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恶

豆瓣
根本恶

登录后可管理标记收藏。

ISBN: 9787544756440
作者: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
发行时间: 2015
丛书: 人文与社会译丛
装订: 平装
价格: 55
页数: 358

9.8 / 10

8 个评分

评分人数不足
借阅或购买

Radical Evil : A Philosophical Interrogation

[美] 理查德·伯恩斯坦    译者: 王钦 / 朱康

简介

当今,恶以显性存在于我们四周,但我们智识资源的缺乏使得我们难以充分地把握住它。我们所面对的信息中充斥着集中营、恐怖袭击和极端人类苦难的照片和影像,可当我们问及何为根本的恶时,我们却失语了,找不到合适的话语去描述它。伯恩斯坦试图去发掘恶与人类责任的意涵。他转向哲学家康德,正是他发明了这个概念,他还向黑格尔和谢林求索。他检视了弗洛伊德和尼采对伦理之恶的思考。最终,他为了把握“奥斯维辛之后”的恶,转向了三位战后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汉斯•约纳斯,以及汉娜•阿伦特。
理查德•伯恩斯坦的著作受到实证主义的感召,避免术语堆砌的同时在分析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又深远地扎根于欧洲大陆的哲学传统,可谓代表了美国哲学流派的最高峰。在我看来,伯恩斯坦是当今哲学辩论的一声强音,不仅富于理智,而且富于人性。
——西蒙•克里奇利,埃塞克斯大学理论研究中心

contents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部分 恶、意志与自由
第一章 根本恶:自相矛盾的康德
恶的准则
根本恶
歹毒恶
无条件的道德责任
第二章 黑格尔:精神的医治?
有限与无限
恶与有限性
亚当的堕落
恶的必要性与证成
黑格尔反对黑格尔
第三章 谢林:恶的形而上学
实在恶
根据与实存
自我意志与黑暗原则
恶的道德心理学
插 曲
第二部分 恶的道德心理学
第四章 尼采:超越善与恶?
“好坏”对峙“善恶”
辩证反讽家
恶与憎恨
超越善与恶
我们从尼采那里学到的关于恶的教诲
第五章 弗洛伊德:无法根除的恶与矛盾情感
兄弟团体的矛盾情感
本能理论
尼采与弗洛伊德
对恶负责
第三部分 奥斯威辛之后
开场白
第六章 列维纳斯:恶与神义论的诱惑
神义论的终结
恶的现象学
无限责任
第七章 约纳斯:一种新的责任伦理
回应虚无主义
恶与我们的天启处境
约纳斯神话的“去神话化”
约纳斯与列维纳斯
第八章 阿伦特:根本的恶与平庸的恶
多余性、自发性与复数性
恶的意图与动机?
艾希曼:人性的,太人性的
结 论
注 释
参考文献
主题索引
人名索引
译后记

其它版本
短评
评论
笔记