,並不只是描述這世界有多美好,而是呈現如何走出舊的世界。
伊恩.布凱能教授是澳洲臥龍崗大學社會轉型研究中心主任,也是德勒茲國際學術期刊、研習營、國際年度學術會議的創辦人,這是他暢銷國際的《反伊底帕斯》導讀專書,共分四章︰第一章,綜觀德勒茲與瓜塔里,討論這兩位思想家的相遇及其時代脈絡、1968年法國五月革命、與其遍及阿爾及利亞、越南、義大利等國家的深遠影響;第二章,綜觀主題意義,處理《反伊底帕斯》的理論與實踐、及用分裂分析方式去修正精神分析理論;第三章,討論《反伊底帕斯》的核心價值精神,關注幾個議題:慾望機器、精神分析及家庭主義:神聖家庭、及區分原始人、野蠻人、文明人,並簡介分裂分析;第四章是有關《反伊底帕斯》這本書的接受度與影響。
《反伊底帕斯》副標是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是這兩位法國思想家質問資本主義剝削的社會制度改造人困於倍受壓抑的慾望,也因此,在五月革命之後,西方馬克思主義面對的挑戰並不是提供某種依附理論的政治策略,而是運用理論來清除這種無實踐意義且有致命污點的策略應用。《反伊底帕斯》正是回應這一挑戰的名作,談的就是我們可以改善並擁有我們認為值得的社會。
contents
作者前言
譯者序
謝辭
文本小提示
縮寫
一. 德勒茲與瓜塔里的時代脈絡
當吉爾遇見菲利克
一九六八年法國五月革命
阿爾及利亞、越南、義大利……
二. 主題綜觀
理論與實踐
重新修訂精神分析理論
三. 閱讀文本內容
慾望機器
精神分析與家庭主義:神聖家庭
粗野人、野蠻人、文明人
分裂分析的簡介
四. 接受度與影響
註釋
延伸閱讀
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