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
豆瓣
离散之味
简介
本期以离散之味(The Diaspora)为主题。
在Entrance (入口)这里,我们特别推荐美国华裔诗人李立扬的诗作《总有一朵玫瑰》和《杜鹃花在证人席上》,它们第一次被译成中文发表。作为一个因政治原因而离散的家族的后代,他道尽了世界之苦和亲情之暖,正好作为这期Special Space (特别策划)的引子。
接着我们有哈金的《养老计划》和《耻辱》,李翊云的《逃避之道》,郭小橹的《想像库页岛》和黎紫书的《烟花季节》。前四篇小说都是用英文写成的,后一篇用中文写成。它们都被我们归纳在一个“大离散”的概念下,写出了海外华人在异乡的故事。
在非虚构文体方面,我们有李立扬获得美国图书奖的回忆录《带翼的种子》的节译,他在1990年首次回到中国和印尼寻访家世后写作了此书,里面有写到他外曾祖父袁世凯的家庭生活;还有谭恩美的《母语》,谈到她的写作受到了母亲洋泾滨英语的影响;还有虹影,她的《故土、他乡与女性意识》从阅读的角度,为我们耙梳了海外华人女性的文学史。
在“大离散”的概念下,我们也关注“流亡”的体验和论述。于是我们有爱德华·萨义德的《关于流亡的省思》以及卡瓦菲斯关于流亡的九首诗作,后者象征性地被放在Exit (出口)。
本期的图片故事是张碔的《在纽约》,他拍摄了纽约唐人街的人生百态。
在Regular Space (自由组稿) 的部分,我们有两位四川作家的小说:颜歌的最新长篇《戴月行的一家》的首章《爸爸没有死》和罗伟章的《战时之恋》;还有两篇书评:刘铮评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有待商榷》和菲戈评冈仓天心的《茶之书·“粹”的构造》 。
本期有两本Parasites (刊中刊), 一本是新的Crossover,收入张永和和王澍为2011成都双年展国际设计展进行的“越界”创作:他们分别根据自己的想象,设计了弗兰·欧布莱恩和博尔赫斯小说中的建筑空间;另一本是持续出版的Peregrine,针对现在部分年轻读者已经能直接阅读英文, 我们除了颜歌的小说英译,还附上了哈金、郭小橹和李立扬的英文原作。他们的英文到底如何?读者可自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