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

豆瓣
我在故宫修文物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30222225
作者: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 严明 摄影
出品方: 新经典·琥珀
发行时间: 2022 -6
装订: 祼背平装+锁线
价格: 69.00元
页数: 268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萧寒 主编 / 绿妖 撰稿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辈子很长吗?
做自己喜欢的事,就不嫌漫长。
一辈子很长吗?
跟千年文物相比,一辈子也许只够做一件事。
★ 【本书所引发的关注】
◎京东文学奖年度传统文化图书奖;
◎豆瓣年度历史·文化书单;
◎《北京您早》好书推荐;
◎“献出我的膝盖”“跪了”“都是历史啊”“再看一遍, 震撼”……
点击上亿,B站爆款,豆瓣评分高达9.4,现象级纪录片同名书
★ 【走心的创作团队】导演萧寒团队,五年的田野调查;知名非虚构写作者绿妖,面对面采访;知名摄影家严明,深入紫禁城用心拍摄。以匠人精神,呈现匠人之作。
★ 【首次将镜头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五牛图》《清明上河图》、写字人钟、马踏飞燕……从“修文物的人”切入,讲述不为人知的国之珍宝的修复日常。
@文物修复专家 王津
修文物是跟古人对话,感觉跟历代修复过它的工匠有交流,你打开一个钟,你能感觉到有的修得很敷衍,有的做得非常细。这人手艺怎样,活糙活细,有感觉。
@文物修复专家 单嘉玖
你老说工匠精神,工匠精神不就是对工作点点滴滴,就是你能跟你的工作对上话?实际上就是一个踏实的心境,这些东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从师父那里感悟到的,不见得他跟你说什么,而是你从他身上去感觉这种精神。
★ 【择一事,终一生】三年磨一把刀,几十年摹一幅画,一辈子专注于一件事……他们修文物,也在修人心。
@文物修复专家 屈峰
文物其实跟人是一样的。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很多人一般都认为文物修复工作者是因为把文物修好了,所以他有价值,其实不见得这么简单。他在修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已经把自己也融到里头。
@文物修复专家 沈伟
师父最常跟我们说的是要守规矩……规矩,第一个就是寂寞,守住寂寞。
★ 【精美典藏】特别收录珍罕高清文物图、现场工作照、老照片。四色全彩印刷,裸脊锁线,180度平摊,舒展呈现。
◎ 内容简介
大历史,小工匠。
择一事,终一生。
2016年1月,《我在故宫修文物》纪录片在央视首播,随即迅速走红网络,播放量累计近亿,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年度最具影响力纪录片。
这是首次有人将镜头对准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们。他们是宫里的钟表匠、青铜匠、摹画工、木器工、漆器工……他们已经存在了几百年,却始终不为人知。他们一代一代薪火相传,是我们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宫墙外的世界斗转星移,宫墙内的他们却要用几年的时间摩挲同一件文物。一座钟表上千个零件要严丝合缝;一件碎成一百多片的青铜器要拼接完整;一幅古画要揭一两个月,临摹几年到几十年……
他们或许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们的身上还保留着浓重的匠人气息,他们走出宫墙,和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他们用一辈子修复着历代大师被岁月腐蚀的作品,最后,他们将自己的痕迹抹去。他们修文物,也修了浮躁的人心。
不同于纪录片对文物修复本身的关注,本书由作家绿妖深入采访十二位文物修复师,更侧重于展现“修文物的人”。书中按文物的类别分为六大部分:钟表室、铜器组、摹画室、裱画室、木器室、漆器室。每一部分都重点采访了老师傅和徒弟,配以高清文物图、现场工作照以及部分老照片,生动再现了故宫传承几百年的文物修复历史,也让我们得以认识,在宫墙深处默默奉献、不求名利,只为心中执著而奉献终身的国之工匠。

contents



| 钟表室 |
从清代一直传承至今
王津口述:修文物是与前任工匠的对话

| 铜器室 |
修复的是国之瑰宝,态度是轻松日常
王有亮口述:我们永远是修旧如旧
恽小刚口述:闻着这青铜器有香味

| 裱画室 |
自宋代就已成熟的技艺
单嘉玖口述:磨刀刮纸就是磨你的性子
徐建华口述:看一个人水平高低看他打的糨
杨泽华口述:马蹄刀里有装裱技艺的传承

| 摹画室 |
摹一张新画,等于延续八百年
郭文林口述: 个性都收起来,完全按古画走
巨建伟口述: 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是恒久的
沈 伟口述: 规矩的第一条就是要守住寂寞

| 木器室 |
维护着传统家具的黄金时代
史连仓口述:木工来源于生活,也接近生活
屈 峰口述: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修复,而是传承

| 漆器室 |
可以巧手以做拙作,不能庸工以当精致
闵俊嵘口述:希望我做的器物能传给下一代
尾声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