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村
豆瓣
消失中的城市
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 / [美]马立安 …
简介
这里有艺术,有美食
有围屋,有宗祠,有原住民
有百态人生,有城市基因,有文化传承
更有城市的希望和生活
都市里的湿地
新移民的落脚城市
城市的另一种可能
深圳市在短短40年中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城市发展奇迹,在此后的城市发展史中也未必会再次发生。在光鲜的城市建设和经济增长背后,是每个鲜活个体的不懈奋斗和家族聚散的故事。这些来自不同阶层、背景、故乡的个体的城市轨迹和生活空间,构成了今日深圳的“社会”的丰富内涵:“她”既拥有“本土”聚落的丰富历史,又在城市化过程中不断发生着不同人群之间的博弈与合作,塑成新一代深圳人的共同的家谱。
本书从深圳城中村的发展与变迁的角度切入,介绍了白石洲、坑梓、笋岗村、桂庙、湖贝等地方在不同历史时期中所呈现出不同发展脉络,记录快速发展的深圳背后多元而富有层次的社会含义,也在更长的时间与更丰富的空间层面细腻展现城市的历史切片。本书希望带读者走进城中村,并一起思考其中的空间、社会、经济、历史、人文等系统性问题。
在城中村内,人们可以最直接地感知家谱的存在,以及构筑城市的各组社会基因。《城中村:消失中的城市》作为《深圳新家谱》丛书之一,通过对传统“家谱”的当代诠释和扩展,从个体尺度视角逐步切入家庭、社会和城市空间,呈现一些理解深圳城市发展的文献和人文价值,促进这个“移民城市”的贡献者们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自我认同。
contents
壹
白石洲:发现后工业社会深圳
洗脚上田
一部国家成长小说
后工业化重构之典范
转型之扰
白石洲:建筑的故事
塘头村瓦房:社会主义的农场宿舍
农民房:务工潮下,野蛮生长
沙河工业区:“三来一补”的工业遗产
商品房小区:别无二致的门禁社区
曾氏祠堂:微弱延续的乡土文化
坑梓:“围屋”里的深圳
边陲的边陲
围屋:滨海客家的生活遗迹
身份认同:不是问题的问题
笋岗村:有神的“城市”
祠堂:城市宗族文化的兴与衰
庙:潮汕人的“朝圣”中心
蜕变与融合
桂庙:大学旁边的城中村
城中村里的大学宿舍
大学生的“深夜食堂”
一个自由的夹缝
甲岸村:“关外”少年生活飞地
甲岸村,童年的飞地所在
从飞地过渡到老宝安的心脏
遇无地瓶颈,在大时代中的追赶
湖贝观察:从古村保护到公共想象
开端
尘封的历史故事
唯一的湖贝:如何思考历史的正义
空间象征性:从个人回忆到集体想象的游戏
复杂事物的仲裁人
在“运气的剃刀边缘”生活
贰
单反、打招呼和闲聊
叁
城中村美食,一种都市传说
制造美食
人间烟火味
家门口的食物
艺术的实践:城中村实验
大芬:产业作为出发点
从双年展到“湖贝120”:艺术“帮助”了城中村?
“握手302”与鳌湖:从外来到“在地”
时空边缘: 龙岗老墟镇城市研究
老虚镇关键词
建筑空间研究
上街一号
结语
附录
城中村关键词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