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字海
豆瓣
香港文字景觀
「城市字海」策展團隊 译者: 謝穎琳
简介
城市字海 – 關於消失中的香港城市美學
學書法的人總說「人端字正」,意謂一個人的字可以呈現他的內涵,品行端正者,字亦端正。那麼,我們是否也能籍著觀察文字,去了解一個城市?在香港高度濃縮的城市空間中的稠密字海,又展示了這個地方的甚麼面向?
城市字海,曾被視為香港標誌,見於過去的彌敦道,也見於重建前的利東街。除了高掛在外牆上,用各種不同原料做成的商鋪招牌﹑燈箱廣告外,還有唐樓牆外的「搧灰字」﹑玄關梯間的小招牌﹑「水牌」,標示著利東街曾有各個源流各異的商會﹑同鄉會﹑體育會等社團在此落戶。這片看似雜亂無章的字海,體現了多元、包容、尊重的香港本土美學精神,亦紀錄了早年香港社會的發展。
紛陳的城市景觀,隨著不斷加速的城市更新而漸趨單一。就像今日的利東街,老字號﹑小店和混雜有機的字海一起,已被連鎖店取代。這種標榜保留昔日街道特色,實際上卻從空間格局﹑使用﹑到各種文字展示,都被統一高度管理的市區更新模式,成為了主流-旺角「波鞋街」變為運動主題商店街或商場,中環結志街露天街市變成老字號主題商店街……管理者可以決定店鋪的去留﹑以至他們招牌的展示方式。多元、自由、混雜的街道空間消失,城市字海的消亡,其實意味著生活與美學的消失與更替。
城市空間更新後的街道格局和營運模式,容不下有機互動的人文景觀。面對城市美學的消失與更替,大家除了懷舊之外,我們應如何開展關於保育城市景觀的討論?《城市字海–香港城市景觀研究》,嘗試以城市裡的文字為主軸,探討城市景觀保育的可能性。我們走訪多位一直為這城市造字的「文字工匠」。從手寫招牌、印刷老店、霓虹光管、鑿字、膠字招牌、木雕招牌,到電腦字體設計,我們透過出版《城市字海故事》,以他們造字的故事勾勒出城市字海中各式文字的構成、出現、消失與將來發展。此外,我們籌辦以《城市字海–香港城市景觀展覽》展示文字工匠的造字工藝,提出以文字為中心的城市觀察方法,解說城市字海的構成,探索香港的城市美學。
這次研究雖未能夠為保育城市景觀提出具體政策,但我們期望這個以文字為重點的人文研究能為討論提供養分,繼續探討城市字海作為香港重要的城市景觀的保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