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宾礼研究

豆瓣 Goodreads
唐代宾礼研究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47512517
作者: 王贞平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发行时间: 2017 -5
丛书: 中國中古學術思想書系
语言: 中文
装订: 平装
价格: 60.00
页数: 256

/ 10

0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亞洲視域中的外交信息傳遞

王贞平   

简介

宾礼所体现的“中国世界秩序”大都只限于礼仪场合,与国际关系的现实并不总是有对偶关系。唐廷并不以任何特定的抽象道德理念为制定对外政策的依据。它的外交政策是以道德理想主义为表,实用功利主义为里,是二者有机结合的产物。唐廷常常根据具体情势,以渐进、实用的方式改变、调整其对外政策,使唐王朝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处理与邻国的双边及多边关系。因此,本书不以相对固化的“册封体制论”观察古代亚洲这个多元世界,而是从“多节点(多元)”的视角出发,充分注意中、小国家之间以及与大国的互动;把它们之间时而相互依赖,时而相互排斥的动态关系视为一张开放、多元、形态不断演变的“国际网络”,以期从“多元开放网络”的理论视角,对古代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提出更为妥当的解释,进而重新认识唐代宾礼。
本书由六章组成,分别是宾礼的政治基础及其“去政治化”嬗变、宾礼的主要环节、唐廷外交礼仪的特质、宾礼中的口头信息传递、宾礼“去政治化”与亚洲国际政治新格局、从宾礼“去政治化”看“册封/朝贡体制论”。从微观、宏观,狭义、广义,中外比较的不同角度对唐代宾礼加以考察。认为唐代宾礼嬗变的根本原因,在于不断变化的国际关系中相关各方权力关系的演变。

contents

序言
第一章 宾礼的政治基础及其“去政治化”嬗变
第二章 宾礼的主要环节
(一)唐代宾礼探源
(二)“迎劳”:首都郊外的欢迎仪式
(三)“赐舍”:外国使团在京城的住宿安排
(四)食料:唐廷对外国使团的膳食供应
(五)“蕃主奉见”:朝见皇帝之礼
(六)元日(及冬至)朝贺仪式
(七)皇帝宴蕃国主、蕃国使
第三章 唐廷外交礼仪的特质
(一)严格与灵活兼而有之的宾礼
(二)“抗礼”与“争长”
(三)753年日本使“争长”事件考辨
(四)作为亚洲外交“公共产品”的唐代宾礼
第四章 宾礼中的口头信息传递
(一)口头信息传递的历史渊源
(二)隋末、唐初重大对外交涉中的口头信息沟通
(三)唐王朝外交活动中“译语”的职能
(四)日本、朝鲜三国与中国交往中的“译语”
(五)隋唐地方、朝廷官员与外国访客间的口头信息沟通
(六)唐使在外国的口头信息传递活动
(七)日本、朝鲜半岛诸国及渤海之间的口头信息沟通与情报搜集
(八)外交沟通中的“不以实对”
第五章 宾礼“去政治化”与亚洲国际政治新格局
(一)亚洲各国“权利中心论”的形成
(二)对“同心圆文化发散论”的再思考
(三)多元时空中的亚洲国际格局
(四)外交中软、硬实力的运用与宾礼
(五)唐“实用多元主义” 对外策略的形成
第六章 从宾礼“去政治化”看“朝贡体制论”
(一)“册封/朝贡体制论”概要
(二)“册封”、“朝贡”的古典含义及演变
(三)“朝贡体制”中接待礼仪与交往内容的分离
结语
附录
附录一:《大唐开元礼·蕃主来朝遣使迎劳》
附录二:《大唐开元礼·蕃主奉见》
附录三:《大唐开元礼·皇帝宴蕃国主》
附录四:《旄人奏散判》(一)
附录五:《旄人奏散判》(二)
附录六:《率木修防判》
附录七:《續日本後紀》所载纪三津“自失使旨”事件
参考文献
后记

短评
评论
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