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研究的典律文本
豆瓣
典律存在麼?該有麼?這些怎麼樣?
Canonic Texts in Media Research
Elihu Katz / John Durham Peters … 译者: 夏春祥 / 唐士哲 …
简介
作為傳播學術史的考古學,本書各章關注的是今日思想譜系中的典律文本,以利於讀者將個別觀點做出討論與反思,釐清範圍涵蓋效果論、文化工業、媒介社會學、文化研究、傳播科技與女性主義等。全書架構以媒介理論發展史中的五個學派作為區分,分別是哥倫比亞、法蘭克福、芝加哥、多倫多學派,以及英國文化研究,而在各學派下又收錄二至三篇經典論文的評介。
十三篇文章的書寫策略,除了涵蓋經典研究的導讀解說、醞釀創作的時代氛圍、作者動機、學術圈軼事外,更重要的是企圖跨越僵硬的門派界線,重新審視傳播研究長久以來存在的路線之別─如行政/批判、效果/批判、量化/質性、文化研究/政治經濟、文化多元/科技決定等化約的二元區分。
作者與編者們來自美國、英國、以色列,以及法國等高等院校或研究機構,不全是傳播學者,還包括有政治學、人類學、社會學,以及文化創意等的研究背景。資深者如學術生涯形同傳播理論發展縮影的Elihu Katz,知名者則如新世紀以來學生們耳熟能詳,且著作等身的傳播理論研究者,如John D. Peters (Speaking into the Air), Eric Rothenbuhler (Ritual Communication), Tamar Liebes (與Katz合著The Export of Meaning)以及Joshua Meyrowitz (No Sense of Place)等人。
contents
PART1 哥倫比亞學派
導論
1.在哥倫比亞的批判研究:拉查斯斐與莫頓的〈大眾傳播、流行品味與有組織的社會行動
2.賀佐格的〈論借來的經驗〉:它在主動閱聽人論辯中的位置
PART2 法蘭克福學派
導論
3.霍克海默與阿多諾的微言大義:讀〈文化工業〉
4.將班雅明脈絡化:論〈機械複製年代裡的藝術作品
5.消費的救贖:論羅文索的〈大眾偶像的勝利〉
PART3 芝加哥學派
導論
6.沃斯〈共識與大眾傳播〉中的社區及多元主義
7.觀眾是群眾,群眾即公眾:再思考郎格夫婦〈芝加哥的麥克阿瑟日〉
8.邁向實質的遭遇:霍頓和歐爾的〈大眾傳播與擬社會互動〉
PART4 多倫多學派
導論
9.尹尼斯與他的傳播偏倚
10.典律的反文本:麥克魯漢的〈瞭解媒介〉
PART5 英國文化研究
導論
11.典範在夙昔:雷蒙‧威廉斯的《文化與社會》
12.後天所致的典律化?史都華•霍爾的〈製碼/譯碼〉
13.在文化研究的時代回顧莫威的〈視覺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